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众星何历历》:再现那一代学人的风采意趣

作者:王淼 来源:齐鲁晚报2023年03月26日

《众星何历历: 沈仲章和他的朋友们》 沈亚明 著 中华书局

提起沈仲章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可谓寥寥无几。沈先生其实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颇富传奇性的人物,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先后求学、任教于唐山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期间,即积极参与了许多学术团体的文化活动,从而结识了众多彼时学术界与文化界的知名人士,诸如胡适、陈寅恪、刘半农、刘天华、胡曲园、金克木等人,而他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关联的人物越来越多,他因之成为彼时诸多历史事件的知情者和见证人。然而,因为沈先生生前为人低调,“不求出名,但求隐名”,他的独特而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正逐渐被世人淡忘。直到晚年,沈先生才意识到,记录个人的经历也是一件大事,他本人已经没有精力去做这件大事,便鼓励女儿沈亚明完成他的未竟之业,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个人记忆——中华书局新近推出的《众星何历历》,即是沈亚明女士“代父追叙”的结果。

所谓“众星何历历”,典出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取“彰仰众先贤,兼喻天体万物互有引力,相互作用”之义。的确,沈先生既身处于一个众星闪耀的时代,且拥有一个阵容强大的朋友圈,尽管他本人甘愿退居幕后,从不借用名人的光环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但他一生结交的知名人士却有不少,其中不管是泛泛之交,还是平生知己,均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也获得了他们的尊重。沈先生是刘天华的高足,刘半农的弟子,他曾得到音乐一代宗师刘天华的真传,也曾是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在西北考察时的重要助手。沈先生与陈寅恪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曾听过陈寅恪的梵文课,目睹陈寅恪先生提前来到教室,面对空无一人的听众席滔滔不绝。他曾与金克木在北海公园仰望星空,因公园关门,遂“不思归路”,荡舟在荷花深处,看了一夜的星,聊了一宿的天。他曾经得到胡适的提携,胡适不仅推荐他翻译英文科普读物,而且对他冒险救护居延汉简之举始终铭记于心,并再三策划嘉奖……

作为沈先生的女儿,沈亚明女士自小即听父亲讲了许多有关他本人和他的同时代人的故事。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沈先生专门以两段时间集中讲述自己的经历,沈女士则为此做了笔记和录音记录,其中所言及的一些细节,不仅能够弥补历史记载之不足,其本身亦完全可以作为历史事实之例证。在创作《众星何历历》期间,沈女士除了充分利用这些原始记录,另外还寻访故人,考证史料,进行多方印证,以期获得复核增补。沈女士的写作手法也颇为别致,既力求做到“顺自然、分层次、寻有机、重留痕”,且于每文篇末附补记和注释,用以容纳暂未独立成文的分枝散叶,其作用是备忘,并没有统一的格式。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沈女士的唯一目的就是“写下来”“写出来”,因为如果不留下这些珍贵的个人记忆,它们就面临着湮没的危险。虽然她的“代父追叙”只能补救这些历史事实于万一,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不难从她的叙述中看到一个立体、多面的沈仲章,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

诚如沈女士所言:“有他没他,历史上某些事件,走向会不一样;有他没他,学术上某些进展,成效会不一样;如果缺了他的第一手资料,某些部分恐怕不算完整。”沈先生与众不同的经历,的确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过去”,不管他算不算有“历史”地位——能否填入史典框格是一回事,留存记录则是另一回事,由他涉及的这些人与事,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情怀格调,无疑均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沈女士在《众星何历历》中所写及的父亲与前辈们的言行意趣,或未见于已刊文献,或有补于已刊文献,也无疑有益于重新梳理彼时学人之联谊网络,再现那一代学人的风采意趣。以之,沈女士惟愿她的记录,上一代读了不觉得被曲解,下一代读了觉得更接近他们那一代人——她的文章能够汇入代代沟通之长渠,就算真正达到了她的写作目的。

【责任编辑:李丹萍】

广东省第四十二届“爱鸟周”活动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4 13:26:29

南海神庙木棉正红 花城广州春色满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3 09:11:42

非遗传承人畅杨杨:妙剪生花续匠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3 13:28:01

歌剧《鸾峰桥》进京展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3 11:41:29

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阅读分享活动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3 13:28:02

透过大自然的“诗眼”窥见童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2 10:02:16

千年古城寿县举办系列民俗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2 10:02:19

话剧《屈原》在北京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2 14:53:38

华东最大的郁金香种植基地将迎来系列品牌文旅活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22 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