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20余篇!这位武大博士生科研力拉满!

来源:武汉大学2022年09月26日




20余篇SSCI/SCI/CSSCI收录论文

多项国家级课题

奖学金、数十项荣誉奖励

他是“风云学子”余博林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级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在科研的道路上

他一路探索,一路收获

今天,珞珞珈珈和你一起

听听他的故事


01

从迷茫到迷上


2016年,本科毕业的余博林和数十万名同龄人一起,迈向了更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这也成为了他科研之路的起点。当时的他对“科研”并没有明确概念和清晰感知。科研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应该怎样去做?这些问题他在本科阶段都未曾找到答案。


带着对未来的期许,余博林开始探索这条未知的道路。在写研究生阶段的第一篇论文时,他对目前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方法等都缺乏深入了解。抱着初学者的心态,他开始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足迹遍布多种学术论坛,学他人之长补己身之短,一点点充实、提高自己,构筑起登上巨人肩膀的阶梯。



余博林研究的方向是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这一领域立足国家能源战略,要求研究者具有很高的学术素养。除了不断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他经常用列提纲的方式来梳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及时与导师沟通。


在探索的过程中,虽然有四处碰壁的疼痛,也有不断重复的枯燥,但当看到一个个小问题被逐一解决,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慢慢地,这位科研新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与方法,培养起了对科研的信心与热爱。


▲余博林获得中欧物流、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科学

博士生论坛“最佳研究奖”


“很多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余博林看来,科研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跟着导师,按照制定的计划去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的潜能都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如今,对余博林来说,科研已然变成了他的兴趣爱好。他笑称“大部分时间都扑在科研上,全身心投入科研”。通过科研,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制定了规划,越来越清楚未来的方向;同时,科研的磨砺也让他能够以平常心面对各种困难。科研之外外,打球、骑行或旅游,成为他强健体魄的好方法。


02

从武大到国际


硕士毕业后,余博林在珞珈山继续科研之旅。除了因为导师方德斌教授是本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外,武大广阔的平台和优质的资源也深深地吸引着他。“在武大,周围都是优秀的同学,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付出终有收获,迄今为止,余博林已经发表了累计20余篇SSCI/SCI/CSSCI收录论文,其中5篇ESI高被引论文,中科院top期刊论文12篇,谷歌学术被引750余次。博士期间,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9篇收录论文,其中1篇发表于学院经济学B+类期刊。同时,他还参与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


除此之外,余博林更获得了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一等奖、武汉大学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等荣誉,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武汉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中科院一区期刊最高被引论文奖等奖励。这位始终忠于梦想的科研男孩,在自己的领域里熠熠生辉。


2021年,余博林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在那里,余博林有机会接触到国际顶尖研究成果,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他享受因思维碰撞而迸发的火花,对国际前沿的科研方法求知若渴,更近距离地接触外国文化的特点和发展模式,观世界、论中国。


▲余博林和国外导师英国社科院院士Klaus Hubacek


余博林认为,做科研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除了读文献、写论文,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协助导师完成一系列科研项目,到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论坛;从多次开展实地调研考察,到在科技竞赛中大显身手……他希望通过这些行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政府的需求,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在他看来,严谨和勤奋是科研人最需要具备的两种素质。科研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要以严肃、谨慎的态度和严格、严密的标准对待,不能有半点“差不多”的侥幸心理。“任何一项研究都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勤奋很重要,要付出精力和时间,也要耐得住枯燥。”


▲余博林在荷兰留学期间的组会


科研过程中,理论会更新发展,问题会不断出现,余博林说要敢于“否定”自己、努力追赶前沿,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全新的出发,一次探索自我无限可能的出发。


03

前行,做国家发展的“能源”


在余博林看来,风云学子的称号并不代表自己以后就“叱咤风云”,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今后要继续完成的工作还有很多,科研道路依然漫长。



余博林的导师方德斌教授是能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的专家,在其影响下,余博林想立足于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需求,从能源方面为国家战略作出努力。在完成国外访学的任务后,余博林打算回国做一名高校老师,继续与国内外团队合作开展研究。“作为一个青年学子,我想把自己的研究和国家的重大战略相结合,为碳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希望大家能够明确目标,相信自己,脚踏实地,不要受外界的干扰,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完成,相信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差。”这是余博林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也是他在科研路上的切身所感。未来,余博林也会带着对科研的热爱和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在科研之路上继续前行,奉献自我,勇攀高峰,做一个严谨勤奋的赶路人。




博闻强识 毓秀钟林

对知识,严谨勤奋

对科研,步履不停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祝福这位珞珈少年

未来的科研之路一路生花

【责任编辑:曹竞】

《广西米粉——舌尖上的缠绵》新书分享会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5 20:11:26

随杨紫穿越北京中轴线 俯瞰一场城市变迁史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3 10:50:00

谷麦满仓,一曲《与谁平分》唱响金秋好“丰”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2 21:11:38

肖恩:用心听见寻光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16 16:50:08

听檀健次唱起《粉笔》,向老师们道声“辛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3:33:57

打腰鼓、做彩陶、编戏曲操……有请多才多艺的老师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