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堂 >正文

科研学霸如何炼成?复旦标兵这样说

来源: 复旦大学2023年03月08日

他累计参与手术上百台

发表多篇SCI与中文核心论文


她拥有2项公开授权专利

以一作身份发表9篇SCI论文


她专注声学超材料的应用研究

也多次前往边境支教


她是学术创新项目负责人

也是复旦博医团成员


他们是复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

让我们一起聆听

科研学霸们的成长故事


“要想在学术道路上走的长远,

首先要认识自己,其次是坚持”

薛啸傲对于运动医学的兴趣始于初中,那时的他对足球运动着迷,当得知天才球员因伤病导致运动能力下滑不得不早早退役后,便隐约萌生出“做个队医”的想法。


怀揣少时的兴趣,在进入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后,薛啸傲早早将运动医学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大二时,他便主动申请加入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华英汇教授团队进行科研学习和临床实践。利用暑假,他还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系进行运动人体科学以及运动心理等课程的交流学习,并获得全A+的好成绩。

成功入选复旦大学首批“卓博计划”,获得国家奖学金、华山医院优秀研究生干部、吴英蕃-吴张令昭海外交流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本科毕业生……薛啸傲时常庆幸自己早早发现了志趣所在。“要想在学术道路上走的长远,首先要认识自己,其次是坚持。”


如今,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踝关节外侧扭后继发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及其神经机制。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但极易被忽视的运动损伤。为什么扭?为什么难好?该怎么治?一系列问题始终萦绕在薛啸傲脑中,他希望搞清楚如何能更快、更好地救治踝关节扭伤患者。


国内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几乎空白、自身科研与临床经验的缺乏,他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难以尽数。薛啸傲坦言,最开始的一年很煎熬,实验找不到头绪,也做不出满意的成果。但他并没有放弃。连续半年,他没有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宿舍,而是泡在实验室里,沉浸在查阅文献、做实验、分析数据中。


“面对科研的困难,没有什么捷径可循,只有努力钻研。”薛啸傲说。回望这一年,虽然辛苦,但却是他成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日复一日的沉淀帮助薛啸傲跨过了一个又一个科研路的门槛,目前,他已熟练掌握功能/结构脑影像数据处理软件和编程语言,以第一作者在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了12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54.5分,单篇最高13.1分),并作为发言人在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年会、第十一届运动与健康国际高层论坛等学术会议中报告科研成果。

科研之余,薛啸傲也非常重视临床学习,收获丰富的临床创新成果。他加入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手术组,疫情期间远程参与术后康复指导,在复工后火速加入一线应对“返潮”高峰。四年多时间里,薛啸傲累计辅助完成手术上百次,参与奥全运重点金牌选手会诊及治疗2次,将相关临床随访所学转化为2篇第一作者的中华系列中文核心论文。


“对我而言,科研之路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要去探索的,还有很多很多。”薛啸傲希望能通过“运动医学+类脑科学”、“外周功能+中枢机制”的研究方法,在未来开展相关的临床干预手段,为更多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患者带来福音。“帮助更多的人,是一个医生最幸福的事。”




“不管失败还是成功,有没有达到预期,

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2018年,受到复旦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吸引,李晓茜来到复旦微电子学院继续深造。她选择硕博连读,主攻方向为基于新型氧化镓器件的电学与光学特性研究。


关于超宽禁带半导体新型氧化镓器件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期,其丰富的器件级应用在逻辑、储存、运算上具有极大潜力。到目前为止,李晓茜已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撰写并发表SCI论文9篇,拥有2项授权发明型专利,并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特等奖学金、复旦大学华为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和微电子学院优秀党员等称号。


一路走来,李晓茜将她的学术道路比作“走绳索”。学术研究,既牵引着她走向未知海洋的深处,也时刻提醒她,稍有不慎时就容易导致失败。而正是一次次失败的经历,让她能以更包容更乐观的姿态去面对科研与生活。“我相信危机之中,危总是与机相伴。不管失败还是成功,有没有达到预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她说。

“在我科研起步阶段,是老师无比耐心的指导缓解了我对科研的胆怯。”李晓茜十分感谢自己的导师,他“先做人后做事”的处事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李晓茜。“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比科研水平更为重要”,李晓茜将导师的谆谆教导刻在心中。


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喜欢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获得微电子学院“芯研杯”羽毛球比赛特殊贡献奖,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系杯篮球赛女子篮球亚军......在保持高效学习的同时,李晓茜也不忘追寻生活中的那一份热爱。


一边在夕阳下跑步,一边在脑中规划和复盘每天的科研工作,在李晓茜眼中,运动是科研生活之余的一味调剂,她也十分享受自律带来的满足感。

未来,李晓茜希望在半导体领域继续探索,为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



“拥抱多元观点是保持科研敏锐度的好方法”

今年已是何佳杰在复旦的第8个年头。作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她曾师从已故王威琪院士、他得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超构材料在医学超声领域的应用。

何佳杰研究的超声+超材料,能够帮助突破传统医学仪器的精度限制。她从基础研究出发,探索其与应用研究学科之间的沟通桥梁,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提供全新的视角。声学超材料这个领域更新迭代速度很快,精准医疗前路漫漫,为了不掉队,她仍在不断学习和思考改进方法。截至目前,她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共发表8篇SCI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14项,已授权7项,并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多和文理工医结合的新鲜思维对话。”研究生期间,何佳杰曾多次担任课程助教,包括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复旦大学—复旦附属中学微课。在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过程中,学科视角的碰撞总是让她感到惊喜。长期在科研一线,思维有时难免会走到“死胡同”里,对她而言,拥抱多元观点是她保持科研敏锐度,防止思维固化的好方法。


科研之余,何佳杰也对志愿服务和公益实践怀有极大热情。去年疫情期间,作为江湾生活园区宿舍一号楼层长的她,负责了宿舍楼同学的信息统计、物资发放、核酸抗原检测核查。今年,也是她用研究生工资补贴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月捐的第三年。她曾参与无偿献血5次。第一次献血时,正好是她的18岁生日,她希望借这份仪式感提醒自己永远心怀感恩,将“我能给予别人什么”记在心里。


何佳杰还一直积极关注国家边境地区教育问题。新疆阿勒泰市一八五兵团中学、云南省腾冲市团田乡曼歧完小学……在中哈边境、中缅边境,都留下了她支教的身影。去年暑假,她收到了一条特别的短信,来自于支教班上的一位学生。短信告知,他高考后被南京林业大学录取了,老师曾经在课上讲过的金陵古都不再是模糊的影子,他要亲手去触摸那城墙与秦淮河。


“那时还未及我肩的小朋友,如今已经越过祖国的广袤土地,从云南到南京,去寻找属于他的一片天地了。”何佳杰相信,教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何佳杰将继续躬耕科研,努力突破技术壁垒,为声学超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发展出力,为守护生命带来新的希望。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当一名儿科医生,用医学造福社会是袁宵潇的初心。博士阶段成绩位列专业第一,先后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沈自尹院士医学励学金、复旦大学冠名奖学金……自2018年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习后,袁宵潇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医学的热爱。


傲人成果的背面也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面对实验结果无从下手、焦头烂额改论文和PPT汇报、DDL近在咫尺但毫无头绪……她没有被挫折打败,而是始终坚信,成长就是不断遇到困难、克服和挑战自己的过程。在书海与文献中苦苦寻找,在实验室中不断测试,在与师长不断沟通并坚持运动、努力调整状态后,袁宵潇走出了自我怀疑的低谷。


目前,她主攻的研究方向是1型糖尿病和肠道菌群,需要进行反复大量的实验,往往在实验室一站就是一整天。“我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骑着单车往返于家、实验室和医院。”袁宵潇说。

她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申请1项国家发明专利,荣获2022年“优秀福庆学者”称号,多次受邀在学术论坛中作为演讲嘉宾进行科研分享,文献管理和检索、SCI投稿等相关经验分享的视频累计有4万余人次观看,并先后在中国肠道大会、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中山医院分论坛等进行7次壁报交流,荣获优秀壁报奖。


医学科普、疾病咨询、健康导诊也一直是袁宵潇的坚持。作为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副团长的她,本学年累计志愿服务40小时。行走在浦东临港等多地参与义诊,带领团队致力于医疗科普,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化……团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创业创新大赛全国金奖”等荣誉背后,有她默默付出的汗水。

所谓“上医治未病”。如何将病扼杀于萌芽之中?袁宵潇意识到,一名临床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普及大众的健康意识。在儿科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她立足儿科特色,通过硕博共建、党团联动的方式,推进儿科博士生党员科普团,带领成员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儿童体验式科普,并通过线上公众号推广儿科知识。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袁宵潇的座右铭。在浦东临港义诊时,一位中医世家的老奶奶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位老人家向博医团回忆了父亲行医的过往以及她几十年教书育人的经历。“她讲述的时候,眼里是闪着光的。”袁宵潇说,从那时起,她对医生这一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责任,是担当,也是代代传承的使命。


未来,袁宵潇希望继续深入学术研究,助力医疗公益,用专业知识助力健康中国,为我国儿童健康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曹竞】

传承的青春永不熄灭,音乐MV《我以青春敬华年》上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17 12:30:00

微电影作品展播:胡马依风

中青盛世2023-03-16 22:30:00

广外原创歌曲《风的力量》,歌声中追梦乘风破浪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3-03-16 21:30:00

听白宇唱《时光颂》,感受一曲唱不尽的锦瑟流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16 12:30:00

探索型女作家,正锚定自己的时代位置

中国青年报2023-03-17 06:39:48

歌曲《愿你》上线 送给在青春路上不停奔跑的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3-15 12:30:00

微电影作品展播:《十六岁时在远方》

华侨大学2023-03-14 22:00:00

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爱尔兰博主李殊奇的中国网红成长记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23-03-14 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