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角色·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

熊华:中国导弹的“最强大脑”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11月17日

    15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4岁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毕业,10年来,一直致力于导弹飞行器产品的“神经中枢”——制导控制系统设计领域研究,先后完成6个重点项目的制导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突破和掌握了多项国际尖端的制导控制核心关键技术……他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张奕群研究室总技术负责人助理熊华。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经说过:没有控制系统就不叫导弹。熊华的工作就是给导弹设计控制中枢,通过成千上万次的弹道分析,计算出导弹的飞行精度,从而为其寻求一条成功击中目标且弹无虚发的最优路径。

    “哪怕每次试验结果的数据是好的,也必须从头再来。” 熊华通过成千上万的弹道计算,练就一双“鹰眼”,在繁杂的曲线和数据中甄别微小差异,不断寻找改进、创新制导控制系统的蛛丝马迹。

    他称自己为“读数人”,靠着对数字的“锱铢必较”,熊华团队多次突破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关键技术,取得了21篇专利和1篇行业标准,让中国导弹能力提高了20%以上。

    10年间,熊华常工作于戈壁沙漠,与帐篷和胡杨为伍。2014年,他与妻子刚刚结识20天,就开拔进驻试验场,原本说好一个月即归,谁想到因为场地条件受限,试验整整进行了3个月。其间,岳母打电话来开玩笑追问,“你还回来吗?”他竟无言以对。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熊华时刻秉承航天精神,成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张奕群研究室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疫情期间,为实现“防得住疫情、干得成工作”这一目标,他带领青年突击队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云研发”模式,突破复杂场景智能识别、先进对抗策略2项难题,团队的科研计划完成率达到100%。

    与此同时,熊华还积极推进前沿技术创新,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尝试将人工智能思想用于制导控制系统框架重构,以实现导弹“大脑”模块化、参数化升级,缩短设计迭代周期,不断以装备智能化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

    “相比老一辈60多年前的艰苦环境,我们现在的试验场条件、通讯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熊华说:“我只是千千万万个中国航天人中的一分子,自己今后还需要不断学习、进步、突破,才能无愧于‘中国航天人’这个光荣称号,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建三局原创MV《身边》唱响青春故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15 17:24:34

《天下长河》开播,讲述治水传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11 16:09:16

全国优秀青年舞蹈人才展演落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11 15:17:46

电影《扫黑行动》今日上映,致敬一线扫黑工作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11 12:47:16

第四届深圳书展今日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11 12: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