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青春书写在中国大地上

——记教育部驻青龙县龙潭村第一书记孙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11月22日

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开车行驶了25000多公里,走遍了村里22个片区的每一个角落;他想方设法促经济谋发展,利用村里各种资源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他倾听村民呼声,为村里修路建桥,绿化升级,让村貌焕然一新……

他就是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孙震,现任河北省青龙县青龙镇龙潭村第一书记,是教育部派出的第一名90后第一书记。

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他曾远赴英国攻读硕士研究生,2021年9月27日,孙震从首都北京来到原十三五贫困村龙潭村报到,正式开始了驻村工作。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要坚定信心,把青春书写在中国大地上。”出发前,孙震在青年座谈会上郑重表态。

农村生活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来到地处“关外”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在生活上、语言上、习俗上孙震还是感受到了很大的不同。

“来到村里是秋季,一张大炕没有暖气,做饭用大锅,菜地里全是萝卜白菜......尽管如此,比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要优越多了。”他在驻村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第一次去镇上领建档立卡户的信息表格,别的第一书记都领几十张,孙震一口气数了215张。龙潭村是十三五贫困村,革命老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215户624人。全村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6.6万亩,耕地面积仅有720亩,森林覆盖率达95%。全村共455户1275人,却分散居住在22个片区。

经过三个月的入户走访,孙震走遍了22个片区,对全村情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和自己的判断,也发现了村里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与种植规模不匹配、灌溉方式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资产利用率和效益发挥不够、技能劳动力比例偏低,就业竞争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孙震积极对接各部门,充分利用教育部和秦皇岛市人大联合帮扶的有利契机,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抓党建、促振兴

作为第一书记,孙震坚持把抓党建作为驻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提出龙潭村党支部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四个坚持,“坚持党组织的政治能力从“两个维护”中来,坚持党组织的思想根基从“学思践悟”中来,坚持党组织的力量基础从“组织建设”中来,坚持党组织的坚强保障从“规矩纪律”中来”。

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他将22个自然片整合建立了6个党小组,坚持组织发力、作风驱动,在实战中锻造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开展宣传引导,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脱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宣讲,搭建起“片区党建群+流动课堂+党务监督群”三位一体的学习平台,及时发布党务村务、农产品收购、技术科技培训等信息,随时接收群众意见建议,为乡村振兴筑牢思想基础,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实施“领头雁工程”、深化科技特派员活动,推荐村干部参加北京大学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训,持续打造乡村振兴攻坚骨干力量。通过党支部指引、党建指导员引路、村监委会铺路,实现了党组织在全村各项事业中的有效覆盖。

抓产业、谋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立足龙潭村实际,孙震把培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工作,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优化形成了“板栗+种养殖产业基地+乡村特色旅游”的特色多元化发展之路。

为保障板栗种植业提质增效。他牵头成立龙潭党校,与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驻秦高校合作,携手开展板栗果树管理、水肥一体化技术、果树剪枝等技术帮扶项目。2021年整村板栗产量突破500吨,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创历史新高。

燕山大学在村设立校外实践基地和写生基地


为盘活现有资产,孙震利用10座四季大棚,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村民“薪金、股金、租金”三金收入,带动全部脱贫户入股享受分红。2022年招商引资200万元成立青龙天蝎养殖基地,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养殖业,促进村民增收。如今,木耳、平菇、苍术等经济作物种植已初具规模。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一行调研产业扶贫大棚


将党建融入产业,打造“党建+”模式是孙震提出的重要思路。依托龙潭村红色资源,他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积极挖掘历史遗存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打造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休闲采摘、农家乐园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目前,龙潭村史馆、杏花节、峡谷漂流、满族风情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年游客数量5000余人,直接带动80余名脱贫人口增收。持续开展“抓党建转作风促脱贫”系列活动。采取“支部引领发展、党员帮销帮富”的工作模式,2021累计销售农产品10万余元。

燕山大学一行在龙潭村开展党性国情教育



抓基础、斩穷根

当好这个第一书记,孙震说要倾听群众的呼声。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那些问题,是他工作的重点。

要想富,先修路。他与秦皇岛市人大驻村工作组一起,积极协调市、县交通部门,筹措资金130余万元修建田间作业路3公里,巷道5公里,改造村主干道2.5公里,彻底消灭了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2022年升级改造村主干道


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中,他在完善道路、水电、取暖、绿化等配套设施的基础上,编制后续帮扶计划,将搬迁人口全部纳入就业帮扶和光伏受益名单,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完成河道水坝、道路桥梁、电力移动、两改一清、绿化亮化等各类建设项目基础上,他又升级改造了村文化广场、桥梁,优化了水面景观,并进行河道清淤。如今的龙潭村,河水清澈、杨柳婀娜、一步一景,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农业生产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先后荣获“河北省美丽乡村”“河北省美丽休闲乡村”两项殊荣。

龙潭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抓帮扶、赢民心

村里近一半的留守儿童始终是家长们最大的牵挂。为了弥补家长缺席的遗憾,孙震与教育部驻青挂职干部一起,积极联系各爱心单位,从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开展关爱行动。联系教育部机关工会,由教育部的女职工们为龙潭小学13名学生亲手织就帽子围巾毛衣毛裤;春节前争取到9000元爱心款开展了春节送温暖活动;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发起“暖心越冬送衣”,为孩子们募捐过冬棉衣;成立“龙潭爱心基金”,为突发严重困难家庭学生给予支持,目前已累计发放爱心基金6000元;组织开展“阳光助学圆梦”活动,实施认亲结对长期接力“一帮一”助学计划。

教育部挂职干部来村开展“圆梦行动”


他协调中国教育基金会和社会爱心企业,捐赠32万元改造了村小学,硬化操场、改造厕所和饮水设施。黑板变大屏、土操场变新草坪、水泥墙上涂彩绘、厕所装上小马桶。办学条件好了,今年有3位在县城幼儿园就读的小朋友返回龙潭小学就读。

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他邀请了龙潭村老中青三代共17名教师再聚龙潭小学,79岁的邵老师站在新铺的草坪上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说“如果还有一次机会,她还会选择来龙潭小学任教”。村民在学校草坪上扭起欢庆秧歌,共同见证教育带来的山乡巨变。

升级改造后的龙潭小学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志。孙震牵头开展了“逐梦计划”,为考上一本的大学生报销往返路费;针对假期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他牵头成立了“最美龙潭志愿者小分队”,由村里发放志愿者证书,目前已有30名学生志愿者。迄今为止,龙潭村全员核酸信息登记和社保认证刷脸工作全部由学生完成,原来的“问题少年”现在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少年”,村民对这些孩子竖起了大拇指。

青春心向党 龙潭学子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夏令营


一年来,孙震坚持走进乡亲,将教育讲堂搬进百姓家里和田间地头。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坚持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把每一次入户走访都作为教育帮扶的讲堂,“建档立卡孩子免学费”“雨露计划还给钱”“大学还有助学贷款”,在炕沿上、田间地头,拉家常中把党的好政策宣传出去。一年来,他共走访学生500余人次,常年在村的150名学生全都叫得上名字,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都一一记录并努力做好帮扶工作。

看望村里老人


他还牵头发起了“最美龙潭”主题活动,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移风易俗,建立良好村风。以“干净清爽迎新年”“热闹过大年”“魅力妇女节”“最美小院”“光荣劳动节”“欢乐儿童节”为主题开展多期主题活动,着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村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很充实。现在几乎每天天一亮就有村民来家里找他帮忙解决问题。他也从大家口中的“娃娃书记”变成了村里的“孩子头”。

“驻村,是对第一书记的工作要求,也是我开展工作的法宝。”他这样说。

周深歌吟《流光》 唱颂节日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2 10:00:00

图知道|今日小雪:晨起千林腊雪新,数枝云梦泽南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2 12:45:00

文理交融 探求“人文化成”之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2 10:48:26

诗圣笔下的仁爱家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2 10:48:21

重返青春现场!周杰伦“哥友会”直播点赞超10.5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1 21:37:41

交响音画《宋韵·华章》杭州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2 09:27:37

《千山万水》MV:这是100位团员共创的一首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1 17:18:16

开封州桥海马,原来你是这样的神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1 20:20:26

这座医学图书馆100岁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1 15: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