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菜明明平常也能吃到,但年夜饭上吃最香! | 青听
今日配乐《嘿!今后的日子也要加油啊》
欢迎来到网易云音乐
关注@共青团中央
收听更多团团推荐的歌儿
在阅读中感悟成就,在阅读中锚定未来。大家好,欢迎与我一起参加青听新春特别节目——“2023悦读越好”青联读书社云接力主题活动,让我们以阅读开启过年新风尚。
我是今天的朗读者,全国青联港区特邀委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办公室履职特别助理黄芷渊。
我们常说过年要有年味,那么,年味是什么?
是门前挂上大红灯笼,门外贴上红红的春联;是厨房里传来忙碌又欢乐的声音,一桌香喷喷的年饭即将完成;是离家已久的孩子终于拖着行李箱走进家门,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年夜饭,在欢声笑语中共辞旧岁,展望来年……
灯笼、春联,鲜明考究的中国传统配色,游子归家团聚欢庆的传统延续千年,逐渐承载起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唐代诗人戴叔伦一首《除夜宿石头驿》,便道尽了除夕夜离家游子遥想家乡的愁绪。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腊月,内阁首辅徐溥在第三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后终于被批准。徐溥是江苏宜兴人,从北京到宜兴有一千多里。彼时徐溥已是71岁高龄,如此遥远的路途,舟车劳顿,对一位老人来说十分不易。然而随着年关将近,他还是踏上了回乡的旅途。
民国时期, “春节”不是法定假期,许多人选择在阳历新年回家过年。1929年的冬天,在燕京大学任教的冰心打算从北京回上海娘家过年,从12月14日就开始购买船票,最早也只能订到19号从天津到上海的票。于是从火车转轮船,轮船转电车,从北京到上海足足花了三天的时间。
归家的路途虽然遥远,所花费的心力与时间虽多,却无法阻隔游子对于团聚的期盼,归家的珍贵也在时间与距离中沉淀,成为游子们对于过年的独特记忆。
归乡之时,最欣喜的就是还没入家门,便见着张灯结彩,家人相迎。
耳熟能详的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王安石在熙宁元年(1068)的春节记录下的东京城内家家户户辞旧迎新的热闹景象。
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过年这一天是通夜不眠的,插上岁烛,烧起热火,路上满是提着灯笼的人,跑来跑去。等到了大年初一,男女老幼熙熙攘攘的,都穿着新衣服,有人买年画、有人打宝、有人走亲访友、有人准备六神牌,三跪九叩接财神。可谓是处处张灯结彩,家家热闹非凡。
冰心记忆中的过年,“耍花会”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花会’都是村里人办的,有跑旱船的,有扮‘ 王大娘锔大缸’的,扮女人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擦粉描,很标致的!锣鼓前导,后面跟着许多小孩子,闹闹嚷嚷的。”
此起彼伏的欢歌笑语中,同享欢乐,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鲜活的年味记忆。
年夜饭也是许多人对过年最深刻的味觉记忆。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杯酌犹倾腊酒,漏箭已传春夜,何处不歌呼。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在词人李处全的笔下,除夕之夜,儿女围坐身旁,共吃团圆饭的喜悦扑面而来。
面对琳琅满目、香气诱人的年夜饭,大人和孩子都抵挡不诱惑。斯妤《除夕》一文中,往嘴里塞香肠的小孩像极了小时候的我们:“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其实只要是和家人在一起,即便吃的不是山珍海味,也同样是无比珍贵时光;简单的馒头、炖肉也能勾起人们对过年深深的回忆。
经历一年的打拼,美味往往被寄予情感。饭桌上的团圆,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期待。
推开贴好福字的门,门里迎接游子的就是家。这个时候,整个屋子弥漫着菜香,过年的喜悦也就跟着香味到来了。
过去的几年没能和亲朋相聚的遗憾就让它过去,此刻便是金。无论仍身在异地,还是已经回家团圆,约上亲朋好友一起相聚吧,提前尝一口年味,讨一个好意头,祝愿新年一起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