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点赞!两位交大学子获评2021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09月30日



为深入挖掘和宣传表彰大学生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开展“2021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经学校推荐、专家评议等环节,我校张忠豪、张海扬同学被评选为“2021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风采吧!


01

张忠豪

永不止步的“挑战者”



张忠豪,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获2021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及国际会议论文各一篇;申请发明专利两项,软件著作权一项,各有一项已获授权。


一体式可逆燃料电池的开路先锋


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我国对无人作战系统的续航时长和负载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新型超长航时、大负载的能源系统亟需开发。张忠豪与团队所研发的一体式可逆燃料电池是一种全新的能源系统,它能以极高的能量密度实现稳定的供能和储能,是高负载、长续航能源系统的理想选项。



在研究初期的调研过程中,张忠豪和团队发现对于双向效率难以提高这一问题,学术界和商业界均无成功的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他明白任务艰巨、道阻且长。研究重点集中在业界公认的难题——“水气混流”问题上,受到生活中高速公路道路分隔线和北方旱稻田种植方式的启发,他们以巧妙的结构设计和系统配合,大幅提升双向工作效率,解决了双向效率低的难题,获得诸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能源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并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一项已授权)和一项软件著作权(已授权)。

在此基础上,张忠豪与团队参加了第十七届“挑战杯”比赛,搭建出无人车可逆燃料电池系统。他们为了一台合适的空压机反复挑选对比,常连续十余小时进行系统的安装调试,对近百个零部件一一选型,最终克服了电动汽车底盘设计和控制策略开发零基础、系统与无人车设计标准不匹配两大困难,使系统在无人车上顺利运行。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的测试报告表明:团队所开发的无人车航时是传统系统的1.9倍,实现了质的飞跃。凭借着“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开拓奋斗精神,张忠豪及团队斩获了“挑战杯”特等奖,无数次的努力与坚持最终取得了回报。


科技成果落地的实践达人


张忠豪立志要“做有用的研究”,推动科技研究成果的落地。



在参加“挑战杯”比赛的同时,他积极寻求可逆燃料电池系统在其他场景中应用的可能。在导师的帮助下,他们与某高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为某型号无人机设计系统样机,经测试,他们所研发的电池系统满足无人机动力系统要求,并使无人机的续航和负载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团队也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为电网、空天、军工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清洁、高效、长续航的能源系统,为氢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疫情防控志愿工作的“排头兵”


三月,紧张的“挑战杯”备赛与上海疫情狭路相逢。秉着“躬身入局,挺膺负责”的态度,张忠豪在备赛之外又担起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的任务。




他勇挑重担,同志愿者团队共筑安稳校园。作为校园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秉承“选择了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的理念,与千余名志愿者一道,从3月服务至今,多次参与到核酸检测、物资运送、人员转运的工作中,个人服务时长超700小时。

他铸魂育人,注重疫情防控期间的价值引领。作为学校团委辅导员,他与团队共同策划,将战疫过程中的“实景教学”素材转化为短视频等鲜活形式,讲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吹响“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团员让我上”“我是退伍兵我得上”的号角,相关工作获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他是氢能全新领域的开路先锋,是科技成果落地的实践达人,也是志愿工作的“排头兵”,无论角色怎么变,张忠豪不断突破自我、永不止步的挑战者本色未曾改变,也绝不会改变。未来,他将继续用奋斗成就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02

张海扬

白衣执甲战疫情,医路青春守初心

张海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1级眼科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教授。张海扬学业成绩优异,综合排名专业第一,多次获国家奖学金、A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等奖励,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优秀团员、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而更让这名医学生闪闪发光的,是他在志愿服务社会中的那些身影,所彰显的交医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从2020到2022:“逆行”医学生的初心与决心


2022年上海疫情,张海扬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上海市首支医学生核酸采样志愿服务队成员参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在攻关最吃紧的时刻,张海扬和队友们这支“逆行”中最年轻的力量坚守岗位,保质保量完成了5万余人次的核酸采样任务。张海扬说,穿上“大白”的一刻自己的身份就不再只是一名“学生”,而是此时此刻大家信任、依赖的医务工作者。原来,早在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张海扬就作为志愿者连续多天在田地和仓库间奔波,变身“菜农”为湖北疫情一线输送抗疫物资。从2020到2022,张海扬实现了从“象牙塔”学生进阶为青年“小医生”的转变,也实现了从“被保护人”变成“守‘沪’者”的转变。



2022年在社区开展核酸采样志愿服务工作



2020年初投身援鄂疫情防控物资筹备工作


执行采样任务期间,张海扬还利用休息时间在“云端”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团上海市委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班的一员,他参加“爱心云托班”志愿服务,为战疫一线人员子女和患病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和云陪伴,获得了小朋友和家长的一致称赞。



媒体报道中的“爱心云托班”



开展“居家眼健康”系列科普直播



愿为一束光:一名学生骨干的责任与担当


在医学生的身份外,张海扬还担任交大医学院学生联合会的执行主席,牵头开展一系列服务同学的工作。他整合多方信息建立“医学生宝典”平台,为医学生们提供课业、科研等多方面帮助;他创建“健康交医”品牌活动,邀请附属医院的名医专家为千余名师生提供义诊服务;他带领伙伴们一同打造了“健康科普摇篮计划”“‘521·我爱医’医学生节”等校园品牌活动。



在医学院学代会进行候选人答辩


此外,张海扬把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的与学生工作的热情融合,于2021年创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X”科创俱乐部和医学院“医+X”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协会,多次举办广受欢迎的学术讲座、参观交流活动,疫情期间他带领社员们克服远程筹备的困难,举办了脑科学主题系列课程,为400多名不同专业的交大学子们创造了学科交叉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刚结束的医学院社团评优工作中,刚建立一年的“医+X”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协会凭借扎实的工作和广泛的好评获评五星级社团。



上下而求索:医学科研之路的奋进与创新


张海扬坚持于临床和科研工作岗位上,他从博士研究生入学之初便瞄准眼科学的医工交叉研究,参与到了由导师范先群院士领衔的眼眶外科手术机器人自主研发工作中,并利用假期组织了对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调研工作,带领多学科学生团队开展走访调研并撰写研究报告,举办了与会人数上万的手术机器人线上学术论坛,最后项目获得了市级、校级社会实践赛事双特等奖的优异成绩。审核专家高度评价这一项目,认为抓住了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痛点和关键点,为推动实现手术机器人“中国智造”的宏伟愿景贡献了青年大学生的智慧。

九院眼科手术机器人医工交叉团队合影



组织“中国智造”国产手术机器人

产学研医协同发展模式研究社会实践团


作为低年级研究生,在临床轮转工作之余,张海扬从未放松对自己科研学习的要求。他当前学习、从事眼眶病及眼肿瘤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参与建设了国内最大的甲状腺相关眼病(TAO)多模态临床数据库,目前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国家专利4项、授权2项,参与发表高水平文章1篇。此外张海扬也担任九院眼科“慧眼”青年科创工作室学生负责人,协助指导本科生成功申请“医+X”大创项目及科普项目各一项,搭建科研梯队、助力育人工作。



在眼科手术室进行临床轮转学习


白衣执甲战疫情,医路青春守初心。在不断奔跑前行的医学逐梦道路上,张海扬始终将个人与集体紧密结合,在服务与奉献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他立志为医学健康事业做出青年一代的贡献,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祝贺两位同学

也期待交大学子再接再厉

向榜样学习

化奋斗为青春底色,不断提升自己

在奉献中实现自我,追寻人生意义

【责任编辑:曹竞】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于国庆开启神奇太空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30 10:28:40

衢州纪念孔子诞辰2573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2:53:29

京杭大运河:被唤醒的漕运盛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0:45:00

“潮涌40年——珠海九洲港建港40周年展览”揭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2:53: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图书《中国字 中国人》正式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13:48:56

文明游园有了新伙伴,“文小明”“游小园”联袂登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9 07: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