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启程,30年后我们在太空中有了“家”
又逢921!
30年前的今天
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代号为“921工程”
30载筚路蓝缕,问天求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停地刷新着奇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五载人飞船成功出征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人;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的第一步,自此,无垠太空中留下了中国足迹;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1年9月29日晚,随着震耳欲聋的火箭轰鸣声,天宫一号抵达太空,中国人在宇宙里有了第一个“家”;
图片来源:新华社(视频截图)
2013年6月20日,“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讲……”,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一起围观了这场新颖别致的科学课;
……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如今,神舟十四号“出差三人组”正在太空中进行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他们正在创造新的太空纪录。
30年前,只有梦想 30年后,已九征苍穹
时间回溯到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访美期间,曾在休斯敦附近参观了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
他在登上航天飞船模拟舱时曾说,希望能有一天登上我们国产的飞船舱!
那个时候,载人航天还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梦想。但自古以来,问鼎苍穹就是中国人的梦想。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陆续实现载人航天后,中国航天人奋起直追,向“飞天梦”发起挑战。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开局起步之际,便在“三步走”战略中明确提出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但在当时,国内外舆论质疑之声有之、诋毁之声有之、讥讽之声也有之。
时至今日,除美俄,还没有哪个国家独立建造出空间站,即便“一超独大”的美国也难以独力支撑空间站的运营。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想搞空间站?
中国就这样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太空之上这个由1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有一长串的参与国名单,其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却没有中国。
但对中国人来说,自古有“夸父追日”“万户飞天”“嫦娥奔月”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无不让人对地球之外的世界心驰神往;近代则有美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先例,泱泱华夏如何就自甘落后?
现实倒逼中国坚定走上独立发展之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1999年,中国从第一艘太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并成功运行1个小时;
2003年,当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无垠太空中,对着镜头,一边举着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一边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说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问好,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
这一声从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传来的中国声音瞬间响彻海内外。中国成为了第三个独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如今,中国航天员已经九次远征苍穹,叩响浩瀚宇宙的大门。问天追梦不再是历史长河中屈原的呐喊,已经实实在在地走入老百姓心中。
载人航天30年,更多人爱上航天
“宇宙中哪些地方最有可能发出外星人信号?”
“最美的星云长什么样?”
“我们为什么要上火星?”
9月19日,2022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科学向未来”——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举行。5位科学大咖面向青少年讲述我国“探日”“探火”等关键航天工程的前沿突破。
喜欢航天不再是大人的专利,很多年少有为的孩子化身“航天达人”。
之前火爆全网的“火箭男孩”,实现“追星”梦,在活动中,他与自己的偶像——钱学森先生“云端相见”。
图片来源:钱江日报
四岁时,他在父亲的陪伴下现场观看火箭发射,从此成为航天迷,小小年纪便立志“自己造一枚火箭”。
平时,“火箭男孩”常化身“小老师”,线上给网友讲航天课,不少网友称他是“为中国航天事业而生的小天才”。
300多万观众在线上同步聆听五位“天”字号科学家分享我国航天重大工程和天文观测两大领域的前沿进展,进一步了解了那些无垠苍穹中的中国奇迹。
孩子们都对哪些航天问题感兴趣?
⬇️一起来看!
“宇宙黑洞和‘甜甜圈’一模一样?”
今年5月,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与全球多地同时发布了首张银心黑洞的照片。这个距离地球更近的超大质量黑洞,与三年前人类发现的首个黑洞——M87中央黑洞,拍出的照片都是“甜甜圈”的样子。
这个“甜甜圈”吸引了“火箭男孩”的注意。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解密了原因,“观测黑洞需要依赖它周围的发光气体和尘埃,而这些气体和尘埃会被黑洞自身强大的引力所弯曲,就会呈现出一个明亮的环状结构。”
他向青少年介绍道,“基于这两张照片,科学家可以进一步研究两个黑洞的异同之处,帮助我们揭开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
“中国科学家能训练AI指挥上百颗卫星?”
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及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分享了正在推进的大型国际合作“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以及“全变源追踪猎人星座”(CATCH)计划。
他说,基于腾讯游戏AI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科学家和腾讯工程师正在训练AI智能学习观测天文现象,未来它将辅助我们管理上百个天文卫星所组成的‘卫星星座’,以捕捉更多天文现象。”
“太阳也需要照CT?我们为什么要观测太阳?”
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赵坚说,“羲和号”的使命是用她独具的慧眼为太阳做“CT”,她是我们为太阳量身定制的专属“摄影师”。
赵坚介绍说,太阳会影响地球大气和宇宙空间气候,过去人们只能在地球上探测太阳hα谱线,容易受大气干扰。“羲和号”首次实现了在太空给太阳做“CT扫描”,这些探测成果在对地观测、空间科学探测等新一代航天任务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场科学小会上的碰撞,让人们看到了科学向未来的期望。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航天?
别小看一次相遇,一次聆听,它都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未来,这将成为他们人生方向的指路标。
从宏大叙事的航天,到每个孩子们心中的热爱,这中间的转化,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和参与。做好面向大众的连接器,这既是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的优势,也是他们的责任所在。
在历届科学小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首席科学家潘永信、“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清华生科院院长王宏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等25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科普学者,为青少年解读宇宙探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的奥秘,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引导青少年以科学探索为新时尚。
四年来,
近4000万青少年通过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
线上线下参会与科学家“面对面”,
并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两次相遇,三代科学家✦
潘建伟院士,是国际知名的量子物理学家,打造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他对物理的喜爱源于高二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创始人严济慈回母校东阳中学办讲座,期间与潘建伟等学生代表进行交流。严老鼓励他要到科学殿堂来学习,最终潘建伟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走上了科研道路。
将近12年后,潘建伟也像严老一样回到母校,讲量子科普。高中生陆朝阳当时就在台下专心聆听。
几年后,他成为了潘建伟院士的学生,现在是国内量子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被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誉为“量子鬼才”,去年他来到了科学小会,给孩子们做分享。
两次相遇,三代科学家,潘建伟和陆朝阳的人生轨迹在无形中发生了改变。
杨利伟曾说过,“从敦煌壁画的飞天到明朝万户的壮举,一代代中国人都期望能到天上看看。幸运的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由神话变为了现实。”
除署名外其他图片均来自“科学向未来”活动主办方
编辑:温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