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4位清华人,摘得这一奖项!

来源:清华大学2022年09月26日

为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

和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

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促生物技术产业领军人物不断涌现


9月17日

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

在南昌大学举行


医学院李海涛和沈晓骅两位教授

获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清华大学名誉教授Robert G. Roeder

获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


清华大学校友、北京大学陈兴教授

获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




李海涛,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副院长。1993-1997,山东大学微生物系本科;1997-2003,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2003-2010,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博士后、高级研究科学家(2006);2010至今,清华大学准聘副教授、长聘教授(2016)。研究方向为肿瘤等疾病发生的表观遗传机制。主要通过结构与生化手段,结合其它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多组学等技术,研究表观遗传调控过程中的分子识别与催化事件,揭示相关生理病理功能,并探究“表观-代谢-信号”调控网络的复杂度。先后鉴定并阐明了包括PHD、YEATS等表观调控元件发挥功能的生化结构基础,揭示出相关分子识别与催化事件在基因调控、细胞性状决定,以及肿瘤等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合作开发出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技术的高通量分子互作表征平台,并成功开展了数个表观靶向的小分子抑制剂研发。





沈晓骅,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1996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200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2004-2010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和讲师,2010年回国入职清华大学医学院,2020年至今为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致力于探索非编码核酸在染色质和基因表达调控中的新颖功能。从系统和分子水平上揭示非编码RNA、基因组重复序列和RNA结合蛋白,影响转录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的新模式;并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干细胞多能性和细胞命运决定的普适性规律。其研究代表人类认识自身和生命复杂性的一个新方向,将为全面认识个体发育和人类疾病发生提供创新性的理论基础,对认识生物体多样性和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主要成果包括:非编码RNA顺式调控邻近转录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普遍模式,为非编码RNA的功能预测提供概念性突破;RNA和RNA结合蛋白反馈调控转录和染色质结构;基因组重复序列是染色质区室化的遗传分子基础,并协同调控基因表达和染色质高级结构。




“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获得者




Robert G. Roeder,洛克菲勒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名誉教授(2019年授予),研究领域聚焦于真核生物转录及其调控,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主要开拓人。主要科学贡献为首次发现真核RNA聚合酶I,II,III,开创了真核生物转录调控这一领域。率先建立了无细胞体外转录系统用于发现新型转录调控因子,开创了体外重构这一生化方法论,启迪了生命科学其它领域的众多基础科学发现。在通用转录因子,基因或细胞特异的转录调控因子,中介体等领域的系统性、开创性发现工作方面,为免疫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首次发现了p53乙酰化及其重要功能,发现了中介体对脂肪发育的关键作用,鉴定了白血病细胞中新的转录因子复合物等。作为清华大学的老朋友,他是清华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学术顾问、清华大学名师大讲堂嘉宾,曾参与过多次在清华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




陈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07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博士,随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加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2016年晋升为北京大学长聘正教授,入选教育部2018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化学和糖生物学的交叉领域。以“活细胞和活体上的聚糖标记和功能解析”为核心,开发聚糖化学标记、成像和组学分析方法,解决糖科学中的重要问题,推进对相关人类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和理解。




背景介绍


谈家桢是世界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08年至今已评选十四届,共28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3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国际合作奖”,13位临床医生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10位专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132位青年学者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其中,共有24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成就奖,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临床医学奖。这十四届中,有3位教授在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后,获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4位教授在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后,分别获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众多优秀人才由此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不可忽缺的力量,该奖项也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责任编辑:曹竞】

《广西米粉——舌尖上的缠绵》新书分享会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5 20:11:26

随杨紫穿越北京中轴线 俯瞰一场城市变迁史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3 10:50:00

谷麦满仓,一曲《与谁平分》唱响金秋好“丰”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2 21:11:38

肖恩:用心听见寻光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16 16:50:08

听檀健次唱起《粉笔》,向老师们道声“辛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3:33:57

打腰鼓、做彩陶、编戏曲操……有请多才多艺的老师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