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锐评 >正文

文物考古热成时尚,敦煌依然招人难?

作者:李思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9月22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在纪录片《敦煌师父》第二集《大漠中的孤勇者》中,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讲述了该所招人难的窘境:一个考古事业编的岗位仅有五六个人报名,最后竟没有一人应试。针对“招聘门槛过高”的说法,张小刚回应称:我们招聘门槛并不高,“从本科生起”。(《新京报》9月20日)

近年来文物热、考古热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注热情的年轻人不少。敦煌地处丝路要冲,作为阳关、玉门关“两关”的文化符号地,具有独特地理位置和浓厚历史文化相交汇的特征。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尤为博大精深,是学术的海洋,被很多人视为考古人的圣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气度极大、气象极大”的所在,却招不到人,外人视为“香饽饽”的事业编制也乏人问津,这背后肯定有现实的原因。

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一方面,考古专业毕业生本就不多,近年来各地研究机构纷纷加大招考需求,人才抢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敦煌偏居中国西北一隅,远离大城市、自然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也不诱人,很多人即便符合条件也不太愿意报名;即便报名了、考上了,真正要去也会心存顾虑。

旁观者当然可以强调敦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具有无与伦比的研究价值;当然可以很有逻辑性地把为什么要“甘守清贫、耐住寂寞,投身到有意义的研究中”等道理讲清楚。然而,对个体安身立命的需要而言,在生活、爱情、子女教育等现实面前,这些价值难免被掂量一番。说到底,一项真正意义重大的研究、一个真正国家亟须的岗位,应该有包括优渥的工资待遇、更可预期的晋升机会等有竞争力的条件相匹配。

我们当然要热情讴歌那些不计名利、甘于奉献、把一生献给考古的人。比如“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当年北大毕业之后就毅然扎根西北荒漠,一干几十年。她那种“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以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为己任”的精神值得全社会尊敬。只是,我们不能苛求所有考古毕业生都不计得失地付出,尤其是在他们有其他选择的时候。

很多外行尚且对敦煌的魅力心向往之,考古专业毕业生能不向往吗?只是,当现实给出的待遇、条件不足以对冲偏远、艰苦和寂寞,就很难说服家人、伴侣以及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还需从制度保障层面想办法:如此意义重大的研究、如此重要的岗位、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什么不能开出更有竞争力的待遇条件?为什么不能给沙漠上的“文明守望者”更高的收入和待遇?

越是稀缺人才,越要真心稀罕,既要讲情怀、讲精神,也要讲待遇、讲实际,并且为青年人才创造舒心、顺心的发展环境。把理想之光和现实之叶结合起来,一定可以产生更多光合作用,让更多有志青年投奔敦煌、拔节成长、延绵接力。

【责任编辑:王钟的】

肖恩:用心听见寻光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16 16:50:08

听檀健次唱起《粉笔》,向老师们道声“辛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3:33:57

打腰鼓、做彩陶、编戏曲操……有请多才多艺的老师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2

当传统文化的月光照进校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5

祝勇:从故宫出发,探索中华文明源头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30

展现岭南风情 民族舞剧《醒·狮》佛山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8:58

马丽魏翔再度搭档,喜剧《哥,你好》中秋档上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12:39

第十届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