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教育 >正文

“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写进全市任务清单

北京两会里的青年发展细节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胡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01月19日

    今年北京两会,与提交代表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相配套的还有一份厚厚的《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

    多位代表委员注意到,清单中有“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支持西城区、顺义区开展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的表述。事实上,在北京两会上,不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计划报告中,都有较多与青年发展相关的就业、入学、居住、子女养育等领域的表述。

    在就业方面,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青年就业援助,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

    计划报告则细化说,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健全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完成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带动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20万个,加强青年救援援助,持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除了提交审议、讨论的报告外,参加北京两会的代表、委员也从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生育假制度的完善、疫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多维度关注青年发展,在城市如何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怎样更有为等方面建言献策。

    17个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提到,要“着力优化激励青年施展才华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就业环境”,高质量的就业也是北京两会的热点话题。

    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别提交了《关于促进首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提案》。

    在调研中,团北京市委发现,接受过系统求职技能类指导的毕业生不足半数;一些毕业生在参加面试或实习时,由于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迟缓、技能准备不足等原因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从毕业生的帮扶难度看,条件差异明显,困难诉求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突出。

    因此,这份提案建议,应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选配,提高高校就业类课程质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指导,课堂教学贴近社会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深度解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并以优秀榜样、成功案例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建功立业。

    同时,该提案建议,应组织各区选择示范性强的优秀用人单位,建设一批高质量“职场体验基地”,以3年为周期,倾斜式提供就业创业培训,“一人一策”制订《就业启航计划书》。

    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杨金龙发现,尽管北京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但近年来,北京对大学毕业生、中青年科技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在他看来,现行人才政策中,对于高管、科学家、院士等塔尖型人才关注较多,但对于研发团队核心骨干、中青年科技人才、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等塔基型人才,缺乏针对性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他建议,应进一步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在人才认定标准、薪酬待遇标准、成果评价标准等方面要提高区分度,建立健全从“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

    杨金龙还建议,应搭建全周期人才服务平台,运用市场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服务清单制度,推动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品质化。同时,建立放权松绑和约束监督相结合的人才项目管理机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聂祚仁格外关注如何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梯队。在他看来,青年人才在关键岗位上、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中成长和历练的机会还不够多,提出的具有创新性、颠覆性的非共识项目很难得到支持,同时青年人才成长大多以优青、杰青、长江学者为成长路线,急于出成果、担心失败,不敢或不愿意承担原创性科技项目。另外,青年人才还面临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的问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人才收入不高,体制内单位仍然存在论资排辈的体制机制问题。

    因此,他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应当构建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针对不同青年人才类型和特点,制定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专项计划。针对不同科技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机制。

    他还呼吁,目前应该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等多元化收入分配机制,切实增加科研人员收入,不断完善住房、户籍、子女入学等人才配套政策,激励人才全心投身科研工作,让青年科技人才无“后顾之忧”。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毕文胜呼吁尽快制定《北京市就业创业促进条例》。在他看来,解决就业问题,既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新增岗位,也需要政府依法推动促进就业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有效实施。近年来,北京在就业创业领域出台了系列政策,应适时出台地方性法规,推动构建符合北京实际、具有北京特色的就业创业促进体系和长效机制,把高质量促进就业真正落实。

    “企业想低成本聘用高水平员工,而高学历的年轻人却期待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结果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年轻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这是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刘颖在参加北京两会前组织的3场座谈会后发现的矛盾。她建议加强校企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就业机会,政府也应该搭建对接平台,避免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2021年11月26日公布并实施的《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设立了育儿假和护理假,旨在提振生育水平。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副院长娄萌在一项为期一年的调研中发现,很多职工并不了解这些假期,企业在执行中也有困惑。也有一些年轻的夫妻提到,育儿假虽好,但婴幼儿照护有临时性、短期性的特点,希望在执行中可以分散使用,灵活使用。娄萌建议,需要尽快细化配套政策,保障职工权益。

    “促进青少年身心成长”也是青年发展型城市的重要内核,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团北京市委权益部发现,根据北京市12355青少年心理与法律服务热线统计,2020年全市全年咨询量为3478件,2021年增加至7291件,2022年已达25524件。突发疫情时,也会带来突发性的心理支持需求增大。

    对此,北京市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别提交了《关于构建“平战结合”青少年心理支持工作体系的提案》。

    该提案建议,应在北京市范围内构建“平时联动、战时协同”的青少年心理支持工作体系,在紧急救援、灾后救助、突发舆情、大型活动等更多应急场景中发挥作用,不断夯实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实效。

    该提案认为,相关部门应联合出台适用于当下形势的青少年心理支持工作指导规范,在关键时期对重点领域、区域人群统一调配资源。同时,挖掘梳理医疗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条战线的心理咨询队伍力量,建议由北京市卫健委牵头建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人才库,加强对志愿者的选拔、培训、管理,通过日常社区服务、线上心理咨询等形式强化轮岗锻炼,增强实战经验。

    此外,该提案还建议,应定期就全市青少年普遍关注的成长诉求进行科学分析,根据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潜在因素,主动形成预防举措。提案中提到,希望推动建立多部门协同的预警机制,降低极端心理事件发生概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胡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匠心筑梦——新苏作的历史记忆”展览在沪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8 09:48:21

上海公布第三批5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8 10:40:56

北京“阅读驿站”进书店办亲子沙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8 09:48:18

苏州核酸采样亭“摇身一变”成文明驿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55

央视春晚完成第四次彩排,“南音”融入创意节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48

17岁少年黄梓轩,钢琴巡演在北京收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51

多国外交官参观“丝路青年文化使者”吴霜绘画作品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7 12:32:53

2023年央视春晚主持人公布,这些节目亮点值得期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6 12: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