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家人们,教师节快乐~

来源:厦门大学2022年09月13日

今天

是中秋节

也是教师节


在厦大

有许多温馨的“教师家庭”

现在,小夏带你走近他们

感受家风中的师风故事


是父子,也是师徒

有传承,也有创新

张业(左)、张志昊(右)


    “父亲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虽然我和我父亲的专业相差甚远,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相通的。”


    张志昊是厦大材料学院的一名教师,他的父亲张业是厦大医学院的退休教授。在从教的30多年间,张业出版与发表了许多教材和科研论文,获得多项省市教学、科研成果奖项,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在张志昊心目中,父亲是“一个低调、勤勉的教育工作者”,是他从小的榜样。


    家庭的熏陶对张志昊的职业影响很大。在成为了一名厦大教师后,张志昊经常向父亲请教教学方法。父亲在教学上善于创新,曾是厦大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授之一,直到现在,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仍为张志昊提供着持续有力的指导。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志昊也不断探索启发式的、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一个课程的内容要修订多次,尝试各种教学改革,“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教学没有效果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他购买了大量的教具,课堂也从教室搬到实验室甚至拓展到校外企业,让学生在无人机探索校园、模型制作和自主研究飞机部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张志昊还表示,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从事教师工作,“希望能够把这个责任传承下去。”


“很感恩有这样的合作伙伴

与我一起经营生活”

郭建鹏(左上)、杨凌燕(右上)与女儿们的合照


    即使到现在,杨凌燕和郭建鹏也依旧记得,十几年前,还是研究生的他们,一起坐在北京的一趟公交车上,在晃晃悠悠中畅想未来,热爱排球的两人忍不住想象起工作之余在厦门大学校门口的白城沙滩上一起打沙滩排球,“可以看大海,可以打沙滩排球,很美好。”那时的两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玩笑般的想象能在十几年后成真。


    如今的他们,分别成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和社会与人类学院的老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有一次,郭建鹏在课上发现,学生们对他要教授的内容“未讲先知”,原来学生们在课前就已经通过网络渠道学习完了课堂内容,这让他开始反思,在信息如此通达的今天,一位老师的价值何在,能为学生提供什么。为此,郭建鹏研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O-PIRTAS翻转课堂通用模式”,这也成为两人如今共同践行的教学理念。


      “爱自己,爱家人,爱国家,爱地球”是杨凌燕与郭建鹏的家训,他们的“亲子时光”丰富多彩:饭桌上的成语接龙,每周五的家庭电影夜,各种球类运动,跑步骑车,徒步越野,清理山林垃圾,商讨假期乡村支教方案,推广阅读……公益活动中印刻了他们的亲子回忆。今年7月,他们获评了2022年厦门市“最美家庭”。


     “工作与家庭相辅相成”,“感恩遇见,郭老师的支持和参与让我对一个美好家庭的许多幻想得以成真。”杨凌燕的语气中满溢着幸福。


和另一半一起探索

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

李非栗(左)、邹斯嘉(右)


    2021年,在结束国外多年的学习与工作后,李非栗和邹斯嘉选择一起加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在厦门这个海滨城市共同开启生活的新阶段。在厦大,他们有了新的身份——老师。


    “还带着自己是学生的感觉,反过来看学生们会感觉更为熟悉。”虽然已经从事海洋研究多年,但作为老师的他们,还是新手。如何安排好科研与教学、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为学生的研究指引方向……这些,是他们“新身份”下的“新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即便是在假期,夫妻二人也常常一起回到学校工作。


    闲暇之余,他们会找对方谈论各自的工作情况——这是多年来共同从事科研所形成的习惯。如今,他们讨论的话题,多了个“如何做一名老师”。邹斯嘉注重细节,指导学生较为细致;李非栗则比较注意把握方向,更倾向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索新东西。尽管观点不同,他们会在保持各自的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但当认为对方的工作出现问题时,“我们会坦诚地指出对方的问题。”


     “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在这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对李非栗和邹斯嘉这对厦大“新老师”“新夫妻”来说,这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在各自的轨迹中

用“踏实”传承家风

姚光华(左)与许书环(右)


    66岁的姚光华是厦大化学化工学院的退休教职工,加上他的父亲和女儿,姚家三代都是“厦大人”。


    姚光华的父亲姚文粦,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大学生,厦大毕业后于化学系任教师。至今,在姚光华心中,父亲都是很了不起的存在。由于父亲常年离家在外工作,姚光华对父亲的工作知之甚少。但当他来到厦大工作时,他从父亲的同事们口中得知,父亲是一个工作很踏实的人。


    1978年,姚光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供应室。认真踏实、态度积极的他,在工作的第二年,就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就连像鸡蛋、盐、火柴这些物资,都需要姚光华和同事骑着三轮车到市里跑腿申请和采购。但姚光华说:“现在讲来是很辛苦,但是当时觉得都是应该做的。”同父亲一样,姚光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干就是40年。退休前,姚光华被聘任成为了实验师。


    如今,姚光华的女儿许书环也回到了厦大做行政老师,她说,“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是我们家的家风”。从1955年到2022年,67年的时光见证三代厦大人的成长,而姚家人与厦大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


扶持、相守、传承……

在厦大

还有更多的教师家庭

他们坚守岗位、默默付出

书写着一个又一个

厦大故事

【责任编辑:曹竞】

听檀健次唱起《粉笔》,向老师们道声“辛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3:33:57

打腰鼓、做彩陶、编戏曲操……有请多才多艺的老师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2

当传统文化的月光照进校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5

祝勇:从故宫出发,探索中华文明源头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30

展现岭南风情 民族舞剧《醒·狮》佛山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8:58

马丽魏翔再度搭档,喜剧《哥,你好》中秋档上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12:39

第十届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19

葡萄酒+文化+旅游,“酿造”宁夏紫色梦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13: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