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南代表:推动产业工人实现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蜕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宁仁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年多来,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创造成果层出不穷,但是产业工人队伍仍存在综合素质总体不高、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孙景南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议。
在她看来,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从提升待遇、优化评价导向、完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等方面着手。
产业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孙景南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各地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产业工人发展通道不够顺畅、经济社会地位有所弱化等问题。
对此,孙景南认为,要坚持待遇提升与发展畅通有机结合:“鼓励企业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晋升和使用管理,增加技术工人技能等级层次;落实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双向贯通评价机制,进一步打通技师和工程师的界限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成果转化,不仅可以广泛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积极性,还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
如何建立一个既让企业能接受,产业工人也能得实惠的机制?孙景南建议,通过开展集体协商,建立健全落实技术工人技能等级、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薪酬分配的机制,同时广泛开展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和职工职业(行业)技能竞赛,把举办竞赛与选树工匠、培树劳模结合起来,推动更多优秀产业工人脱颖而出。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工人实现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孙景南建议密切产教融合,既面向市场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又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鼓励高职院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共建培训载体,使职业教育更加契合职工成长需要、贴合产业发展需求。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劳模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培育和建设力度,围绕和解决本岗位最关键最要害的问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积极为想学习、有技术基础的产业工人传授技术和经验;进一步优化评价导向,既做好评价体系的修订完善,又着力扩大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对技能评价的自主权,确保评出的技能人才市场真认可、企业真需要。”孙景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