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大我”的能量流转

来源:吉林大学2022年09月16日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曾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回顾吉林大学70余年的建校强校之路,老一辈学术大家一路向北,扎根东北,为今天的吉林大学奠基下学术之根,蕴蓄出学脉之源,也以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构筑了吉大精神的内核。一批批院士、资深教授为党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吉大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开拓创新,桃李天涯。中青年教师在治校先贤、学术大师的带领下,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

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策划、采访了部分教师代表,用各自的视角讲述了三代人的点点滴滴、学脉传承,让我们从中领略大师们的学识、风骨、志趣和风采,更加感受他们心怀祖国、报效人民,潜心钻研、执着事业的吉大精神!

“黄大年楼”位于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北部,是一座浅黄色的三层建筑。当年我国杰出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第一个博士生,如今已是教授的马国庆和他的学生团队驻扎于此。


马国庆教授团队培养方式


进入多参量位场探测技术研究室,跳入眼帘的便是墙壁上错落有致的“巡天·探地·潜海”6个大字,将人们的视角引入地球物理学辽阔而高深领域。转向左手边,蓝底白字的“培养方式”:问题意识、求真精神、宽进严出、思政引领,4行16字,清晰亮眼。这是马国庆凝练出的一套治学之策,它衍生于恩师黄大年那句最朴素不过的期许——培养有出息的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黄大年生前最看重教师身份。他的一身本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师者品性经由“大弟子”马国庆承袭,更在后辈身上蓬勃流转……


延续:“吝啬与慷慨”


不同于公开照片上从容爽朗、笑意融融的黄大年,马国庆见过老师更多媒体视野外的状态。“有意气风发,也有疲惫困顿;有舒朗惬意,却更急切紧迫。”“他恨不得我们国家的地球探测研发水平瞬间就能赶超发达国家。”这是马国庆最深刻的感触,“他是一个非常急迫的人。”

“我们要加班论证,尽快给出答案。”“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第9项“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论证会结束。深夜,飞机刚刚落地长春龙嘉国际机场,马国庆就接到了老师的“召回”电话。那晚,地质宫507的灯火,又是彻夜不灭。

“我们还差得远,国家急需,我们就要做,拼尽全力做。”马国庆第一次体会到黄老师的这种急迫,他后来愈发领悟到老师心底的“大我”:“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家国赤诚。把时间掰成碎片来用,舍不得占用白天的时间,黄大年成了总是夜航的‘空中飞人’。”

夜航中,也并不是纯粹的休眠时间,“创意碎片”常常伴随黄大年的旅途结束而沉淀。讨论过的想法,闪现的灵感,被搁置的疑难点……一下飞机就急着联系学生探讨。即使深夜,马国庆的手机也从不静音,就怕老师联络不上着急,“黄老师白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只有夜里才能分出时间安静思考。”


黄大年的科研资料本


在马国庆的眼里,黄老师对时间极其吝啬,个人享受从不在意识里。常把自己身上压榨出的时间,却在一转身,便慷慨地倾注在了学生身上。

“黄老师为什么总要熬夜?”马国庆自顾自地问,又笃定地答,“他是在教我们啊!”“学生的论文,黄老师都要逐字逐句地批注,一遍一遍地修改,面对面指出错误,再讲清科学原理……总是一不小心就磨到了深夜”。地质宫的第一缕晨曦,总会照亮黄大年倾心“慢”教的画面。

这种“吝啬”与慷慨已经不自觉地在马国庆身上延续。出差总是夜航,即便预定前一晚的火车路上也从不闲着。

“写一半也行,下飞机给你反馈。”马国庆的博士生“大弟子”孟庆发的论文初稿还没收尾,就传给了他。在孟庆发的感知里,“马老师身上总有黄大年‘师爷’的影子,他的时间大多留给科研、学生,自己的时间几乎没有。”

“一会儿我直接回学校说。”孟庆发的问题刚刚微信传出,就收到秒回。原本并不急切的询问,老师却相当重视,孟庆发内心震动了,“但凡我们有问题,他一定有时间。”课题遇到瓶颈,常常隔夜就会有进展,“睡前复盘,思考遗留问题。”马国庆的硕士生牛润馨又从他身上学到了一点,要在夹缝里找时间。

实习基地的午夜时分,马国庆面对幽幽发着光的显示屏修改报告;午餐时间研读的Nature最新论文,通常会出现在第二天组会讨论中……他对学科发展、育己育人都有一种急迫感,“吝啬”与慷慨汇集一身,却格外和谐动人,一如他的恩师黄大年。

没有刻意地教授,一切都在无声的行止感染之中延续。孟庆发跟随马国庆硕博学习6年,从一个曾经热衷刷手机、看视频的“佛系”学生,变得积极进取,甚至博士生期间除去疫情只在家呆了6天,他在2022年的夏天,准时毕业,继续跟随马国庆博士后深造。


接力:“战略式放养”


被称为“造梦空间”的“茶思屋”,清新的茶香、浓郁的咖啡香和思想的自由香,弥漫交织,风味独特。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作为教师,黄大年的“传道授业解惑”独具魅力。

地质宫507即便是隆冬,窗户也要留条缝,黄大年说,“思考需要氧气!”思想要有开放、自由、不拘束的学术讨论氛围,才能茁壮。“思想、思维要开放,但学习、行动要静收。”黄大年的“战略式放养”的放与收被马国庆刻入记忆。

“磁法勘探究竟能不能探测地下500公里的物体?”黄老师饶有趣味地发问。马国庆记忆里的“茶思屋”,是放养思想的起点。“肯定不能,地下500公里温度太高磁性已经消失了”“有特殊情况,大陆俯冲能保持低温,就会有磁性”……一番你来我往,有讨论、有争吵,大家尽情论辩着,思想不再拘泥。

“我也不知道,显不显磁性,需要你们论证,希望哪一天你们告诉我答案。”10年了,黄老师的话犹言在耳。直到近期,马国庆惊奇地发现,Nature仍在探讨这个问题,依然尚无定论,仍需探索。

思想解放、思考开放都需要时间逐步养成,但是,迟迟未出成果的马国庆总是惴惴不安。

“保持自己独立的学习节奏。”黄大年端着茶杯,佯作不经意间走过实验室,胸有成竹地劝慰。这是他“战略式放养”的“收”,学习时间、科研行动要保持独立收敛的研究状态。马国庆慢慢领悟了其中的精髓。

经过一年的思想放养,终于让马国庆迎来了爆发,博士生第二年,连发5篇论文;第三年连发4篇,毕业时,各项奖学金尽收囊中。科研硕果累累,思想一生受益,他打心底敬佩恩师。

“马老师每天来得很早,第一件事就是去实验室‘溜达’,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是否处在独立学习与研究状态。”孟庆发成功捕捉到了马国庆的“战略性小动作”,每天会更早地来到实验室。

如今每周例行的思想碰撞“大组会”更是马国庆与恩师黄大年一脉相承。“组内各细分领域汇报新进度、新发现、新疑问,争论较量中,方向不同但角度新奇的方法,有时会解决棘手的问题。”“跳出眼前局限,关注国家需求,放眼全局,再深耕自身会更有巧思。”孟庆发享受这种思想交锋,“有种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巧妙。”

事实上,思想的放养中,藏着黄大年作为战略科学家的眼界格局与“大我”之心,“放眼于宽,聚焦于窄。关注国家紧迫需求,锚定自身研究方向。”

学科前沿的大讲座、正反两方的论辩会、多个领域的交流会、分享研究进度的大组会……宽广的平台、大量的机遇、浓厚的氛围,马国庆团队的学生思想愈发活跃恣意,开拓视野,敢想敢做;发现问题、聚焦前沿、提出创新点……


承袭:“求真与求实”


2016年初春,马国庆扛着测量仪器,身姿矫健地在白雪渐融的山坡上为学生“开路”,不时回头传授经验,白山的野外教学实践开始了。他随手捡块石头,就能解锁一个岩石故事。“马老师基本功扎实,还总要实地勘察。”孟庆发感慨着。

如今,地探人的一项新型基本功是“写代码”。开发探测软件常要跟数据打交道,错一位数,运行都会有漏洞。黄大年习惯把程序代码打印出来,“不论对错,都是依据。”

长长的针式电脑联单打印纸,密密麻麻的深灰色代码旁边是黄大年的手写批注,纸张泛黄,笔迹褪色,叠起来厚厚一沓,马国庆保存了很久,黄老师伏案批注的画面历历在目。

这个系列的代码有什么特点?怎么运行效果更优?是否有调整提升的空间?这一连串的提问,指引着马国庆“求真求实”未曾停歇。这是一门极其严谨的“艺术”,稍有错漏,逻辑都无法闭环。



黄大年打印的重力异常与地形对应解释图


“事儿要说圆,逻辑得闭环。”马国庆记得,黄老师最爱画逻辑圈图,指导论文、科研规划时,总是一边说一边写。地质宫507小白板上的思维导图、投影仪打出来的彩色数据图表,都在他的记忆里鲜活着。

“从问题出发,论证一圈能回来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圆。而一个‘完美的圆’,它的内核更是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一份科研项目规划,推倒重来是常事,改动不下20遍也是常态。”马国庆在恩师黄大年指导下的磨砺中蜕变,现在,他的学生也正接受着同款滋养。

论文打磨上,除了一遍遍地修改,马国庆还设计了“师门传阅,同辈互评”环节。能不能看懂?够不够通俗?事儿讲圆了吗?只有“小白”理解了,才算过关。

“没有依据,不能乱说!”起初,牛润馨科研汇报遭到马国庆的拷问时,总是手足无措。如今,已是马国庆博士生一年级的她愈发游刃有余。她更明白了,是马国庆的“标准线”——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什么假设、运用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论,逻辑要严!一直推着她求真求实不断向前。

“深度钻探地下2公里以上,每深入1米,造价高达10万元。”国家对深地资源、矿产的重大需求,对探测目标的精度要求,鞭策着马国庆及其团队不断向纵深探索。

而孟庆发主攻的方向“非网格结构分辨率”是其中一个小分支。“探测物体大小不一致,非结构网格会比结构网格效果更好吗?”马国庆总是发现新问题,“求真求实,永远没有尽头……”


续写:“小我”至“大我”


“马老师做科研规划,保持与国家重大需求一致;遇到不擅长的就自我‘充电’,研究前沿理论。”孟庆发心中越来越感受到“大我”的能量,“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进取心不灭,奋斗才有劲头。”也成为了他的信条。

正如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所言:“我会谨记马老师的教诲,勇于到科研攻关的前沿,接受磨练、增长才干,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尽一份力。”

事实上,完成一颗“大我”之心的续写,并不能一蹴而就。“小我”至“大我”需要经历漫长的培育、滋养才能长成。

“地球物理竟然能这样学?”2008年,一堂前沿的航空重磁学讲座,黄大年为初读硕士的马国庆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智能化的地球物理学,讲座后他请求黄大年说:“我想出去看看。”一如多年前,地球物理学家滕吉文院士为黄大年打开了眼界,开启了漂洋过海的孜孜求学。

不同的是,这次,马国庆不必远渡重洋求学了。黄大年坚定地告诉他:“你再等等我,我肯定要回国的。”那时,马国庆不懂,怎么会有人甘愿放弃名望、地位和优渥生活,仅为了推动祖国科技的发展?

2010年,马国庆懂了。他如愿成为了黄大年的第一名博士生。“回来是必然,不是毅然”“高端科技人才,能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国,更能发挥价值”“得失名头都不重要,做事才要紧”……黄老师从不说“大我”,却处处彰显着“大我”。

相处7年,黄大年时刻为国家考量的紧迫感、倾尽全力为国家育人的初心,无一不滋养着马国庆,也让他心中的“大我”悄然长成,更浸润了他的行为。

2018年5月,国家科研攻关正面临重要节点,马国庆提前结束了学校“培英工程计划”在悉尼大学的访学,回国投身项目攻关;期间,面对其他单位抛来的橄榄枝,他毫不犹豫选择回归母校。

“地学建设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奋斗,育人更要拼尽全力。”黄老师的话他一刻也不曾忘记,他不遗余力地为地学留人,更为国育才。

珠峰最新身高谁知道?珠峰峰顶的重力加速度是多少?测量用的什么重力仪?……2020年年末,一堂本科生的重磁学专业课上,马国庆带来了地学最前沿的资讯,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兴趣骤然增长。



马国庆教授(中)与他的弟子孟庆发(左)和牛润馨(右)

“新颖不枯燥、幽默又风趣、通俗且易懂”这是孟庆发、牛润馨最初选择报考马国庆研究生时的重要理由之一。也是马国庆为地学“留人”花费的小心思,把培养学生对地学的兴趣作为目标之一。

考核研究生时,马国庆延续了恩师的方式,“只问初心,不问成绩”——成绩达标即可,对地学有热爱、有家国志向更为重要。“他们每个人将来都可能成为杰出的地球物理学家。”马国庆像恩师黄大年一样,珍视每一个想要投身地学的孩子。

对于马国庆而言,他把育人路上的“思政引领”看作是一场“小我”至“大我”的思想洗礼。

“爸妈辛苦攒的学费、一遍遍给老师打过的电话、捧着获奖证书进门时笑脸……”马国庆一一列举的时候,常常会刺痛曾一度消极待学的孟庆发;渐渐的,组内互相讲题、分享经验,他感受到了帮助别人进步的真切快乐;后来,师弟师妹越来越多,“大师兄”的角色不自觉推着他必须作出表率,不论是思想觉悟还是专业能力。

慢慢的,孟庆发心里装得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他把自己的小课题放在大项目里看,把自己的前途融进地学发展的广阔天地里。现在,一颗“大我”之心正在孟庆发的身体里澎湃着,他说:“想以青年学者的视角,尝试以新兴技术,推动国家地球探测领域未来的发展!”

 “祖国哪个方向需要我们,我们就在那个地方扎进去,攻克它!” 马国庆从未忘记恩师黄大年对他说过的话。如今,孟庆发更时刻记着导师马国庆对他说的“做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是很有价值、很幸福的事情。”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教师的最高境界莫过用生命唤醒生命。已故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用生命唤醒的“大我”能量正在师承中蜿蜒流转……

一如他的弟子马国庆和孟庆发师徒之间的默契:“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曹竞】

听檀健次唱起《粉笔》,向老师们道声“辛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3:33:57

打腰鼓、做彩陶、编戏曲操……有请多才多艺的老师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2

当传统文化的月光照进校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5

祝勇:从故宫出发,探索中华文明源头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30

展现岭南风情 民族舞剧《醒·狮》佛山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8:58

马丽魏翔再度搭档,喜剧《哥,你好》中秋档上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12:39

第十届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19

葡萄酒+文化+旅游,“酿造”宁夏紫色梦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13: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