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被冻出的“红酥手”、有些“狼狈”的睡姿、执行任务中受的伤……每个警察的手机里,都有一张不想让家人看见的照片。也许未来,他们会不经意地给家人展示,然后问道“你会为我骄傲,对吧”。
暖新闻是一种什么气质的新闻
一位给中国青年报长期写稿的作者,在对《暖闻周刊》做了一段时间的文本分析后发文《比惨不是正能量》。一个盲人的马拉松,两肾彻底坏死还坚持上课的大学老师……作者直言,看到最近报纸集中刊登类似文章,有点不能理解。不是说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的故事不励志不感人,可是如果说起正能量,就是身残志坚、生离死别、抗灾抢险、舍身为国,就是人民教师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自己的孩子不认爹妈,这种对正能量的解读实在是太过狭隘,“弘扬正能量不应该沦为比惨大会”。
有段时间,编辑也经常会被问到《暖闻周刊》的定位,似乎很难避免进入“好人好事”“老弱病残”的怪圈。那么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应该传递什么气质的新闻?
首先需要清楚的是,传播正能量的暖新闻不是“鸡汤文”。关于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理查德·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网络上转载率很高、公众号上动辄就10万+的鸡汤文,的确柔软、温暖,但所有鸡汤的本质都只是暂时的安慰剂,在生活中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理想的正能量新闻,应该是新闻中的主体和普通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麻烦,在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局中,新闻中的当事人找到自己的解决方式,并且把这种力量传递出去,影响更多的人。
第二,传播正能量的暖新闻不是“悲惨世界再现”。拾荒老人、好人好事、身残志坚、苦中作乐,当然是值得颂扬的,但是过多地刊发这些新闻,只会让人觉得身处“悲惨世界”,实际上并没有跟读者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连接。真正的情感连接应该是,新闻报道说的就是每个人正在经历的事,并没有距离太远,从情感上来说读者是去了解和认识新闻中的当事人,而不是去可怜他们。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事件和情绪中,我们传递怎样的精神面貌。
第三,传播正能量的暖新闻不应该是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现实中的很多人,对正能量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他们可能并不清楚正能量的真正内涵,但是一提正能量这个词他们就反应过度了。正能量在“汉语盘点2013”中当选年度国内热词,但后来被多数80后、90后关在了门外。
实际上,正能量的外延很广。我们会讨论熊本熊,因为它本来就很暖;我们会讨论热播韩剧,因为它里面藏着很多暖元素;我们会讨论公众号“严肃八卦”,因为作者把娱乐新闻写得那么具有人情味儿;我们还会用图片讲一个漂亮的故事,二孩时代、带着女儿环游世界,都是既养眼又符合时代节奏的选题;《看,爷爷七十二变》讲的是给爷爷拍照的时尚摄影师,他把爷爷拍得那么时尚又可爱,难道不暖吗?这些,显然更符合人们的阅读品位和心理期待。
我们想要的正能量新闻,可以是洋气而呈现“大暖”气质的,它包括更好的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新职业的一天,涉及一种现象或事件的优质讨论,某一国家正在进行的对弱势群体的默默支持……不一而足。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