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教育 >正文

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青年在场

作者:谭杰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01月20日

摘要:党的二十大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中提出了对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的明确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考察,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呈现出三重逻辑:从出场逻辑上看,青年作为实践主体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同时出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锋力量贯穿四个历史时期;从在场逻辑上看,青年力量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显著特色之中,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呈现整体与部分的统合性、全体与个体的兼顾性、物质与精神的协调性、当下与永续的一致性、自我与他者的平等性特质;从战略逻辑上看,以党的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审视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实践面向,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意识和本体出发,牢牢把握发挥青年人力资源作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贯彻优先发展理念三个向度,不断聚焦厚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重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青年既作为发展动力,更作为发展目的的统一。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青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宏阔视野对青年和青年工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将“青年”这一群体与国家的中心任务进行直接对接、直接结合。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考察,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历史作用、主体功能和未来向度,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出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的青年群体觉醒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出场”是对现成状态的超越,出场路径、出场方式与出场形态是由时代所决定的[1]。青年群体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何时“出场”?“出场”后呈现何种状态及历史作用如何?青年本质上是时代的产物,青年的个人命运从来与国家所处的时代方位息息相关,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坚定地出场成为中国青年群体的历史使命。时代召唤青年、塑造青年、成就青年,青年也同样感知时代、融入时代、推动时代,这是时代与青年关系的内在逻辑,也是青年在历史进程中的“出场学”。

1.青年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同时出场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出场与西方不同,中国是被迫卷入现代化之中的,“青年”作为一支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伴随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整个进程。“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命运最先唤醒了中国青年,置身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他们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中留下了印记,这其中尤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代表。他们一方面亲眼目睹着西方先行一步的现代化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肆意掠夺,另一方面孜孜以求地对现代化这一命题开始多种方式的艰辛尝试:呼吁“睁眼看世界”者有之,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者有之,投身“维新变法”者有之,疾呼“实业救国”者有之,倡导“教育救国”者有之,尝试“多党制议会制”者有之,等等,这些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先进青年探求现代化道路的“出场”。概而言之,近代以来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群体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出场”,试图从器物、制度、文化、精神等各个层面寻求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可行路径,但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因此并未找到从根本上摆脱“亡国灭种”的出路,也没有找到真正的现代化之路,“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承担者”[2]。

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3]。由此,“纷纷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思考,通过不同的途径,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4]。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它一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和指南,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5]。同时,党借助无产阶级的先进青年组织—青年团发挥组织优势,带领包括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担负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中国青年在苦苦探寻现代化的道路中找到了集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主动融入党所领导的现代化事业的探索之中,在中国的现代化滚滚大潮中开始了自身的集体觉醒。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青年创造能量和活力的发挥,势必打上社会历史条件的印记[6]。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可以看到,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同时空性”集中体现在:一是外部压力上的“同时空性”。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殖民和扩张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被裹挟,作为个体的青年面临的生存危机与作为整体的国家面临的灭亡危机,同时出现同样紧迫。二是领导力量上的“同时空性”。在找到中国共产党这一“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之前,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一系列失误:从19世纪早期之前选择机会的自误,到19世纪后期制度变革的延误”[7];同时,中国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一次次失败的探索中“消沉、苦闷和彷徨”,直到二者有了共同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三是实现路径上的“同时空性”。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任务。“‘革命化’是‘现代化’的前提,‘现代化’成为‘革命化’的方向”[8]。中国青年的出场方式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完全一致,青年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挽救民族危亡中得到充分释放,打开了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全新天地。

2.青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锋力量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出场”绝不是对现成在场状态的简单反映和概括,而是对其现实和未来在场可能性的谋划和探索[9]。“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0]。“先锋力量”成为中国青年跟党投身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出场逻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成为先进思想的有力传播者,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在党的带领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打开了前进通道,建立了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参加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焕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喊出“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助力祖国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紧紧围绕党为实现现代化制定的“三步走”战略,坚定不移跟着党推进改革开放,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青年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其中,“广大团员青年自觉担当重任,深入基层一线,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11]青年的力量使中国从一个“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回望来路,方可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纬可知,中国青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主体之一,其先锋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成为引进、接受、传播先进思想的先锋。无论是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主义”,还是“强国一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认同,都体现出中国青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先锋特质。二是成为酝酿、建立、壮大先进组织的先锋。无论是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还是在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缔造青年团组织,团结引领中国青年开展大联合、大团结和大动员,都诠释了中国青年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的政治品格。三是成为投身、践行、拓展伟大实践的先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不怕牺牲、浴血斗争,还是改革建设时期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敢闯敢干、踔厉奋发,都体现出中国青年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自觉。

总之,“先锋力量”一经形成,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急先锋,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蓝图的动力源,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生力军。历史一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推进到哪一步,中国青年就会跟进到哪一步,中国青年的先锋性就会体现在哪里。

二、在场逻辑:青年力量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特色之中

尽管最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借助青年这一生产力要素的正变量,但中国青年的在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色”增加了强大说服力,青年力量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中,中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发展有力印证了我国现代化的五大鲜明特色。

1.整体与部分的统合性: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人口的重要部分

从人口规模来说,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整体迈进”现代化的人口必然包括青少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14~35周岁青年人口为4102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4%;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二者人口之和占总人口将近一半的比例。可以说,青少年人口的现代化实现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进度和成色。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包括广大青少年在内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光明前景,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古往今来我国青少年成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从示范意义来说,总人数超过6亿5000万的青少年群体整体迈进现代化不仅是世界现代化图景中的壮丽景观,也是中国对世界青少年发展事业的重大贡献,这无可反驳地有力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色—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各国都没能达到这一高度,这将是世界现代化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成果,将前所未有地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从实现路径来说,现代化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1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13]。我们要充分预计实现道路上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就青年群体而言,要重点聚焦困难青少年、易返贫家庭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弱势群体做好托底帮扶工作,既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人民,又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和水平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更不能让青少年滋生“躺平”心态,陷入西方现代化道路中的“福利主义”陷阱。

2.全体与个体的兼顾性:青年全面发展凸显共同富裕本质要求

从域外国家和地区的过往教训来看,西方国家现代化所实现的并不是“共同”和“全面”的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阶层的富裕甚至是两极分化的富裕。马克思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4]。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群体在资本主导的现代化国家并未走出“贫富悬殊”陷阱,包括少年儿童等在内的弱势群体很容易受到伤害。与西方奉行的以“资”为本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跨越了西方现代化窠臼下的“富者日富,贫者愈贫”怪圈,实现了现代化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从我国青年群体的发展现状来看,青年既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动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所在,青年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凸显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15]。衡量是否达到现代化的标准一般包括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维度。从生存权、发展权这两个首要的基本人权在新时代的实现程度看,中国青年成为共同富裕这一方针的直接受益者:一是生存权方面。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6],这其中包括了彻底摆脱贫困的2500多万贫困青年,中国青年共同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超过37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受惠于政府开展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17]。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18],包括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社会保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发展权方面。中国青年享有更加平等、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2021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19]。中国青年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2014年以来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20]。中国青年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见证者,各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都活跃着青年的身影。以青年参与各级人大、政协的情况为例,2019年县级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委员分别占10.9%、13.7%[21]。总之,从共同富裕背景下青年的生存权、发展权现状考察,有力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共检现代化成效的过程。

3.物质与精神的协调性:青年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早在西方现代化早期,马克思就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资本主义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22];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进行了揭示[23]。“见物不见人”、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的西方现代化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缺位、精神世界空虚、思想道德滑坡等,这些问题同样映射在青年身上。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是,我国现代化追求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4]。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尊重并照顾包括青年在内的人民文化需要、情感需求和人格尊严,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同西式现代化的显著区别。

“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25]。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精神需求往往更为迫切且必要,广大中国青年在享受物的现代化的同时不断实现精神的现代化。首先,从信仰的精神生活高度来说,中国青年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四个自信”充分彰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2021年11月底,有关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表示在党史学习教育后有入党的强烈愿望;97%的受访者表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非常符合自己的心声[26]。其次,从享有的精神生活层次来说,我国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的走势反映出以青年为主力的消费者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的需求,对科技、文化、旅游、娱乐等的精神需求占比越来越大,当代青年逐渐拥有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互联网让当代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更为丰富而自主,“每个月有超过1760万用户在小红书分享,在B站平台360万月活UP主每月创作上千万原创视频”[27]。最后,从从事的精神生活实践来说,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奉献人民、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投身公益志愿服务成为青年的生活时尚。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000万人[28]。“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中国青年普遍追求的新风尚。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带给青年的不是单向度文明的推进,而是整体性文明的浸润,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党领导下的百年征程的精神积淀,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带给每一位青年精神上的凤凰涅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精神与物质“共繁荣”“双富裕”之路,让青年在新时代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由内而外迸发出蓬勃朝气和自信自尊,进而转化为更为强大的意志力量。

4.当下与永续的一致性:青年群体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天然契合

西方传统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阻塞了以绿色文明培育生态文明理性人的通道。与西方费而不惠的“末端治理”模式、“以邻为壑”输出污染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持避免失调、失衡、失血的现代化,坚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9]。

在这一历史性变化中,梳理当代中国青年在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价值观变化趋势发现,越来越多青年的价值观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转变,“更注重人们的实际福利和感受,不再把经济增长作为追求的最高社会目标”[30]。“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深入当代青年人心,他们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主动拥抱“环保”“绿色”“共享”“可持续”等理念,客观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与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的时代互构。从实践中来看,我国青年高度认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非常接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普遍认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逻辑和价值观标准。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后喻文化”在人与自然的现代化进程中尤为明显—在整个世界中,年轻一代懂得空气、水源和土地的持续污染意味着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地球将无法供养迅速增长的世界人口,懂得每个民族对于其他民族儿童的成长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对长辈的看法以及现实抱有强烈的危机感。“后喻时代”的发展将依赖两代人持续不断的对话,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31]。尤其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集体进入了数字的“后喻时代”,他们不认同违背生产本性的价值观,排斥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更认可通过技术创新达到经济增长的绿色发展方式。研究显示,当代中国青年更重视环保技术的创新和成果转化,青年创新创业越来越关注环保题材。广大青年还以广泛的社会行动参与生态保护,2021年青年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活动场次、参加人次和志愿服务时长分别达14.6万场、495万人次和1657万小时[32],广大青年志愿者在“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中开展以减霾、减排、减塑和资源节约为重点的“三减一节”行动,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成为生力军与排头兵;“河小青”“河小禹”“三峡蚁工”等,在改善水资源污染、恢复周边植被、保障居民安全用水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33]。当代青年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是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践行者和推动者。例如,“光盘打卡”项目共吸引全国1017所高校的160.3万学生常态化参与节约粮食行动,相关网络话题阅读量超11.01亿人次[34]。生态环境部《首次中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29岁人群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占比最高为18.3%,其次为30~39岁人群占比为16.9%[35]。总之,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与绿色发展理念天然契合,越来越多的“青字号”品牌活动在环保实践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亮丽底色。

5.自我与他者的平等性:青年成长为和平发展道路的行动使者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深深体会到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现代化老路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史鉴今,放眼全球,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虽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并存于同一时空场域,但根本不同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老路—以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完成原始积累实现本国现代化,也不同于当今一些西方国家推行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和平最符合人类本性的要求,最有利于实现人类本性的价值目标”[36],成功超越“西方化等于现代化”的思想禁锢,力图构建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用一个篇章强调了我们国家现代化的部署: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37]。

从思想层面来说,新时代中国青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少不了共融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共识。首先,从青年的认知特点来说,思维的活跃、思考的开放、思想的革新是青年的共性,他们更愿意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青年的这种认知特点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往往可以弥合民族不同、国情不同、文化不同等客观鸿沟,在处理“己”和“人”、自我与他者、民族与世界上更容易回到平等对话、平和交流的平台上。其次,从青年群体的历史记忆来说,当代中国青年的祖辈很多都经历了旧中国遭受外敌入侵导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而生于改革开放年代、长于冷战结束之后的青年更加体会到和平之可贵,发展之难得,更容易接受共享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后,从青年群体的文化特质来说,中华文明浸润之下的中国青年血脉里融入以和为贵、兼济天下,迈入新时代的他们既有了“平视世界”的自信自强,也葆有了宏阔开放的视野胸襟。青年最有意愿“走出去”,最能付诸行动拥抱世界、融入世界,乐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起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桥梁。

从实践层面来说,新时代中国青年努力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家间的未来竞争主要集中于软实力的竞争,而青年正是未来的承载者[38]。在青年外交方面,中国青年在联合国、其他国际组织及国际性青年组织的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观点,携手各国青年关注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议题,更加自信参与全球青年事务治理,更加积极成为沟通中外友好的青年使者。在对外服务方面,中国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慈善捐赠、文化交流。以“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为例,累计派出超过700名青年志愿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0多个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土木工程、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服务[39]。这些举措有力增进了中国青年与各国青年之间的友谊,真正助力“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三、战略逻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使命任务的青年向度

青年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态度影响着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进度。“青年所以贡其精诚于吾之国家若民族者,不在白发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40]。当代青年人生奋斗的黄金期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征程高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41],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青年成长道路、发展方向、意志品格提出了明确要求。

1.发挥青年人力资源作用:以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没有发达的物质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缺乏自立于世界的物质基础。因此,党始终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2]。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全球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集中表现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上。无论社会、文化、历史、制度等方面有多大差别,经济高度发达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共同表征,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收入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因此,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绕不过的坎。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3]。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回到生产力水平提高这个关键点上,因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回望过去,我国用“并联式”的发展模式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超越了西方“串联式”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的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依靠的是人这一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力量和最活跃因素;展望未来,我们仍然要充分依靠人尤其是人才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有可能奠定现代化的坚实物质基础。巨大的人口规模,特别是数量巨大的青年群体,是我国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态势的一个巨大优势,这是源于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具活力、最有动力、最具干劲的成长段与发展期。未来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年轻人的竞争。美国《时代》周刊网站2022年10月24日刊载题为《争夺年轻人才的全球战已经打响,胜者将塑造未来》的文章,文中提出“亚洲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毫不夸张地说,亚洲年轻人将决定人类的未来。能在未来一个世纪制胜的社会将是年轻且人口众多的社会”[4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45]。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46]。青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宝贵财富和重要后备军,要坚持提升青年的学习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品质和科学素养,使之真正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优质、最持久的因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2.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以青年的软实力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现代化是能动的自觉的创造性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样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对多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后提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现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47]。中国青年在跟党为现代化奋斗的进程中,高举精神之旗,擎立精神之柱,逐步形成了这种“现代心理基础”,即对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体制的高度自信,自身的心理世界不断得到重塑,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得到增强。

同时,作为一种可持续、长周期的精神建构过程,青年的精神现代化将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过程。青年是社会活动的实践主体,必须具备与现代化标准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其文化心态、思想境界、思维方式、道德水平、心理特征等将直接影响现代化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及教育的部分提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8],在论及青年的部分明确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49],这些主要是从精神层面提出对青年的要求,即:青年不光要在知识上有“智”能,更要在精神上有“志”气。立足精神维度抓好“战略性工作”,可从正反两个维度把握。

一是从正面来说,要以战略思维抓好青年精神世界建设。恩格斯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50],这表明精神力量对物质生存方式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同时推进,主观世界的改造从来都比客观世界的改造更为复杂、更加艰难、更具不确定性,因此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是一个更长时间、更有挑战的嬗变转化过程。要持续推进青年精神世界的现代化建设,既要不断实现精神生产的“提质增效”,也要考虑精神生活的“多维需要”,更加注重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的软实力建设,涵养中国青年的现代化精神品格。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非一个稳固的、平坦的、直线的发展过程,而是充满着风险与挑战的波折式进程。没有强大的信仰力量和精神支撑把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现代化的蓝图很难绘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51]。同风险挑战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这一过程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是从反面来说,要以底线思维重视青年精神世界面临的“现代性难题”。“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精神之殇不断警醒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我国在追赶世界的进程中也一度出现过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诚信危机、精神物化等不协调现象,这些扭曲、消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免会对青年产生负面影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5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青年一代不能坚定理想信念,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接好我们的班,那无数革命先辈换来的成就就可能付之东流!对青年的政治引领搞不好,总有一天是会出大问题的”[53]。必须承认,青年的精神世界如果出问题,已经建成的物质基础也难以为继。“任何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的心理,任何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心态,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是有害的,对青年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54]。从中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事件来看,青年阶段是人生中可变性最强的时期,数量巨大的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进程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矛盾、充满变数的群体,他们既具有成长性,也处于不断分化、不断裂变之中,既可以转变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用资源和积极动力,也可能是破坏社会稳定甚至打乱、阻断现代化进程的未知因素。精神塑造具有无形性、长远性、复杂性的特征,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尤其要注意“青年”这一因变量,应当从战略层面考量锻造青年更为主动、更为强大、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让青年这个重要变量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增量。

3.贯彻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55]。人的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青年作为个体、国家作为组织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互相塑造、双向影响、一体两面的关系,青年在投身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期待实现自身作为“人”的现代化。同时,青年群体数量的占比度、作为人力资源的成长性决定了在现代化覆盖对象中占有关键地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升广大青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56]。这些问题在青年群体中也同样存在,在某些方面还表现得比较突出。“由于自然的成长过程和发展特点,青少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社会成员。他们是社会的未来,但他们自身却没有确定的未来”[57]。以青年的就业为例,国家统计局2022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岁青年人失业率为17.9%[58],尽管这一数据已经连续几个月下降,但仍然表明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必须高度重视广大青年的就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青年群体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例如,2013年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当代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总体改善的同时,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有大量城乡贫困家庭青年,有大量残疾青年,有大量在城市和乡间流动的农村青年,有几千万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面临着很多难题”[59];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60]。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充分考虑青年作为“人”本体的现代化问题,而不仅仅是片面强调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其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而忽视照顾青年利益、服务青年本身。否则,现代化推进的进程中容易造成青年的“缺场”甚至“离场”。

人的现代化是现实的人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乃是人类未来现代化的社会对人作为本体的期许与规定,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1]。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落脚到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与精神生活中获得最直接、最真实、最管用的满足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和提升青年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经阶段。首先,从国家与青年的关系定位上,国家层面要为青年发展提供立法、政策、规划等顶层设计机制,广泛开展政策倡导和社会倡导,着力优化青年优先发展的环境,不断为青年发展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各级团组织以“挂图作战”的方式逐项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刚性指标和关键举措。其次,从理想和现实的不断平衡上,应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努力推动解决青年在就业创业、住房安居、婚恋交友、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让青年得到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优质的子女教育、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完善的医疗保障,从而使青年活力竞相迸发,青年发展机会更趋公平,青年社会流动持续增强,青年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青年生活更加美好。

现实是历史的继续,而现实总是面向未来的。在探求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关键力量、战略要素和根本大计。相信青年、重视青年、依靠青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举措,青年发展、青年事业、青年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伟大目标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人民历史性活动的结果,新时代的青年身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应当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出场”状态,不断保持永久奋斗的“在场”状态,保持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校准自身定位,科学规划成长路径,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谭杰: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9]任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场学视域[J].中国社会科学,2008(4):4-10.

[2][3][4][5]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4,6,10,15.

[6]胡忠英.论中国青年“追求进步”的思想意蕴与能量转化[J].广东青年研究,2022,36(3):12-22.

[7][8]安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演进及原因[J].学习与探索,2021(10):182-188.

[10][11][52][53][54][59][60]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37,4,7,155,159,32,215.

[12][16][29]韩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人民日报,2022-11-01(3).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64.


[14][6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286.

[15]张蕴岭.对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N].人民日报,2022-11-02(9).


[17][19][20][21][28][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9,30,23,33,40.

[18]国纪平.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N].人民日报,2022-08-30(3).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3.

[23][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钱永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1,175.

[24][37][41][42][43][45][46][48][49][51][56][5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5).

[2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26]本刊编辑部.始终恪守“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团十八大以来共青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工作纪实[J].中国共青团,2022(1):57-59.

[27]刘尚君.数字世界,年轻人遇见美好生活的另一种可能[N].中国青年报,2022-11-11(6).

[30]李春玲.静悄悄的革命是否临近?—从80后和90后的价值观转变看年轻一代的先行性[J].河北学刊,2015,35(3):100-104+110.

[31]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83-98.

[32]张艺,袁洁.绿色发展需要青年努力[N].中国青年报,2022-07-25(4).

[33]张夏妮.青年志愿者参与绿色治理的路径与自身成长[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3):63-70.

[34]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全国青联:“美丽中国·青春行动”.[EB/OL].http://www.wydf.org.cn/zh/SDG_Youth/Youth_Program/202206/t20220609_787939.htm.

[35]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首次中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结果[EB/OL].https://www.mee.gov.cn/ywgz/fgbz/hjyjk/gzdt/202008/t20200810_793281.shtml.

[36]李爱华.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和平意蕴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20(3):26-36.

[38]郑伟.试论青年外交的内涵、分类及其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09(2):55.

[40]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7.

[44]帕格拉·康纳.全球开打年轻人才争夺战[N].参考消息,2022-10-28(13).

[47][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30.

[5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

[57]陆士桢,王剑英.我国青少年政策与事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1):13-17.

[58]国家统计局网站.三季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EB/OL].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10/t20221024_1889601.html.

【责任编辑:张彦武】

“匠心筑梦——新苏作的历史记忆”展览在沪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8 09:48:21

上海公布第三批5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8 10:40:56

北京“阅读驿站”进书店办亲子沙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8 09:48:18

苏州核酸采样亭“摇身一变”成文明驿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55

央视春晚完成第四次彩排,“南音”融入创意节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48

17岁少年黄梓轩,钢琴巡演在北京收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51

多国外交官参观“丝路青年文化使者”吴霜绘画作品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53

2023年央视春晚主持人公布,这些节目亮点值得期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6 12: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