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重阳论医养|一所医院老有所医新尝试:诊间“搬”进养老院

作者:薛晓彤 来源:澎湃新闻2022年10月04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今天(10月4日)迎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今年重阳节也是我国第十个法定“老年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推进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聚集,如何将“医”和“养”充分结合,是必须要解答的问题。近年来,面对老龄化带来的“银发浪潮”,各地纷纷尝试各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模式。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全科医学科主任王仲认为,好的“机构养老服务”应该是医养结合,医疗和养老两条腿走路。而医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老人与医院间的距离。

王仲与养老院的老人交谈。 澎湃新闻记者 张依琳 图

  传统养老面临难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今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发布会上表示,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近年来,舆论聚焦“独居”、“失能”等老年群体问题。老年人对医疗服务依赖性强,如何将“老有所依”变为“老有所医”的话题被大家关注。但面对巨大的需求缺口,老年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医疗机构自身开展养老服务也面临制约与困难。医院资源紧张,疗养式治疗会加重综合医院的负担。另一方面,养老机构能解决照顾老人的问题却难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现实的迫切需求,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2015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将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由专业的护理人员照顾老人的健康起居,为老人提供持续性的医疗照料和临终关怀服务。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同时要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加强医疗养老资源共享。

  “老人是看病最频繁的群体,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人14天就要去医院开一次药。我们说,‘看病难’,对于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去医院本身就非常困难。”王仲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王仲在养老院的全科医学科远程诊间。 澎湃新闻记者 张依琳 图

  把诊间“搬”到养老院

  为了尝试解决这些难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通过信息系统,在距离该院不到3公里的天通苑国际养老机构开设全科医学科远程诊间。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将全科医学科门诊“搬”到养老院。

  2017年,清华长庚医院探索与天通苑国际养老机构合作,利用全科医生的全面、综合的能力,建立全科医疗服务与机构养老为基础的医养结合模式,通过虚拟专用网络(VPN)和远程桌面连接,将医院的挂号信息、诊疗信息、处方信息、检验结果等协同共享。在养老机构开设全科医学科远程诊间,全科医学科主任王仲等人定期出诊,降低老人就医难度。

  王仲介绍,每次来养老院坐诊,他都会带着自己的电脑,通过VPN的授权,王仲在医院的系统里看结果,查病历,写医嘱,医院的同事能够实时查看到信息,准备药品,养老院设有专门的照护团队与医院对接,药品当天就可以送到老人手中。如果需要大型仪器设备检查,清华长庚医院为养老院老人开通绿色通道,完成预约安排,由养老院负责交通、安排人员陪伴老人到医院进行检查。

  “看病难,老年人看病更难,养老机构的老人看病尤难。我在养老院出诊,相当于把全科诊室搬进养老院,在养老院解决老人看病的事儿。”王仲说。

  每周四早上8点,王仲都会准时出现在天通苑国际养老机构的诊室。这里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85岁,最大的超过100岁,多数老人患有多种疾病,完全能够自理的老人只占约五分之一。王仲表示,老人们看病基本上有3种诉求:解决疾患、慢病管理及开药,以及满足老人情感需要。

  70多岁的张叔患有多系统萎缩,2017 年王仲到养老院时,张叔完全不能自理,而且一定程度的排痰困难。“他那时间段喘不上来气,咳痰也不能咳,不能说话,只能坐在轮椅上。”王仲预估到未来可能发生呼吸衰竭和气道阻塞,多次与张叔的老伴林姨谈话,和他们沟通气管切开相关事宜,因为他知道“他们不会接受气管切开”。第一次,第二次沟通,他们仍不愿做气管切开手术。

  2018 年 1 月,张叔病情越来越严重,终于接受了建议,在王仲医生的安排下,实施了气管切开手术,解决好呼吸和排痰问题。“我和林姨说,你放心,张叔手术后的事都交给我。他从做完就回到养老院,到现在都不用再来医院了。”出院后,张叔的换药、吸痰、套管松紧调节等等,都由王仲到养老院进行处理。林姨说:“幸亏有医生在这里,不然出了这种情况我们该问谁?到了医院该挂哪个科的号?要把老伴这样完全不能自理的人送到医院需要几个人帮忙?”

  在王仲看来,他和养老院老年患者之间的信任是“磨”出来的。王仲会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给患者提供建议,再共同讨论最佳方案。从“知情同意”到尝试“医患共同决策”。“首先要尊重,让老人能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再通过个性化的交往方式,讲到他们心坎里,才能做到相互的信任。”

  对于养老院的一百多位老人,王仲与他们不仅是医生与患者,更是朋友、是亲人,建立了充满“黏性”的医患关系。每周四,天通苑国际养老机构的老人们都会期待他的到来。王仲不能来时,必须向他们“请假”。除了看诊,他还会陪老人们聊天、唱歌、下棋……“医院和养老院之间进行签约合作,双方互相提供支持,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这是真正的医养结合。我就是他们的‘家庭医生’。”

  探索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针对医疗养老服务供给,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医养结合模式。“有的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有的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还有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王仲表示,只有医院和养老院真正地从功能上全面衔接,老人们才能得实惠。医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老人与医院间的距离。

  在养老院开诊室的尝试已具有可推广的经验。在他看来,推行这种以全科医疗服务与机构养老为基础的医养结合模式,需要考虑对医生的激励机制。“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科医学科申请了上门服务,但是不收取上门服务费,这件事才可以做得下去。如果收取上门服务费,老人们又不能报销,服务的性质就会从善意的公益性服务,变为“牟利性”行为。但没有费用支持,长此以往,医生的劳动价值如何体现,工作如何能够持续开展?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这项工作全科医学人才的加入也尤为重要。“老年人往往多病共存,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甚至神经精神疾病,这些病横跨多个科室,需要医生精通全科医学。”王仲还认为,由专业医生入驻养老院,首先需要医院和养老院之间有衔接机制,养老院需要与医疗机构对接医生,提供服务;医疗机构也要认可这种模式,在收费、检验、取药等方面开放绿色通道,解决老年人的切实问题;第三就是费用支持,给上门服务合理合法的收入机制。由此才能真正摸索出实实在在的医养结合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形成了“9073”养老模式,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也就是说,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是居家和社区养老,国家近年来不断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重心向居家社区倾斜。

  对此,王仲表示,居家社区养老可以采用养老驿站的模式。社区养老驿站作为直接嵌入至社区中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医疗机构与街道社区签约,医生在养老驿站可以为居家养老的老人看诊。除了为独居、失能老人提供传统养老就医服务,养老驿站也能为周边社区的居家老人提供巡视探访、心理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

【责任编辑:李亚】

亚洲最大元宇宙剧场还原红旗渠修建场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04 13:20:51

九月初九重阳至,盼时光慢慢流淌 亲人《久久》相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04 10:00:07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于国庆开启神奇太空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30 10:28:40

衢州纪念孔子诞辰2573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2:53:29

京杭大运河:被唤醒的漕运盛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0:45:00

“潮涌40年——珠海九洲港建港40周年展览”揭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2:53: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图书《中国字 中国人》正式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3: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