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带娃真空期 让城市更加“儿童友好”
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会同36家相关责任部门梳理形成了《〈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年工作台账》,在儿童友好服务方面推出诸多切实措施,比如在优化普惠托育供给上,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试点示范,拟创建55家托育示范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幼儿。
我国幼儿园普遍入园年龄范围为3至6周岁,由此产生一个带娃的“真空期”:3岁以前的幼儿尚未达到入园条件,很多只能待在家里,由父母或祖辈等亲属照顾。随着幼儿教育的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对于照顾儿童的家人而言无疑存在一些挑战。对产假已经用完、需要正常上班的职业女性来说,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她们往往需要在幼儿抚养上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又要同时兼顾繁重、紧张的工作。
高投入的育儿成本,也让一些企业患上“恐未婚未育女性综合征”,增加社会就业不公平因素,加剧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长远来说,将会掣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北京依托有条件的幼儿园,创建托育示范机构,释放了一种扩大儿童教育覆盖面的积极信号,不仅对尚未达到入园年龄的儿童友好,也让儿童所在家庭获益匪浅。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托育机构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标准化的教学流程、科学化的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儿童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与此同时,这样做还能有效帮助幼儿父母特别是母亲减负,让更多职场女性更好地在自身岗位上发光发热。
除此之外,北京的儿童友好服务政策还体现在医疗、公共文体供给等方面,包括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儿童看病就医服务水平和便利性,组织开展一系列品牌活动,布局建设一批体育健身活动场所,举办一系列多样化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等等。这些政策始终贯穿着儿童视角、儿童感受和儿童立场,释放出儿童友好的城市力量。
儿童不止关乎一座城市的当下,更是城市不远的未来。一座城市对待儿童的服务型态度,或许不能产生实时的作用,但必定会在未来得到持续性的正面反馈,更深刻地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向。未来,希望看到更多城市构建起儿童友好环境,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和儿童未来的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