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教育 >正文

一位高校驻村书记的420天:“铁脚板”走出乡村致富路

作者: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01月20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韩洪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进入腊月,年关将至,乡村的年味渐浓起来。清晨,山东省曲阜市石门山镇韦庄村,一个忙碌的身影已穿梭在街头巷尾。作为山东科技大学派驻该村第一书记的王衍国,为了让村民早日踏上致富路,驻村的420天里,一天也没有歇着。

生活变好了,薄弱村“摘帽”了

“孔大爷,今年的收入还行不?”上午8时许,王衍国走进65岁的村民孔宪成家,孔宪成笑着迎上来,“自从村口建了生态养殖塘,俺老两口一年能多挣三万多,可是不少了”。

之前孔宪成是村里的贫困户,儿子身体不好,儿媳妇又是二级残疾,仅靠种地卖粮勉强维持生计,自从王衍国在这里建了绿色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基地,老两口都在养殖塘工作。

走街串户体察民情是王衍国驻村工作常态。(图片由山东科技大学提供)

“多亏了王书记啊,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瞧着乐呵呵的老伴,一旁正在包饺子的姚月娥接过话茬,“看这满桌子的鸡肉、鱼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此前,韦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空壳村”“薄弱村”。而今,薄弱村实现“蜕变”,村民都变富裕了。这与高校派驻农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好政策分不开。

2021年10月,王衍国从山东科技大学一名辅导员“变身”驻村第一书记,肩负起曲阜市9个村的乡村振兴担子。

从此,怎样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成了他最大的心事。为尽快熟悉村情民意,他用了两个月时间,四处串门子、找点子,集体商议找到了光伏发电项目、工厂化现代渔业养殖项目等增收致富“门路”,让村民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真受益、得实惠。

产业建起来,农民致富了

从农户家出来,王衍国匆匆赶往工厂化现代渔业养殖产业基地,这是他最牵挂的地方。尽管寒风凛冽,这个新晋“网红打卡地”却热度不减。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养殖,如今我们的鱼正是收获的好时候。”山东省曲阜市渔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韦良震介绍项目收益情况。

2022年5月,王衍国发现仙河花海生态乐园景区的700余亩水库正闲置,他与驻村工作队反复研究,初步确立“依托生态水产养殖产业,走特色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没技术、没文化,摆弄这么专业的事儿,咱哪会干?”为打消村民顾虑,王衍国找到有30多年水产养殖经验的韦庄村村民韦良震,鼓励他带头尝试工厂化现代渔业养殖,并为他联系了山东农业大学渔业养殖专家王雪鹏博士一同解决技术难题。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自循环立体生态养殖池,还成立农业公司,产业从养殖延伸到加工、农贸、文旅等方面。

如今,这个项目实现了周期销售收入200万元,“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为周边多个村庄每年带来20多万的集体收益,同时吸纳4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

近半年又有20多个自循环立体生态化养殖池相继建成,更多农户尝到了养殖产业的甜头,农村集体有了收入,农民个人也致富了。

环境更美了,村里人气旺了

连日来,王衍国比以往更加忙碌,趁着村里务工青年和大学生返乡,他又走巷串户动员年轻人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和回家乡再创业。

午饭过后,王衍国拿起记录本走出了门,这厚厚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户村民反映的问题和困难。

刚到义衡庄村,一辆出租车停了下来,车上下来3名返乡的务工村民,王衍国赶忙迎上去打招呼。

“王书记,年后我也想去养殖场干活!”“王书记,过完年,我打算把自家的房子好好装修一番。”……王衍国边听边记,给大家鼓劲:“我们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年翻了一番多,村集体收入也翻番了,老乡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看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新增的12个产业项目欣欣向荣,返乡青年日益增多,王衍国打心眼里高兴,这些曾经落后的小村庄,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一条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崔丽】

“匠心筑梦——新苏作的历史记忆”展览在沪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8 09:48:21

上海公布第三批5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8 10:40:56

北京“阅读驿站”进书店办亲子沙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8 09:48:18

苏州核酸采样亭“摇身一变”成文明驿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55

央视春晚完成第四次彩排,“南音”融入创意节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48

17岁少年黄梓轩,钢琴巡演在北京收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51

多国外交官参观“丝路青年文化使者”吴霜绘画作品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53

2023年央视春晚主持人公布,这些节目亮点值得期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6 12: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