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音乐疗愈师,抚慰他人温暖自己

作者:占悦 来源:文汇报2023年04月29日

文汇报记者 占悦

陆文静(左)创造性地推出了即兴治疗,通过自由演奏释放情绪,为健康人群舒缓压力。 (受访者供图)

别人选专业,考虑最多的是未来出路。而一向乐天派的陆文静,只因“好奇且冷门”,不假思索勾选了“音乐治疗”。那一年,上海音乐学院首次开设这一专业,仅招收5人。

如今,陆文静从事这一行业已15年。她更愿自己被称为“音乐疗愈师”,用音符调节情绪,用定制旋律催生人们头脑中的多巴胺,拨动人们心房,做个“心灵按摩”。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细唱。”她拨弄吉他琴弦,对着面前的老人轻吟浅唱,同时递出期待的眼神邀请老人接唱下一句。情感在合唱里缓缓流淌,一曲作罢再来一曲。她也用温暖的双手缓缓摩挲老人手背,打着拍子为其调节呼吸。老人脸上的笑容再没有停下来过,心里郁结渐渐消散。

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星星的孩子”,到普通白领、青少年群体,随着社会进步,“用音乐给予心灵力量”的理念愈发广泛地被接受,陆文静也愈加觉得自己被需要。“疗愈别人也是疗愈自己”,每一次的付出,都能得到正向的回馈,这也让她乐此不疲,“从韵律节拍中积淀起笑对人生的勃发力量。”

用音乐给予心灵力量

陆文静打趣道:走上音乐这条路,是妈妈的“无心插柳”。

家里没有人从事音乐专业,但妈妈却特别爱唱歌。耳濡目染,陆文静在5岁时开始学钢琴,每天按着自己节奏练一会儿,心情好就弹上一小时。后来,又喜欢上了吉他,看着教程一点点自学,久而久之也就会了。直至2008年她考取上海音乐学院后才发现,相比身边同学每天机械式练乐器,自己简直是“自由随性”。恰是这份自由随性,让她始终对音乐保持兴趣,坚持了下来。      

大家扎堆选择声乐、作曲专业,她却对“音乐治疗”感兴趣,“从来没有听说过,心想音乐怎么就能治疗了?”彼时,专业课老师告诉她:“音乐治疗不是弹弹琴唱唱歌,是系统科学的干预过程,更是用音乐给予心灵力量。”

老师的这句话一下子很难悟透,“在玩音乐中传递快乐”,是她最直接的认知。

大一时,她来到某医院的“癌症俱乐部”实习。活动很简单,学生们弹琴、老人们唱歌。中途有老人提出想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钢琴声响起的那一刻,老人们齐声高唱,仿佛回到了曾经肩并肩的奋斗日子。记忆里的甜感染了陆文静,结束时老人们拉着她的手不放,“化疗太痛苦了,我们想留住当下的美好。”

做选择是因为兴趣,能坚持也是如此。当时,对于音乐治疗,缺乏专门的资格认证,更别提清晰的职业道路。刚毕业那会,进社区、企业或医疗机构提供音乐疗愈的服务机会较少,她过着“有一单接一单”的日子。没有市场的日子里,她也曾尝试转型,合伙开过音乐早教公司,但始终觉得心里的“能量场”找不到落脚处。

如今,音乐疗愈被更多人接受,她于2020年考取了同专业的首个硕士班,重回“正轨”。“学一些更深入的方法,让工作更有科学依据。”

乐器歌单都得“定制”

音乐治疗是门“技术活”,乐器歌单都得“定制”。

这些年,陆文静摸索出了不少方法。最初,她采用聆听式治疗,通过播放、演奏音乐舒缓情绪。后来接触的人群更广,针对健康人群舒缓压力,她创造性地推出了即兴治疗,通过自由演奏释放情绪。

鼓,是她最常用的乐器。

从非洲鼓、邦戈鼓,到手鼓、海洋鼓,每次出门都要带上一大箱。她研究发现,打鼓时,充满撞击感的声音能刺激人的神经,从而变得兴奋。而打鼓相对入门容易,演奏更方便。鼓还能延伸不同的打法:打中间位置声音浑厚,人自然而然就能打出节奏,满足感油然而生;而敲击鼓边声音会十分清脆,往往带来意外之喜,从而赋予新鲜感。

起初给白领上课时,她会拿着一个铃鼓,敲出节奏,请大家随着鼓点接力做自我介绍,却经常碰上“冷场”。于是她干脆让大家直接挑选自己喜欢的鼓,随意玩起来,现场很快便热了。大家熟了之后,就会引入“大合奏”环节,自由发挥,大声小声交错,心中烦闷也很快被“敲”走了。

不只玩乐器,还有歌曲“再创造”。不久前,她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为底稿,让青年们分组改编歌词。正因将亲身经历写入改编的歌曲中,不少青年在大合唱时红了眼眶。

选曲更有讲究。陆文静以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为例,乐曲旋律优美,典型的华尔兹节奏荡漾着奔放的俄罗斯风情,透露出欢乐、愉快的情感,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动人心弦的感染力,很容易有代入感。

面向不同人群,陆文静列了个“大纲”:老人要选择经典老歌,很快地唤起共同记忆;白领喜好流行歌曲,最大程度激发愉悦感;面向青少年,要配上强节奏感、朗朗上口的音乐,符合他们追求个性与渴望自我表达。

“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好在没放弃!”

随着音乐治疗慢慢被更多人理解与接受,陆文静眼前豁然开朗。

如今,她对音乐治疗有了自己的新认识:通过艺术手段达到健康目的,人们在音乐中缓解情绪抒发情感,抚慰他人也疗愈自己。如今,更多相关科学临床试验显示,音乐治疗亦能作为辅助医学治疗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

比如,对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来说,音乐治疗能帮助他们提升身体行动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

敲着三角铁、摇了摇沙鼓,“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韵律在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指尖流淌。这是陆文静专门为他们策划的特别演出。

刚接触这批老人时,陆文静发现他们总是呆坐着,僵硬完成各种“指令”。“要让老人频繁动起来才能起到康复作用。”一个以节拍来“解冻”的计划诞生了。

双手一张一合,打着不算太快的4/4拍,陆文静有节奏地问出:“今天午饭吃了什么?”从一开始答不上来,到能蹦出一两个字,老人们在节奏“刺激”下揭开回忆,慢慢能说出完整的回答。

 “疗程”过半,陆文静拎着一批简单乐器邀请老人们排演,还给他们分配了不同音符任务——手鼓对应第一拍,敲三角铁的对应第二拍,击打沙袋手摇铃的对应第三与第四拍。伴随着节拍,老人们逐个弹奏,经过数次训练后终成合奏。

12期治疗下来,收获了一场小型音乐会,各项数据也表明老人们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升与改善。活动后老人还会时不时哼上两句。“说明旋律仍在耳畔,这有助于老人们调动精神。”

现在的陆文静,每天都忙个不停。每周前往华山医院门诊病房,试验音乐干预的疗效;也不断和同行沟通,互相学习更有效的方法。她还透露,正同医院一起商讨未来发展新思路:在更多医疗医治场景里引入音乐治疗。

 “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好在没放弃!”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