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禾下乘凉不是梦 盈车嘉穗正当时

作者:梁木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2年09月27日

  中国经济网9月26日讯 (记者 梁木) 9月24日,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刚过,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神农稻博园”水稻示范区的晚稻也进入了最后的收割阶段。轰鸣的联合收割机所过之处,缀满稻穗的稻杆全部化为谷粒,从机器尾部喷涌而出。零星的农民在被收割过的稻田里捡拾着遗漏的稻穗。不消片刻,一大片稻田已收割完成,为“农民丰收”附上最生动的注解。


  灌阳县黄龙镇龙吟村种植大户周桂明曾经从事水稻制种,2010年开始种稻,2020年,他更是在1000多亩耕地上全部种下超级稻。“超级稻抗性好、产量高、米质好。”周桂明告诉记者。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多次来到灌阳,查看这里超级稻的种植情况。“神农稻博园”水稻示范区也是袁隆平院士1000公斤高产攻关基地之一。基于“超级稻+再生稻+绿肥”的种植模式,示范区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水汽平衡、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提高水稻产量。


  2017年8月5日,87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在灌阳查看超级稻的生长情况时曾憧憬道:“如果这次头季稻加再生稻超过1500公斤,就能实现‘吨半稻’的愿景,那可是一个突破性的世界记录。”同年11月,在丰收时节再次来到灌阳的袁隆平亲眼见证了“一季稻+再生稻”合计平均亩产1561.55公斤,成功实现了“吨半粮”目标。

  “灌阳好山好水好味稻。”这是袁隆平院士留下的高度评价。


  灌阳县黄关镇党委书记文海勇介绍,灌阳县有着种植水稻的优良环境,灌溉条件好,土层比较深厚。保护好灌阳的好山好水,就是保护粮食安全,也是保护百姓致富。

  据文海勇介绍,示范区采用“示范区+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生产模式,通过种植、土地流转、务工等多渠道,带动全县发展水稻产业。同时打造稻博馆、丰收广场、稻文化展示中心等农业生态项目,促进农文旅融合,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张胶】

中青阅读9月推荐书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7 07:49:24

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醒”来

中国青年报2022-09-27 06:42:20

成龙出版自传《我是成龙》:如此飞行60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6 20:53:22

电视剧《人生·路遥》在陕西清涧杀青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6 20:53:16

《乌江引》:在虚构与写实之间,再现长征密码情报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6 20:53:18

《陶庵回想录》读书沙龙在京举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6 20:53:12

在诗歌朗诵会听到“城市·星空·中轴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6 20:53:20

《广西米粉——舌尖上的缠绵》新书分享会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5 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