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祝贺!华中科技大学熊有伦院士获评2022年全国“最美教师”!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09月13日

9月9日晚

中央电视台播出

“闪亮的名字”

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2022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

获评“最美教师”

颁奖词

“你一次又一次

将创新的无人区

变成我们熟悉的天地

科研与教学相长

你同国家一起向未来”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右一),中宣部副部长孙业礼(左一)为获奖人颁奖


来听听

熊有伦院士的现场致辞——


《“新”火相传》

带领学生一起发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传授知识,把教书育人融入科学研究之中,是高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点。不发现知识,没有科技创新,传授知识就是无源之水。


所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知识,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是我们的职责。以科技创新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我的力量!


除了全国“最美教师”

在熊有伦院士的身上

还有着很多标签——

机器人是衡量现代科技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作为引领世界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我国想要成为机器人智造大国,离不开代代科研人才的创造奉献,熊有伦就是其中之一。56年来,他不离三尺讲台,更长期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机器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从0到1勇闯“无人区”——

比起奠基人,他更像是研究机器人的“机器人”


1966年,刚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的熊有伦,迈出了他科研生涯的第一步,从此就再也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


熊有伦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从零开始了机器人领域的探索。

熊有伦与科研团队交流


那时的他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和新概念:建立了精密测量的评定判别理论;换刀机械手实现了零的突破;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填补国内机器人研发空白;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的设计实现了我国汽车发动机类零件制造技术质的飞跃。


对于这些成就,熊有伦却鲜少提及,从成为一名教师开始,他跟自己的学生讨论得最多的就是科研,他的生活除了吃饭、上课、就是科研。

熊有伦与青年教师交流科研项目


熊有伦的爱好不多,基本上就是听听古典音乐——贝多芬的交响曲,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他,也是听着这些音乐继续着自己的科研工作。


极简生活到繁杂科研——

没有这独一份的淡泊宁静,哪来学术上的博大精深


熊有伦一直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学者,他的物质需求极低,衣着简单朴素,面容和蔼可亲,“两点一线”的科研生活是他的常态。


熊有伦对科研创新与教书育人有着最单纯的热爱,一个课题就是他的一切,一组数据可以耗尽他无数个日日夜夜,一个科学问题就能打破他难得的宁静。他的学生陶波说,有次看到熊老师正在洗衣服,竟然用手蘸着水就开始推演公式。

熊有伦为毕业生书写毕业赠言


如今的熊有伦,年过八旬仍笔耕不辍。他历经3年敲出72.9万字的著作《机器人学:建模、控制与视觉》,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一等奖,被誉为“当前机器人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之作”;他编写的《机器人操作》,更是被各大高校作为基础教材沿用至今。熊有伦的著作无不高度关注前沿技术理论,在自我更迭中保持学术活力。


科研与教学相长——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熊有伦五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他最擅长将前沿科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科研与教学相长。

熊有伦为学生讲授《机器人学》


对于学生的教育,他一直有自己的坚持,一方面是要有创造精神、开拓精神,要走在科学前沿;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相对枯燥的课程,熊有伦往往能凭借强大的科研基础和深厚的数学功底,用简洁明了的话语表达复杂逻辑和深刻含义,深入剖析间,意犹未尽时,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


据熊有伦的学生回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课程考核标准就创国内先河:不完全看考试成绩,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查阅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在考核时侧重看学生是否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熊有伦还捐资设立了熊有伦智湖奖励基金,以此鼓励和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好、立志投身机器人前沿领域研究的优秀学生和青年学者。

熊有伦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句话是熊有伦在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时经常提及的。他在精密测量领域成就很高,但却希望自己的学生从事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不断产生创新性成果。在五十六载的科教生涯中,熊有伦培养的学生中,15人入选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四代制造人将“国之大者”代代相传,为大国重器奋勇争先,为中华崛起砥砺前行。

以熊有伦院士为代表

在华中科技大学

有着这样一批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

一流师者楷模

在第3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华中大一批教职工获得表彰


一起看名单——


表彰名单


全国“最美教师”、2022年“荆楚好老师”特别奖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熊有伦


全国道德模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崔崑


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叔子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孝平


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熊有伦


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银水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苗世洪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孝平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丁烈云

管理学院 陈荣秋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德群带领的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


楚天园丁奖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张昆


华中科技大学“伯乐奖”

化学与化工学院 李涛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史铁林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刘文予

航空航天学院 李振环

基础医学院 胡清华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侯晓华


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

数学与统计学院 王湘君

物理学院 龚云贵

化学与化工学院 夏宝玉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剑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云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张蓉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张立麒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谭刚毅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柯昌剑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马洪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王燕舞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邹德清

经济学院 宋德勇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陈先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谭亚莉 

哲学学院 董尚文 

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太平

基础医学院 田波

公共卫生学院 郭欢

药学院 曾静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王静

生殖健康研究所 相文佩

保卫部(处) 马汉高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李剑如

研究生院 赵峰

房产管理处 汪新军

工程实践创新中心 李昕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王琳 胡波 金阳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董凌莉 高庆蕾


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曹颖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冯大奎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罗勇强

软件学院  卢力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万继光

人文学院  李雅娟

体育学院  胡月英

艺术学院  罗德瑞

国际教育学院  余铮

继续教育学院  朱代中

法医学系  黄垂秀

图书馆  王莉

出版社  张欣

附属中学  吴轶冰

附属幼儿园  陈幸

同济医学院附属中学  刘晶

同济医学院附属中学  张一凡

校医院  段葵

网络与计算中心  张洁卉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钱海涛

党委组织部  付冰冰   

党委宣传部  李萌

财务处  张志兵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骆毅

同济医学院华同总公司  陈忠华

医学保卫部(处)  姚珺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夏文芳  杨帆  王琳  贺晓琪  苏颖 王海均  张少哲 叶哲伟  洪梅  史河水  汪振星  金敏  胡德英  吴丽芬 阚雪锋  王征  亓来华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张勇  房明浩  陆翔  陈红  朱鹏 钟继新  王敏 汪明欢 郭竞敏 刘博  王雄 余艮珍 席新学

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龚玉枝  江冬莲  周伟


华中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

经济学院 钱雪松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陶波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张誉千

药学院 黄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新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侯慧杰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建国

社会学院 李娜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张敏明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张志伟

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金肆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梅恒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蔡新元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孙军强

附属中学(同济) 张彩虹


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剑峰

物理学院 肖奕

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廷柱

口腔医学院 陈莉莉

外国语学院 徐锦芬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唐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黄云辉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董念国

集成电路学院 缪向水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潘林强


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史玉升团队

基础医学院 史岸冰团队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史铁林团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冯丹团队

化学与化工学院 刘宏芳团队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刘德明团队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家宽团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金海团队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徐明厚团队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谢明星团队


一支粉笔

两袖微尘

三尺讲台

是您最美的舞台

@全体教师

祝您教师节日快乐!

【责任编辑:曹竞】

听檀健次唱起《粉笔》,向老师们道声“辛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3:33:57

打腰鼓、做彩陶、编戏曲操……有请多才多艺的老师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2

当传统文化的月光照进校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5

祝勇:从故宫出发,探索中华文明源头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30

展现岭南风情 民族舞剧《醒·狮》佛山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8:58

马丽魏翔再度搭档,喜剧《哥,你好》中秋档上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12:39

第十届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19

葡萄酒+文化+旅游,“酿造”宁夏紫色梦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13: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