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太多的人生巧合最终汇聚成生命的光芒

作者:王磊 王海涵 笪天浩 涂新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30日

刘春(右)和胡敏君在捐献后合影留念。陈彬/摄



    这里似乎有太多的巧合——他们同是淮南师范学院00后大四学生,又都正在紧张地准备考研,一个被同学称为靠谱贴心的“暖心哥”,一个是同学眼里开朗热心的“侠女”。他们都是在18岁时开始献血、留下了一颗宝贵的“生命种子”,他们又都在2023年的秋季开学,接到了千里之外传来的配型成功的消息。他们在10月12日同时踏上“献髓”救人的征途,住进同一家医院,10月17日当天,在一个采集室,同时完成了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的两位少年点亮了生命之光。

    “匹配成功就一定要去捐献。”面对采访时,刘春和胡敏君的回答也惊人的相似。

    “我们等了3年,但有的患者却可能要苦苦等待一辈子!”2020年,胡敏君在学校的一次献血活动中参与了骨髓造血干细胞捐赠的留样。一晃3年过去,今年4月,正在备战考研的她突然接到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其血样与一名血液病小患者初配成功时,她像中了大奖一样惊讶激动:“太惊喜了,能为别人带来希望,多有意义!”

    救人于危难之中,对刘春来说,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初二时,春游活动中刘春就毫不迟疑地跳入河里将同村的一个女同学拉上岸。他就这样自己捡到了第一个“妹妹”。没想到时隔几个月,他又救起了同村的一个落水小女孩,再次成了大家称赞的“小英雄”。

    “我真是幸运,跟孩子有缘,前面捡了两个小妹妹,这次又捡来一个小弟弟,完美!我可不是独生子女了!”刘春笑着解释,得知与一名刚满10岁的男孩匹配成功,他感觉“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联想到那个小患者是多么痛苦和不幸,自己一定要去救这个小生命。

    10月17日,他躺在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的病床上,看着机器在静静地运转,将他的造血干细胞源源不断地采集出来。“我现在感觉良好,没有什么不适的地方,可以帮助到别人,确实有一点自豪吧。”他说。

    “如果只是有一点点难受,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的。”10月17日,胡敏君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

    她本是一个清秀的南方女孩,就读于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却常被同学们称为“君哥”。一头短发,一身中性休闲装,爽朗的笑声,干练的言行,一副“侠女”的气魄,“侠肝义胆”的她目前是淮南市年龄最小的干细胞捐献者。

    2023年4月,胡敏君接到了淮南市红十字会告知她初配成功的电话。她爽快地答应了捐献。“如果因为考研放弃了这次救人的机会,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时间又过去了3个月,由于患儿的病情尚未稳定,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劝慰她耐心等待。小患者的病情始终反反复复,直到9月底才确定下来,胡敏君在10月中旬进行捐献。而此时,考研复习迎来了关键时刻,“对我来说,考研还有机会,但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条件允许,我一定要捐献!”胡敏君说。

    事实上,在淮南师范学院,之前就曾有两名大学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值得一提的是,在淮南师范学院校园内,有全国第一所建在高校的市级好人馆——淮南好人馆,淮南籍“中国好人”张宝捐献造血干细胞跨国挽救韩国青年生命的事迹,也陈列其中。

    “这些好人的事迹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心中早早埋下了一颗真善美的种子。”刘春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笪天浩 涂新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国强,程璨】

两岸书香滋养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2023-10-27 07:46:35

乌镇里看非遗,“新市井匠人市集”亮相乌镇戏剧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22:39:33

90后中国作家海漄获“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09:17:51

65岁的黄梅戏《女驸马》正青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09:17:49

话剧《西哈诺》首演 传递世界戏剧的中国表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4

《问心》:打造现实主义医疗剧的新范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6

“与丝绸同行”彩墨画展在穗开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8 11: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