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点赞!他们是年度优秀教师!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2022年09月15日

在矿大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亦师亦友

他们传道授业解惑

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

为学校事业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

让我们对矿大全体教师说声“辛苦啦!”



为激励全校教师自觉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今年5月,学校组织开展了中国矿业大学2022年度优秀教师(Ⅰ类)的评选工作,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授予荣誉称号。


在二级单位推报和学校推荐、相关牵头单位组织初评、校教师工作指导委员会复评的基础上,经学校研究,决定授予姚强岭、仲晓星、罗萍嘉、郭广礼、王大刚5名教师“中国矿业大学2021-2022年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

 矿业学院 姚强岭


教授、博士生导师,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青年)入选者,江苏省”333人才“第二层次及“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矿业、石油与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今年,已经是姚强岭来到矿大的第二十年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如今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始终驻守在心爱的矿大,坚守在采矿一线做科研,三尺讲台立德树人。

多年来,姚强岭主要从事矿山岩体力学、煤炭绿色开采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在他看来,做科研、教学生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劲儿,令人赞叹的新业绩、赢得学生信赖的好口碑都是扑下身子干出来的、开足马力拼出来的,为此他付出了许多艰辛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研发了国内首台便携式-风动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及小孔径煤岩体力学参数原位测试成套装备,开发了煤岩体围岩结构面智能识别与分类系统;揭示了矿井水-煤岩体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采动水资源”概念及其开发利用技术思路;构建并成功应用了“煤矿长壁采煤主动式超前支护理论与关键技术”,形成了以锚杆(索)主动支护完全代替单体/液压支架被动支护的超前支护新模式。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神东、陕北、宁东等中西部矿区的上百对矿井。

提及未来,姚强岭表示,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在理论上有高度,在技术上有创新,同时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为国家和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安全工程学院 仲晓星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青年)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人才”第三层次、徐州市十大青年科技奖……诸多荣誉加身的背后,是仲晓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躬耕不辍。

仲晓星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理论与技术方面科研与教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新疆重点研发任务专项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制订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1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9项,美国等国际发明专利6项。在担任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期间,他积极推动学院有组织的科研工作,2021年学院新增纵向科研项目31项、连续三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增科研合作基地3个、中国职业安全健康专业委员会1个,科研到账经费位列全校第一。

磨砥刻厉求学问,深稽博考终无悔。回顾这些年的成长经历,仲晓星颇有感触,他说,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自己曾受惠于恩师王德明教授,理应秉承并传承其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建筑与设计学院 罗萍嘉


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建筑师学会委员、劳动教育学会理事……20多年来,罗萍嘉一直奋斗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修复与转型的科研战线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市重点工程及企事业委托项目多项,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出版/参编专著4部、译著2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获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三等奖,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国内外学科竞赛奖。

在教学一线,罗萍嘉也一直为专业发展尽己所能,致力于打造优质基础课程,于三尺讲坛深耕教学,对学生的教导如同春风化雨,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学生心目中,她不仅是充满魅力的好教师,更是陪伴他们成长的好朋友。环境设计第二工作室学生陈昊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导师一直是罗萍嘉,在陈昊心里,罗老师更像一位温柔随和的学姐。她说,“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罗老师周末经常都会在工作室,陪我们改方案。”环境设计18-2班的曹政曾在罗萍嘉指导下做徐州市煤建三街的城市更新项目,提起那段时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罗老师会和项目组的老师和同学们并肩作战。”

用教学哺育创新,用创新启发价值,罗萍嘉把对事业的热爱融入一节节课堂、一个个项目、一场场学会。桃李芬芳,花开满园,她始终微笑着向前。


环境与测绘学院 郭广礼




198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地质系并留校工作至今,郭广礼已经在我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了38年。38年来,他始终爱国爱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始终刻苦钻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教授、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卓越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一个个不断更叠的身份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科研教学的最好见证,也是对他不知疲倦、不知懈怠的忙碌工作最真实的注脚。

郭广礼长期从事矿山开采沉陷及其控制、采空区场地稳定性与建设适宜性评价、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主编出版煤炭行业规划教材和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2部,主持建设的线上课程《矿山开采沉陷学》入选中国大学MOOC并对全国开放,主讲本科课程5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先后主持国家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重点项目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和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0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如今已近耳顺之年的郭广礼工作依然非常勤奋,截止目前,他共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51名、博士后4人、青年教师3人。尽管年近花甲,但他为科研、为教育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却未曾改变。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愿他在未来的科研教学路上继续奋蹄耕作,奉献不止。

机电工程学院 王大刚





2012年从中国矿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毕业,次年便进入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作。今年一月,他又获评教授职称,科研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工作十年间,王大刚凭借自身努力亦收获颇丰,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百佳本科教学教师、促进就业先进个人、科研育人先进个人、青年学术带头人……一项项荣誉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个努力工作的日日夜夜。

王大刚主要致力于摩擦学理论及应用、机械传动及制动、机械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应用、可靠性理论及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方向的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2018年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项目1项、校人才计划项目7项、企业委托项目10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Wear、Materials & Design、Tribology International、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机械工程学报和摩擦学学报等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余次,并多次受邀作大会报告;授权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件。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共4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作成果奖,指导江苏省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2篇。

在教学成果方面,王大刚主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荣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类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校级教学竞赛二等奖等奖励;指导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指导机械工程17-7班获2019-2020学年度江苏省省级先进班集体。

风劲帆满海天阔,同舟共济再出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王大刚表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书写矿大人报效国家的新华章。


 

他们

理想信念坚定

道德情操高尚

专业学识精湛

常怀仁爱之心

让我们为矿大老师们点赞!
































【责任编辑:曹竞】

听檀健次唱起《粉笔》,向老师们道声“辛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3:33:57

打腰鼓、做彩陶、编戏曲操……有请多才多艺的老师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2

当传统文化的月光照进校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5

祝勇:从故宫出发,探索中华文明源头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30

展现岭南风情 民族舞剧《醒·狮》佛山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8:58

马丽魏翔再度搭档,喜剧《哥,你好》中秋档上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12:39

第十届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19

葡萄酒+文化+旅游,“酿造”宁夏紫色梦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13: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