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提前踩点 联合踏勘 野外实习“行走的课堂”,我们这样设计!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2022年09月19日

为提高专业教育质量

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学生认识国情、研究环境、

理解自然、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上海师大环地学院教师

提前踩点 联合踏勘

设计拓展野外专业实习线路


用脚步拓展科研宽度



暑假期间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上海及周边地区野外专业实习联合踏勘,为学院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三个一级学科、五个本科专业、六个学术型硕士专业和二个专业型硕士专业,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确定专业实习地点和实习线路。在高峻院长带领下,教学副院长陈浮、专业负责人柳云龙、曹月娥、宋佳秀,以及多位专业教师共同参与,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行程1800余千米,足迹遍及上海各区以及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等地,勘察64个野外专业实习资源点,拍摄环境和资料照片700余张,深入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地理、环境各个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开展专业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

专业教师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信息整理及分析,对场地及周边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评估,选定了学生实习点位,并初步制定了地表水和土壤的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案。对于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思想,促进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条自北向南贯穿上海西部的最早古海岸线,被称为 “冈身”,地跨嘉定、青浦、松江、闵行、金山五个区。金山区至今留存着上海最早的海岸线遗址-古冈身遗址,是上海地区仅存的6400年前古海岸遗址。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均位于上海古海岸线“冈身”地带。古遗迹考察对认识上海、理解上海、研究上海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教师实地考察了金山和嘉定仅存的“冈身”遗址,与当地百姓了解冈身遗址的现状,并拍摄了多张珍贵照片,为学生了解上海的地质地貌提供了详实的文字和实物资料。 另外,老师们还参观了古海岸线“冈身”沿线上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展示馆,为学生们了解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上海西沙国家湿地公园,贯穿崇明岛东西两端。崇明岛12种地质遗迹,包括古老的沙堤、海塘、避潮墩、潮沟、波痕、陡坎等,不但见证上海的海陆变迁,也代表典型的淤泥质的潮滩地貌景观,为自然保护地环境解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开展地质、地貌和水文专业实习的理想场所。

专业教师实地考察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和西沙国家湿地公园三个崇明岛主要自然资源保护区,记录了保护区内的鸟类、植物和海岸带生物资源,并对长江入海口潮沟、波痕、陡坎等典型地质和地貌实习点进行了定位和观测。


地处松江区境内的松泖九峰地跨佘山、天马、小昆山三个镇境,包括东佘山、西佘山、辰山、天马山和小昆山等大小山峰12座,绵延长约13公里,山地总面积4.01平方公里,使一马平川的上海平原呈现出灵秀多姿的山林景观。专业教师走访了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植物标本库,了解植物标本资源以及标本制作和保存方法。攀爬了佘山、天马和小昆山,记录典型的山体地貌和植被类型,并规划学生考察路线,为开展植物、土壤、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实习提供了详实的现场资料。



“行走的课堂”


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承担着上海市区约60%生活垃圾的卸运处置和渗沥液处理任务,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型废弃物处置基地。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和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为实现上海生活垃圾“零填埋”提供了设施保障。现代化的工程体现了我国自主创新及节能环保的理念,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环境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专业教师实地考察了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深入了解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流程以及生活污水的无臭化处理工艺。同时,还实地参观了盛家湾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掌握了绿色生态的农村水污染治理技术,为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行业认知提供鲜活案例。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中国首家以展示城市规划和建设成就为主题的专题性场馆,被喻为上海的“城市之窗”。新开放的展馆设“序厅、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四个主题展厅,全面解读上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谋划建设更富魅力和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更具活力和更加繁荣的创新之城、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

博物馆和展览馆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的重要场所,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培养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专业教师实地参观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了解了新时代推进上海城市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基本思路,进一步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为后续开展专业实习挖掘了丰富的馆藏资源。


本次野外实习联合踏勘是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建院以来首次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开展的大规模实习线路考察,是加强实习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对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深入理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进而激发青年学子投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

据悉,该踏勘成果将形成地质、地貌、气象、水文与水环境、土壤地理与土壤环境、植物地理、遥感、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等8大实习模块,已与10家单位初步达成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合作意向,未来将服务于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五个本科专业的地质实习、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人文地理综合实习、环境综合实习等专业实践的开展,服务于学科教学论(地理)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建设,为环地学院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高质量专业实践资源。

【责任编辑:曹竞】

听檀健次唱起《粉笔》,向老师们道声“辛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3:33:57

打腰鼓、做彩陶、编戏曲操……有请多才多艺的老师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2

当传统文化的月光照进校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5

祝勇:从故宫出发,探索中华文明源头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30

展现岭南风情 民族舞剧《醒·狮》佛山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8:58

马丽魏翔再度搭档,喜剧《哥,你好》中秋档上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12:39

第十届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19

葡萄酒+文化+旅游,“酿造”宁夏紫色梦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13: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