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青少年来华“寻根” 探索中国的“古”与“今”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08月23日


    范嘉霖从6岁开始练习书法。他在澳大利亚出生长大,但家人每天都用中文与他对话,教他汉字。3年来,他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在今年举办的第一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实践大赛中,范嘉霖获得了书法组金奖,“奖品”是他人生中的首次中国行。

    此次大赛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指导、中国新闻社主办,设置汉字设计、书法、中国画和民乐团队表演4个比赛项目,共收到来自五大洲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件作品,最终100余名选手获得金银铜奖。8月,获奖选手代表齐聚北京,开启对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化的体验之旅。

    在首钢园内,一辆辆无人驾驶的汽车接踵而至。刹车、转弯、靠边、掉头……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让少年们瞪圆了眼睛。

    充满未来感的“黑科技”,让来自阿根廷的黄家乐大为震撼。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即便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这样的大城市,像二维码等在中国日趋普遍的科技手段也并不多见,更不用说自动驾驶汽车了。5年前他来过中国,跟那时相比,“如今马路上的新能源车明显变多了”。

    在百度Apolloπ用户体验中心,小学员们体验了AI教练、AI绘画、5G云代驾等“炫酷”科技。来自泰国的李昀融告诉记者,她决定明年报考中国的大学,学习人工智能或生物专业。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在清华大学讲堂里回荡的校歌声中,小学员们感受到这座中国顶级学府百余年的沧桑与辉煌。

    作为清华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建筑学院是众多中外学子的梦中殿堂。在罗德胤教授的中国建筑史课上,不少学员掏出手机全程录像。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看似繁复,其实极有规律,不用一钉一铆,通过精巧的设计就使得部件与部件之间严丝合缝、环环相扣。”来自巴西的陈乐怡说,“很久以前我就听说,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听课后,我对中国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触。”

    踏上缓缓打开的卷轴,头顶古代星空图,彩陶、印玺、古籍、古代服饰等一一映入小学员们的眼帘,逐渐汇聚成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文明史。触摸十二生肖纹样,就能聆听各民族的特色音乐,引得学员争相体验……在参观文物的过程中,交互式沉浸观展是一大亮点。

    在展览橱窗内,蒙文古籍和蒙古族乐器也陈列其中,这让王祥感到很亲切。“中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雄伟历史,中华民族是非常强大的统一体。”作为华裔,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中国与许多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包括印度尼西亚。”印尼大一学生谭爱心目前正在攻读中文专业。她表示,虽然学习中文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但许多国家都需要会说中文的人。

    走进国家大剧院,欣赏中国民族歌舞,体验传统民族乐器;游览颐和园,行走于亭台楼阁之间,感受中式园林之美;参观“鸟巢”和“水立方”,与乒乓球奥运冠军李晓霞互动……在短短几天的行程中,这群年龄相仿、肤色相同的孩子就结下了跨国友谊,约定以后再来中国。

    “中国有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认识世界。跟书本和课堂比起来,这样的经历对他们的一生有着更深远的影响。”范嘉霖的父亲、澳大利亚领队范雪强说,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了解将越来越多,对中国的认同感也将越来越强,“这有助于解开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意识到自己的根在中国”。

    “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对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促进作用。”范雪强说,让孩子们成为促进各国交流的友好纽带,这是海外华人的共同期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这个属于国漫的夏天,我们为何感动

中国青年报2023-08-23 08:39:32

传统文化混搭流行元素,年轻人这样“打包”浪漫七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22 14:23:39

人潮汹涌,这个七夕《庆幸》能与你相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22 08:30:00

浪漫七夕,那些爱的传说与新潮|我的节节·七夕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21 16:45:00

景颇族大学生来马色:学习手工织锦 把万物穿在身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19 19:13:42

名师带你读书|《文物中国史》丛书(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20 18:52:10

名师带你读书|《文物中国史》丛书(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20 18:52:02

非遗牵手街舞!湾区青年为文化出圈注入时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20 18:49:49

《不完美受害人》编剧:想把人心的褶皱摊开

中国青年报2023-08-15 08: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