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阮仪三与中法遗产“合作营”

作者:嘉月 来源:齐鲁晚报2023年11月10日

阮仪三在工作

平遥将古城环城南路命名为“阮仪三街”

今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同济大学主办了“阮仪三教授城市保护学术思想研讨会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中国路径国际论坛”,并同时组织“春华秋实——阮仪三学术成就展”,全面展示了阮仪三教授关于城市保护的学术理念、实践和教育成果。

即便是行外人,也知道“阮仪三”的大名,多年来一直与城乡遗产保护联系在一起。从1980年带领12名学生保下平遥古城开始,阮仪三先后成为丽江古城、周庄、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者,可以说四十余年来一直处于中国城市保护事业的第一线。于是就有了首批“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有五个镇的保护规划出自他的手笔;在高等级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包括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古城古镇类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有一半的规划出自阮仪三教授带领的团队之手。

胸怀宽广,凡事喜欢亲力亲为

即将迈入人生九十华章的阮仪三是个什么样的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又是如何?笔者的朋友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姜波与阮仪三先生及其众多弟子一度过从甚密,于是听他口述了阮先生的一些过往。

姜波与阮仪三结识可以用“机缘巧合”四字形容。二十多年前,姜波第一回有机会到同济大学拜访他,“老人家很热情,把自己出版的几部著作签名后送给我”,姜波回忆道。当时,“阮仪三”这个名字在学界早就耳熟能详。

2012年,“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与法国遗产基金会合作,可组织中国学者前往法国学习交流,3月份行程敲定,当年8月份姜波就通过基金会支持,到法国参加“营长培训”。此行去了一个月,姜波自感眼界大开,就想把法国的优秀经验带回来,在大陆建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推进城乡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这年年底,还在阮仪三的苏州老家开了一次总结大会,大家一起做了“工作营”的标志。2013年又在苏州搞过一次“工作营”活动,当时年近八旬的阮仪三先生总是亲力亲为,亲自推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接下来的2014年、2016年,姜波分别到法国,考察欧洲的遗产修复项目。后两次“没好意思用阮仪三的钱”,姜波自己掏了腰包,但“三次去欧洲都是阮仪三先生帮着联系的”。

谈及阮仪三的学术造诣,姜波用一句“完全是国际视野”概括,只不过老先生的这份国际视野立足的是中国城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大家,阮仪三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以国内“工作营”来说,每次开营约20人参加,其中不乏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同期在法国开设的“工作营”选在暑期进行,也有同样数量的营员。参加中法遗产工作营的营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务人员、设计院设计师、大学教师……身份不限,年龄不限。学成之后,营员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一样播撒出去。

推动在中法之间设立“工作营”的,便是阮仪三先生和以他名字冠名的“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阮仪三工作站)”,工作站位于周庄古建梅宅内,三进两层,设有展厅、工作室、交流活动空间等,利用图文、影像技术展示了阮仪三编制的古城镇保护规划图、古城镇保护类书籍、古镇周庄保护范例、中国名镇保护成果等。

所谓中法遗产“工作营”,其实就是修房子,在法国如此,在苏州平江路也是如此。而在平遥古城,类似的“工作营”一直有。

“他胸怀很宽广,待人和善”,姜波回忆说,有一次暑期到苏州参加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自己是带着上高二的儿子去的,吃饭时,姜波的儿子上前给阮仪三敬酒,作为学术等身的大家,阮仪三毫无架子,勉励孩子“好好干”。回忆往事,姜波也很感慨,当时儿子正值高二,大家都忙着上各种补习班,自己却带着儿子去苏州平江路上“修房子”,如此过完了他的暑期。“你无法想象,此时遇到一位大家,对一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一生而言,将产生多么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姜波眼里,阮仪三较之其他成名教授,做事更愿意亲力亲为。2013年在苏州工作营期间,他7次到工地,每次都戴着安全帽在一个个工作点跑来跑去,亲自指挥指导。另外,每次的开营仪式他一定参加,80岁的老人了,讲话思路清晰,让很多一起工作的后学有如沐春风之感。

除了与同行、学生以及前来参加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的人士打交道,在苏州平江路修古建的时候,免不了和当地的官员打交道。阮仪三与地方政府相处如何?

在姜波眼里,这一点不用担心,毕竟阮仪三的威望在那儿,他本身又不是那种“刻板的教授”。因此所到之处,当地政府都会比较配合,会依赖他和团队做好当地古建的修复工作。阮仪三先生自己则一心投入到古建遗产的修复上,并注重提高国人对古建的保护意识与观念。

澎湃新闻记者李梅在其《阮仪三先生古城古镇保护与对当下的启示》一文中提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表示,阮仪三教授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古城的爱和对文化的爱是一体的,都是发自肺腑的。从古城研究到古城保护,再到近现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阮仪三教授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法国文化遗产工作中“拿回”经验

近些年在齐鲁古建研究和保护等学术实践方面常有建树的姜波,受益于阮仪三及其基金会的持续帮助,而在法国目睹法国文化建筑维修的持续性,更令他印象极其深刻:一幢老房子,持续修复十年、二十年、几十年,是常有的事。姜波每次去,都看到一帮人不停地修,一点点地修一段城墙、一段内饰。2012年第一次去法国,就遇到该国正在修一处古堡,去的时候已经修了90年,仍看不到“完工”的那一天,依照进度“再过90年也修不完”。

修到如此极致的程度,对于很多有着“赶工期”意识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但姜波认为非常必要,法国的古建维修必须解决“原材料、原工艺”的问题,因此不得不手工操作,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旧工艺,比如,古建上石头表面的肌理都需要和原来一模一样,为此必须排除机器打磨。

花90年时间持续维修一处古建,颇有点儿“行为艺术”的色彩,同样也是一个难得的宣传过程。有的古建本身处于旅游点,日常有游客参观。法国教育部门鼓励大中小学生参加,参加完会收获一个证书,证明自身也参加了国家遗产保护。通过耳濡目染,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非常强。

在法国修复古建,是一项在遗产基金会指导下全社会参与的过程,维修资金中,约20%来自法国财政,其余来自社会企业的赞助。作为回报和奖励,修完后会在城墙或其他建筑体不太显眼的地方集中留下各赞助出资企业的标志。

或许受法国经验的影响,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阮仪三工作站)在国内建设的“工作营”,维修资金也会多方筹措,比如在苏州平江路的修复项目就由当地管委会出钱。

为什么独独阮仪三拥有令同业称道的“国际视野”“国际声望”,姜波认为,部分是因为其名气大,学术地位崇高,让国外的学术机构主动找来对接,而实际上他本身并不具有留学背景。

阮仪三,1934年出生,苏州人。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师从著名古典园林与建筑大师陈从周、著名城市规划学家董鉴泓两位教授。1961年毕业留校,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0年,阮仪三在平遥调研时,恰巧碰到大兴土木搞开发的平遥正在扒开城墙,拉开一个豁口,目睹此状,救城心切的阮仪三赶紧向山西省领导反映,在一番据理力争后,山西省建委答应给他一个月时间,为平遥重新做规划保护古城。此后,阮仪三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2006年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城市遗产保护的非公募基金会“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阮仪三一直积极致力于中国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和国际交往,2011年开始与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REMPART)合作,每年在中国山西、江苏、贵州、云南等遗产地举办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

“阮仪三”之后,我们凭何保护遗产?

来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文章《春华秋实——阮仪三学术成就展》中提到:2017年平遥古城申遗成功二十周年,平遥县委县政府将古城环城南路命名为“阮仪三街”,以此铭记为平遥古城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

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说:“阮仪三教授几十年来为守住中华各地风情各异的古城古镇和山川胜迹,进行了一连串非凡的‘战斗’。他不仅仅大声疾呼,更只身插入具体的矛盾中,以学识匡正谬误,以行动解决问题。”阮仪三教授因此被誉为“古城卫士”,成为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保护事业上最有代表性、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几十年来,我们在古城保护方面开展了这些工作,努力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而奋斗,提倡保护历史的真实性,并希望它们能成为生长新东西的土壤和源泉。我愿意做这片沃土的守护人。”在同济大学方面就其城市保护学术思想召开的研讨会上,年近九旬的阮仪三教授的一句话,概括了他自1980年起亲率12名学生力保平遥古城开始,不知不觉担当起中国城乡文化古建、古镇、古城“保护者”过程中,那些艰辛劳累、甘苦自知之意。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则表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是中国城乡发展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共有的重要内容。半个多世纪以来,阮仪三教授始终坚守在我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第一线,开辟出了一条城乡遗产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荣的规划学科的道路。

也许有一天,中国传统的文物遗产已经永远地不再需要“阮仪三们”以身挡拆,或许,到那时,这位年届期颐的老人才会真的开怀。

【责任编辑:李丹萍】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一个远古江南

中国青年报2023-11-09 07:48:30

以大地为素材重塑乡村魅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7 11:32:03

《灵笼2》上线PV:人工智能的善恶由人决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6 16:16:33

跨文化交流,打造新时代青年文化的全球朋友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6 10:20:35

拥抱文化多样性,共建文明百花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6 10:20:40

中南民大《寻美中华》青年视角看嘉峪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4 15:50:04

襄阳青年歌手创作《诸葛说》MV 用音乐讲述三国传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3 16:55:09

这九五后导演讲述的藏地寓言,像“剧本杀”

中国青年报2023-11-02 09: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