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被服务者成为志愿者

守望相助 将“孤岛”连成“大陆”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12月21日

    这几天,北京市丰台区一名正在发烧的居民遇上隔壁装修,不堪其扰,他找12345、居委会进行调解后,内心仍烦躁不安,于是拨通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水琴的电话。

    “他需要的是被看见。”苏水琴所在的青年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由团丰台区委联合北京市云家心理社会工作事务所和中鼎社会工作事务所建立。他们在网上公开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为疫情期间面临情绪困扰的来电者提供帮助,陪伴他们走出情绪低谷。

    亲子矛盾、工作困扰、对“中招”的恐慌,一系列情绪都在这一时期被放大。一些跨区、甚至跨省的咨询热线打来。苏水琴说,自己要帮助一些居民普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区别,通过评估为对方提供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她引用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句话说,“人的一生需要被理解,需要被看见”。

    在邻里的守望相助中,越来越多人的实际需要“被看见”。

    “请问谁家还有富余的抗原试剂盒吗?可以卖我几个吗?非常感谢!”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王女士在社区楼门群里求助。5分钟后,一位邻居回复:“过来拿吧,我放在门口早餐奶箱里了。”王女士想加邻居的微信转钱过去,对方却只说:“都是邻居,先拿去用!”

    在北京,一个个这样的“共享平台”正在自发形成。这些平台是活跃在东城区的线上“小院议事厅”,是西城区随放随取的免费共享小药箱,是一个个小社群……在不少微信群里,人们一句句关切的话语、一次次主动的帮忙救急将温暖不断传递。社区干部、志愿者穿针引线,承担起小单元里的资源统筹。

    曾经的“防控群”变成“互助群”,让居民从一个个“孤岛”连接成“大陆”。在朝阳区三间房地区定西南里社区的“阳光互助群”里,有物业、社区工作人员、辖区药店工作人员、附近蔬果店的老板,还有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

    一位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居民联系到定西南里社区的虚拟社工“福宝”,称自己80多岁的母亲住在定西南里社区,希望给母亲送点药,自己“阳了”过不去。社工将求助信息发在群里。居民马艺华很快回应说,家中有药,“我下楼送一下就可以,不用等跑腿闪送”。

    马艺华也是互助的受益者,“前几天,我‘阳’的时候没有抗原,是邻居分给了我,我想给钱的时候,对方不要”。

    12月20日,有20多个大V、博主在微博转发了这个故事,呼吁左邻右舍传递温暖。

    在朝阳区垡头街道北焦社区群里,有居民急切地询问道:“不知道吃啥药,是感冒药还是退烧药,能不能给点建议?”一些已经康复的邻居热心解答,用亲身经历提供用药建议。还有居民转发科普消息,帮助大家缓解焦虑。得到帮助的居民主动提出,家中有车辆可以供邻居外出就医使用。

    特殊时期,老人成为最脆弱的群体。西便门东里社区助老特需服务队的志愿者采取“一对一”结对的方式,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提供专属服务。

    在海淀区,雷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赵伟介绍,这段时间,志愿者就近、就便,为邻居和社区的老人送抗原试剂盒和药品。志愿者王雪梅还主动帮独居老人送菜,带老人去看病。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天宫院泽众社会工作事务所志愿服务队的服务也在不断调整。队长宗呈裕说:“从11月18号至今,我们的爱心服务车队一直驻扎在融汇社区里,独居老人、残疾人家庭有外出购药、打第四针疫苗等需求时,随时找我们,车队司机就住在社区。”

    前些日子,北京地区的快递由于运力不足一度积压严重。这两天,居民明显感受到,快递的速度恢复了。

    12月15日前后,团大兴区委、团顺义区委等发出关于就近参与快递转运志愿服务的倡议,志愿者一呼百应。

    看到快递转运志愿者招募信息后,大兴区企业志愿服务协会志愿者孙福权立即报了名。“在新闻上看到快递积压,就想着自己能做点什么。我们守在分拣线两端,按照各自的分区编号将快递取下,没一会儿身后就堆了一座‘快递山’,快递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可真不小,太辛苦了!”上岗体验后的孙福权感慨。

    “去年年初疫情严峻的时候,泽众社会工作事务所的志愿者支援我们融汇小区,当时我挺感动的。今年11月,小区又被封控了,他们又来到我们小区,我也主动加入进来。”志愿者李娜说。

    12月18日开始,快递人员把货物运到融汇小区门口,志愿者们清点完数量后,按照楼号和单元进行分类,再拉上小推车配送。李娜说:“每人每天大概上门配送30多次,很辛苦,但是我们都干得挺起劲儿的。尤其是作为小区里的居民,我很高兴能为邻居做一点事情。”

    “原来是志愿者帮忙送的呀,非常感谢!”当邻居们看见李娜身上的蓝马甲,他们很惊讶,并提醒李娜注意防护。

    “做好事会上瘾。”李娜说,当得到别人的一句感谢、一句认可,心里特别温暖。

    宗呈裕说:“团队里有许多人都是从被服务者变为志愿者,他们曾经接受过我们服务队的服务,现在来服务更多的居民。这样的角色转化也是志愿精神的传承。”

    本报北京12月2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微电影作品展播:《爱力》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12-18 20:30:00

巴蜀石窟造像:独具魅力的地方就是人间烟火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17 14:05:18

中青教育 | 微观中国·五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01 20:53:44

青年工美匠人“玩转”传统文化|温暖一平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01 12:26:12

会馆里的摇滚青年:让传统文化流行

中国青年报2022-12-01 08:09:48

听鞠婧祎唱《琢光曲》,讲述文物背后的微言大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30 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