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正文

275克球背后的顽强人生

作者: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28日





    10月27日,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硬地滚球混合双人BC4级决赛中,中国组合林细妹/郑远森夺得冠军。赛后发言中,林细妹连珠炮似地表达对搭档、杭州亚残运会中国硬地滚球队队长郑远森的感谢:“我本来没信心,但他和教练一直看好我,这枚金牌背后,我是‘打酱油’的,还好他比较强。”

    郑远森和林细妹的这次夺冠,弥补了本届赛会单人赛与金牌擦肩的遗憾。林细妹坦言,为备战亚残运会,全队从6月开始集训,每天训练5小时起步,但过去两三年久违赛场还是让她十分忐忑。

    同样强烈的渴望曾出现在林细妹初中毕业后,那时,她隔三岔五给广东省残疾人硬地滚球队教练谭巍麟打电话,要争取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林细妹的老家是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的一个小村庄。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她被取名“细妹”,刚开始学走路时,就被确诊为先天性肌无力。她曾透露,举起半公斤的哑铃就是自己的极限。2012年,她却因“力气大”被教练视作练习残疾人硬地滚球的“苗子”。尽管未来每一天都要用尽全力去“对付”一颗重量为275克的球,但她迫切需要这个机会,因为她能决定投球的方向,似乎意味着也能决定人生的方向。

    硬地滚球是残奥会的特有项目,最初是为脑瘫患者设计,现在只要患有某种影响其自主运动功能的神经系统损伤残疾的运动员都可以参赛。本届赛会的该项目,根据残疾程度分为BC1、BC2、 BC3、BC4四个级别,其中BC1、BC2级属于脑瘫运动员,BC3、BC4级参赛者为严重躯体功能障碍或肢体残缺的运动员。

    和林细妹同属BC4级的郑远森算得上队中的“元老”,2009年开始练习硬地滚球的他,第二年就站上了广州亚残运会个人项目的最高领奖台。郑远森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从第一届亚残运会到现在第四届,国际上和我同级别的运动员都在不断进步,在他们的冲击下,我很庆幸自己还能保持对这个项目的热情和努力。”

    1989年,郑远森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黄厝村,5岁时,他走路乏力、行动缓慢,后来被确诊为肌无力。家人卖了房子带他四处求医,小学一年级以后的生活,在他记忆里“像风中的蒲公英一样,随风飘散,身不由己”。

    一次广州市残联的选拔中,坐轮椅的他成为橄榄球运动员。2008年北京残奥会后,轮椅橄榄球项目被取消,当郑远森再次面临漂泊时,谭巍麟向他抛来橄榄枝,“我们训练场地挨得很近,我很早就注意到他身上有种冲劲和霸气”。

    此后,郑远森在国内外各级别比赛中都曾斩获冠军,唯独差一枚残奥会金牌。3次征战残奥会,他在伦敦以“黑马”之姿一路闯进决赛,却因操之过急痛失金牌,也曾在里约发挥失常仅获得第七名。后来,谭巍麟多次告诫他:“比赛场上,越想要冠军,就越会给自己施加压力。平常心才是胜负的关键”。如今谈及明年的巴黎残奥会,在东京残奥会收获第四名的郑远森只字不提“冠军”,他只是说:“我得一步一步来。”

    本届亚残运会,中国选手在硬地滚球项目上取得3金2银的成绩。作为中国队教练,谭巍麟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坦言:“运动员很不容易,成绩超出了我们之前的最高预期。”运动员和项目的进步,谭巍麟再清楚不过,23年前,学医出身的他进入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两年后接触到硬地滚球,此后成为该项目在我国内地最早的一批教练,他记得,很长一段时间,选材都是教练主动上门寻访。

    “我们的关系像兄弟姐妹,不能够把他们当孩子看。”谭巍麟说,“他们自己能做的,我们不会去帮太多,毕竟他们始终都要走向社会,我还是希望他们真的学到一些本领,除了运动技术,还有生活技能。”他表示,随着项目发展,渐渐开始有家长主动送孩子来参与,但能开展训练的省(区、市)还相对较少,“目前集中在广东、重庆、四川、北京等地,希望通过杭州亚残运会队员们的表现,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项目,让体育惠及更多残疾人朋友。”

    本报杭州10月2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白毅鹏】

两岸书香滋养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2023-10-27 07:46:35

乌镇里看非遗,“新市井匠人市集”亮相乌镇戏剧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22:39:33

90后中国作家海漄获“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09:17:51

65岁的黄梅戏《女驸马》正青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09:17:49

话剧《西哈诺》首演 传递世界戏剧的中国表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4

《问心》:打造现实主义医疗剧的新范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6

“与丝绸同行”彩墨画展在穗开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8 11: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