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教育 >正文

受助者变个人单项最多的捐助者,背后有故事!

作者:周围围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2023年10月24日


【主播君的话】

这是一场爱的接力!30多年前的希望学子,这样延续希望的力量。

不久前,希望工程受助者林晓莲女士向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奖助学金52.5万元,分5年捐助,支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

林晓莲,从一个30年前希望工程的受助者成为今天个人单项最多的捐助者,这期间蕴含了多少感人肺腑的大爱故事。

1993年7月10日,林晓莲的一封来信刊登于《人民日报》,信中这样说:我得到了救助,能继续上学了,可我的身边还有很多小朋友,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中途退学,他们也需要帮助,我真希望一天他们也能和我一样得到“希望工程”的救助。

【林晓莲的自述】

大家好

我是江西希望工程32年来资助的30多万名受助生中的一位,是江西希望工程的资助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和命运。

我叫林晓莲,来自江西吉安井冈山(原宁冈县)龙市镇。在4岁那年父亲去世了,靠母亲在街头摆摊养活4个孩子,姐姐长年寄养在外婆身边。读小学四年级时,两个弟弟也到了入学年龄,母亲有意让我辍学回家。班主任陈老师得知后,帮助我向共青团宁冈县委申请了希望工程助学金,并多次家访,做通母亲工作,让我继续上学。

我从此得以继续上学。我深知这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格外珍惜、努力学习。1991年,在著名的八角楼畔,中央国家机关牵头在宁冈县(现为井冈山市)援建了江西第一所希望小学、李鹏总理亲笔题写校名“宁冈希望小学”,这也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直接牵头兴建的全国第一批希望小学之一,很高兴我能作为受助学生代表在奠基仪式上发言,见证了希望“星火”播撒的历程。


初中二年级时,为了表达我对希望工程的感激之情,同时希望更多的失学儿童能象我一样得到希望工程的救助,我给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叔叔阿姨们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社会各界的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看后,给我来了许多信,给予很大帮助,更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


中学毕业后,为减轻家里负担,我选择了就读中专学校。在南昌读书期间,我结识了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杨玷珊爷爷,与他结下不解之缘。杨爷爷是江西省希望工程首批捐助者,他说:“在我小时候,读不上书,靠扫盲学文化,那是没办法。现在条件好点了,得让孩子们都上得了学。”为了筹措更多助学善款帮助更多家庭贫困的学生,经相关部门批准后,退休后的杨爷爷开始在江西省各大中小学校讲故事,他把大部分工资、所有讲课酬劳和募集到的爱心善款如数捐助给了希望工程,帮助了包括我在内的33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南昌读书期间,杨爷爷就像对待自己的孙女一样,每周都会邀请我去家里吃饭,生活上、学习上都给予我暖心照顾,对我的点滴进步给予关心鼓励。他时时鼓励我,即使自己暂时身处贫困,也应该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不懈的努力回报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帮助和指引下,四年后,我才得以作为优秀毕业生之一留在省会城市大型通信企业工作。参加工作25年来,我始终坚持勤勤恳恳、一心为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得到广大群众和客户的好评,多次获评“优秀党员”“优秀员工”。

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希望工程,没有希望工程的资助,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是希望工程点亮了我的未来,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使我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才。像我这样被希望工程彻底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少年不计其数,希望工程对促进教育公平功不可没。

这些年来,我铭记希望工程的资助之恩,一方面努力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知恩图报,反哺希望工程,从工作那年起,坚持每年捐赠给希望工程,直到2012年。后来生育哺育小孩中断了9年。202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乘电梯时,突然看到希望工程的公益广告,心中波澜顿起,觉得自己离开希望工程太久了,如果再不做点什么,心里不安。这个念头在我心里想了很久,是捐建希望小学、资助高中生还是奖助大学生?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当年帮助我的杨爷爷他们一样,不仅要给予资金帮助,更要一对一予以思想引导。在多次沟通和思想碰撞下,2023年6月21日,在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设立了“江西希望工程·薪火圆梦公益基金”,分5年向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奖助学金52.5万元,支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每年资助20名有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对于这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我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做了一个规划,也在加强相关心理学、辅导员工作的知识储备。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里,我也想呼吁有更多的爱心志愿者加入到这个队伍来,为新时代希望工程工作增添新的内容。

像我这样受到希望工程资助,长大后又反哺希望工程的人很多。近年,江西希望工程受助生查小春博士向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设立“江西省青少年未来学术奖”;江西希望工程受助生何松帮助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数字化转型建设,全力帮助打造“智慧希望工程”项目等等。

感恩希望工程改变了无数像我们这样困难家庭孩子的命运和无数困难家庭的命运。希望薪火相传,延续不息,让我们一起把这爱的接力棒传承下去,感恩所有付出的人,感恩一切感恩永远。 (本文源自“希望@未来”新时代希望工程研讨会上的发言)

— End —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记者/编辑|周围围  统筹|陈凤莉

【责任编辑:陈凤莉】

乌镇里看非遗,“新市井匠人市集”亮相乌镇戏剧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22:39:33

90后中国作家海漄获“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09:17:51

65岁的黄梅戏《女驸马》正青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09:17:49

话剧《西哈诺》首演 传递世界戏剧的中国表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4

《问心》:打造现实主义医疗剧的新范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6

“与丝绸同行”彩墨画展在穗开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8 11:08:51

电影《最好的相遇》举办北京首映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8 11: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