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优秀青年人才」为何选择集大?答案在这里!

来源:集美大学2022年10月17日

“已经在集大做了长远的规划

准备在这里退休啦”


“学校提供了不错的制度和保障环境

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能感受到身边老师工作的激情

和奋斗的品质”


“在集大,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是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集美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精准引才、分类培育、人尽其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着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集美大学建设“工海”特色更加鲜明的一流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日

我们采访了13位

近年入职的集大优秀青年人才

一起来看看

他们因何理由爱上集大?




谷宇,1977年6月生,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集美大学杰出人才(B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863/重点研发计划、国基重点/面上等纵向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2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3项,俄罗斯专利4项,德国专利2项;两项成果分别达到国际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谷宇多年来一直在国外工作

2020年入职集美大学

“希望能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

和在学术领域的资源

运用在国家紧缺急需的发展领域

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他谈道

能回国任教倍感荣幸和惊喜

关于科研,他谈道

如果自己在科研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那也是长期努力探索的结果

同时勉励研究生:

“要培养一颗强大的内心

耐得住孤独 才能看见繁华”




祁第,1984年12月生,毕业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杰出人才(C类),福建省/厦门市高层次人才(A类)。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极地专项课题1项,面上1项,青年1项);省部级2项,重点平台3项。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封面文章)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Communication earth & environment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13篇论文。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和获得“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9),该成果代表我国近年科技成就参加中国驻美大使馆开放日活动展示。



 


近日

Science在线发表了以祁第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聚焦北冰洋快速酸化研究

这项祁第“死磕”了5年的研究

终于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祁第分享

自己和团队一起来到集大已有一年多

学校给了良好的待遇和科研条件

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把实验室建立起来

对于未来,他表示

“现在的成果只是一个起点,并不是终点,

在集大,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陈思恩,1980年11月生,毕业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领军人才,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项目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长峰大数据首席科学家。主持或参与17个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 29项,软著78项,新产品新技术4项,国家及行业标准3部。目前已取得多项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衍生企业合计年产值连续突破10亿元。





今年8月

陈思恩入职集美大学

他表示

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

推动大数据发展

需要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共同推动




之所以选择这里

是因为集大航海、数字经济等学科、专业优势

与团队接下来要做的研究领域比较契合

希望在集大通过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导入等

推进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

通过兄弟高校互联互通

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技术

进而应用到商业、教学、科研领域中







张鹏飞,1979年11月生,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大学,集美大学领军人才;曾任远洋船长,中国及英国律师,海事仲裁员。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青年项目1项,参与课题研究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SCI/SCI论文20余篇(含一区论文15篇),著作七部(含英文专著四部)。



 


“入职前我在国外

学校帮忙办好了所有的入职手续”

张鹏飞曾在海上工作十余年

他表示,选择集大

是因为学校培养了众多航海人才



他坦言

逐梦海洋,是青春无悔的选择

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尝试学科交叉融合

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也希望更多年轻人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为海洋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陈天圣,1977年1月生,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集美大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基因编辑技术进行鱼类的性别分化和抗病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应用研究,聚焦鱼类胚胎和细胞的DNA和RNA编辑体系,同时开展鳗鲡的人工繁育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子项目1项等,研究结果在Nucleic Acids Res,Endocrinology,Front Genet, Int J Mol Sci, J Fish Di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培养博士和硕士30余人。


 



“集美大学是一个很有特色、很有历史的学校”

陈天圣2020年来到集大

感受到很多来自集大的温暖与支持

于他而言

做科研就像解题,要把问题弄清楚

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集大工作期间

他曾挂职学院副院长

也更深入地了解到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未来

他希望能进一步做好自己的事情

也培养出更好的学生‍





 


方铭,1979年11月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集美大学领军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厦门市“双百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福建水产学会、福建遗传学会、福建生物信息学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等,在Nature主刊等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参与培育大黄鱼新品系2个。





“在集大,能和不同方向的人才

相互交流,碰撞出火花”

来集大三年,方铭感言

自己是在前辈铺好的路上稳步前行

学校也给了团队很多关心



他说:“培养一个被老百姓认可的新品种

是我们的目标和愿望”

对于未来

他表示已经规划到退休

长期规划就是和团队一起,把“这条鱼”做好‍








刘欣然,1980年11月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集美大学领军人才;现主持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以集美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2019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体育、人的主体存在与全面发展》专著,获2021年福建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做科研需要扎根领域、持之以恒

要诠释好体育精神”

来集大一年

刘欣然一直坚守自己为师的初心

在自己的科研、教学领域默默深耕





“想要为学校冲击体育学科博士点尽一份微薄之力

也想在全国体育学界发出更多集大的声音”

对于未来

他希望挖掘更多体育中的嘉庚元素

也希望能和学生一起,走更长远的路‍







王丽萍,1977年10月生,毕业于东华大学,集美大学领军人才,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评审专家等。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研究成果多次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学校拼搏向上的劲头,

让我也想要跟着他们一起奋斗”

短短两年的时光

集美大学已经成为王丽萍的第二个家




“人生拼的不是起跑有多快,

而是耐力有多久”

目前,她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信心

“我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学校财经教育100周年

我想,下一个百年财经,应该有我的一份力”

她希望能和团队一起努力

在学院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赵红霞,1979年10月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集美大学领军人才,曾荣获中宣部2019年度“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称号,第五轮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留学回国人员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共发表论文46篇,其中近五年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赵红霞今年入职集美大学

作为师范学院院长

她要求自己

要时刻把师生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

尽全力不辜负大家的支持




对于学术研究

她一直有种

“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精神

“我很喜欢教育学学科

希望能在所学领域深耕下去

因为热爱,就不会觉得是负担”‍







张晓东,1977年9月生,毕业于浙江大学, 集美 大学领军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农业行业科技专项1项等;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9篇,专著1项,获得授权专利3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1项;兼任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4人。





张晓东表示

2019年入职集大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平台

学校为自己继续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他认为

来了集大就要对集大有所贡献

首先,教书育人要做好

这是最基本的工作


面对未来

他希望能将自己和团队的研究成果熟化

尽可能解决一些

国家、社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卓双木,1981年9月生,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领军人才,福建省特支人才“双百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 、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厦门市杰出青年人才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任务)、国家基金面上项目(2项)等科研项目19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发表 SCI论文75篇;获省科技奖一等奖(3/5)、省科技奖三等奖(2项,2/5)、运盛科技奖和福建青年科技奖等。





进入集大的两年

卓双木一直致力于

生物医学光子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希望我们的研究

推动光学病理诊断实现临床应用”




他表示,从研究生开始

坚持这个方向已经18年了

集大这几年快速发展

为团队建设方面也提供了很多支持

面对未来

他表示要把自己的团队建设好

更好地推动整个学科发展‍





张海燕,1977年12月生,毕业于杰克逊州立大学,集美大学领军人才,福建省/厦门市高层次人才(B类)。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6项,相关成果发表于SSCI/SCI收录期刊,出版著作与教材2部。


 




张海燕目前担任外国语学院院长

来校一年多

从做好自己

到带着学院整个大家庭一起往前跑

从顾好“小家”到“大家”

她坦言,既有挑战,也有压力





对于未来,她希望

“学生,要比我们更优秀

老师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满足

在成就学院的同时,成就自己”‍







苏博生,1991年1月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年福建省科研类引进生;入职以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1区)论文7篇;获授权专利一项;自主研发的甲醇制氢装备,已投入使用,并在冬奥会期间向世界展示我国制氢技术。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三等奖2项。





来集大三年时间

从“学生”到“老师”

苏博生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带给他们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





他分享,作为老师

最好的“礼物”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

面对未来,他期待做一名

不断自我更新,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的“好老师”‍






集美大学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37人次,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等14人、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4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项目179人次,市厅级高层次人才项目230人次。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集美大学将以高度的

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全面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的

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努力把集美大学打造成

“集大成者"的人才高地

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曹竞】

微电影作品展播:巾帼丈夫——胡重

黄山学院 2022-10-12 13:36:31

姑苏古城年轻人:这碗“复古”面条热腾腾

中国青年报2022-10-13 07:38:43

微电影作品展播:故土侨归,立以为园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22-10-10 16:14:52

85后北京小伙用光“画”出家乡变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12 15:12:13

把北京的胡同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13 11:38:42

微电影撑天:献给每一位眺望未来的青年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2022-10-11 21:38:43

在《万里归途》 英雄回归寻常烟火

中国青年报2022-10-12 07:34:57

校园里的“大侠”梦|温暖一平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11 1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