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从《人生》到《人生之路》,路遥的问题有了一种解答

作者: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03月27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1982年,《收获》杂志刊载了一篇题为《人生》的中篇小说,引起轰动。作者路遥在这片小说的最后一章留下了这样的标注,“并非结局”。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在经历了痛苦与选择之后,回到故乡的高加林会过怎样的一生?41年之后,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的电视剧《人生之路》,给出了一种答案。

“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人生之路》开场即如此标注。自开播以来,该剧与小说文本相互映射,如镜像一般地对人物故事进行完善补充,并依据人物性格创造延展,用一波三折的故事抒写人生志、家国事、年代情,谱写出一部在时代浪潮中涌动的青春之歌。

《人生之路》围绕“人生抉择”这个精神内核,刻画了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马栓等平凡个体与时代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面临人生的挫折、磨难、机遇和考验,他们在妥协与抵抗、接受与突围之间不断折返,最终实现个体的成长,也全景展现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全力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历程。

这样的改编并不是简单地从文学到电视剧的形式转换,而是一次“对话”。它凭借与原著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物命运,撑开了年代剧的表意空间。其实,路遥的小说本来就有与其他文艺作品“对话”的烙印,他作品里的奋斗者身上就有保尔·柯察金的影子。他曾借黄亚萍之口评论高加林,“有点像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的插图肖像,或者更像电影《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

有观众评论:“当片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音乐声响起,当看到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穿过苍茫的黄土高原,那个熟悉的、充满了青春激情的80年代,仿佛在我心头活了过来。”

《人生之路》从1984年讲起,从陕北村落、县城街道到上海弄堂,对当时的生活场景进行了精准还原。年代感十足的县高中、县医院,高家村错落有致的窑洞,破烂不堪的民办小学……从时间、空间、人物上续写了路遥对城市与农村这种交叉地带的关注。

作家陈忠实曾说,《人生》写出了大家心灵中最焦灼的那部分。电视剧《人生之路》则续写了这种焦灼。生活在交叉地带,剧中的主要角色经受了剧烈的精神阵痛。比如高加林,他是思想上的“城市人”,又是身份上的“农村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成了他心里最大的矛盾,也造就了他自卑与傲娇、自信与屈辱交织的矛盾心理。在剧中,虽然他经历高考失败、乡村教师被辞退、县城通讯员被开除等一连串重击,然而回归乡土重新变成农民后,他的个人理想并未止步,而是依靠一支笔到上海打拼,在世事洗练中实现了成长。

不光是男主角高加林,剧中其他人物也在不断成长:马栓连续三年高考落榜,但最终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烧窑村的“土专家”;黄亚萍因父亲患病错过高考,却成为县里人人称赞的播音员,还不忘时刻练习自己的舞蹈技能;“陕北潮男”张克南当上了门市部主任……

路遥曾经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人生之路》告诉我们,要对青春叩问,要对理想敬畏,要对岁月缅怀,还要不忘成长。(本文图片均为电视剧《人生之路》剧照,剧方提供)

【责任编辑:郭韶明】

一座古寺的谹谹之声

北京青年报2023-03-27 10:22:16

宋韵文化变身现代时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6 19:42:17

广东省第四十二届“爱鸟周”活动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4 13:26:29

南海神庙木棉正红 花城广州春色满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3 09:11:42

非遗传承人畅杨杨:妙剪生花续匠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3 13:28:01

歌剧《鸾峰桥》进京展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3 11:41:29

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阅读分享活动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3 13:28:02

透过大自然的“诗眼”窥见童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2 1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