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法治 >正文

上海静安:电信网络犯罪渐趋团伙化 案件受理数量激增

作者: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09月18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阮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日前举行《打击惩治电信网络犯罪情况通报(2022.1-2023.8)》(以下简称《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该院打击惩治电信网络犯罪案件的办理情况、分析了犯罪新态势。

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严厉打击惩治电信网络犯罪,审查逮捕案件485件733人;审查起诉案件667件1088人。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供图。

数据显示,电信网络犯罪数量总体上升。其中排名前三的罪名分别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诈骗罪(电信网络类),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在电信网络诈骗的关联犯罪中,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犯罪数量增幅加大,且呈现团伙性趋势。2022年全年的案件受理数量同比增长116%,受案人数同比增长277%。

电信网络犯罪手段升级,出现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类犯罪。包括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以及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等。

此外,电信网络犯罪还呈现出一些新态势。

比如,黑灰产业链伴生新业态升级,犯罪手法不断迭代更新。上游引流链条从过去利用改号软件拨打电话、伪基站群发短信发展为利用虚拟网站、短视频平台引流等,实现从广撒网到精准诈骗转变;也出现了与流量经济、虚拟货币等伴生的电信网络犯罪。

电信网络犯罪与“互联网+”融合升级,隐蔽性更强。新类型的网络犯罪频发,有的打着“区块链”技术的名义,制作“钓鱼”网站、发送诱骗链接;在部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中,出现使用“错配”模式,将网络赌资等违法资金与正常用户购买手机充值卡的资金实现“错配”,最终以虚拟币形式流入境外。

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也在增强,打击难度增大。例如,有些犯罪分子为切断电信网络诈骗与被害人接触痕迹,通过第三方平台寻找人员为其提供拨号服务,利用中间环节隐匿踪迹、逃避侦查。

电信网络犯罪中,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安全问题凸显。部分电信网络犯罪链条中,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冒充电商客服人员非法获取客户信息等,被泄露的个人信息部分流转至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手中被用于诈骗,个人信息的内容越全面,犯罪分子更易于对被害人进行“画像”,从而实施精准诈骗。


【责任编辑:王亦君】

“壮举——省港秘密大营救”图文展在穗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9-08 15:13:27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9-08 15:25:54

​音乐剧《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经典的东方表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9-08 09:40:54

世界名作家以中文形式在《十月》首发新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9-08 12:30:41

第二届名单揭晓 89岁王蒙捐出稿费奖励青年作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9-08 12:30:39

梦回唐“潮” 在大唐芙蓉园感受文化传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9-07 10:30:00

走近西安古城墙 沉浸式体验“大唐迎宾盛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9-06 09: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