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受访青年这样看待20多岁的“黄金十年”:奋斗、成长、勇敢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9月10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军利 谭雅丽 实习生 范子菁



毕业一年多的邵涵彬选择用“增长”来形容自己当下的生活。今年3月,他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工作,每天单程1小时的通勤让他感到疲惫,但他也期待着从这座城市中汲取能量。

“不管是专业技能还是成熟度,我希望是一个连贯性增长,而不仅是单一技能的熟练”,他继续解释道,“理想的状态是将认为正确的事做得越来越好,而不是一样的日子重复千遍。”

已经工作6年的周沫能感受到“自己和刚进入职场时变化挺大的”,而日常中的很多小细节,仍在不断给她给养。“以前在工作中对同事的感受考虑不足,现在会更留意别人的情绪。”

最近在爱奇艺热播的影视剧《二十不惑2》中看到的一个桥段,让她感触很深。“主角梁爽很严厉地批评了一位在直播中上错优惠券链接、而让公司损失惨重的同事,还让他离开了自己所在的工作组。后来这位同事在为弥补过失而奔波时出了车祸,她虽然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纠结了很久还是去看望了他。”她把梁爽的一段话记在笔记里,“很多事情不能只用对错衡量,还要多一些维度,比如温度”。

20多岁的年轻人正处于身份角色快速转化的时期,做什么工作、何时开展一段恋爱、如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琐事,都需要他们独自思考,凭借现有经验做出决断。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联合爱奇艺面向青年发起观点征集,了解他们在工作、情感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和态度,共回收有效问卷2179份。结果显示,39.97%的受访者将成长作为形容自己的关键词,奋斗(38.83%)紧随其后,其次是青春(34.92%)、勇敢(33.32%),还有30.01%的受访者选择了“试错”,26.57%的受访者感到“迷茫”。

知名心理咨询师崔庆龙认为,这些词汇的相关性很高,它反映出这个年纪特有的热情和勇气,“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场赛跑,20多岁是一个人最有爆发力的时期”。



受访青年期待职场工作契合自身价值

即将面临毕业、就业的徐吉不得不面对就业选择的问题。“我读的公共关系专业,就业选择类型很多,可以去媒体公司,也可以考公务员。”他对今后工作的选择颇感迷茫,“这是两条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调查发现,在求职就业中有问题的受访者中,57.09%感到“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工作”、27.03%觉得“在工作中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崔庆龙认为,迷茫很多时候并不是对外在目标的迷茫,而是我们对自身辨识度的有限。“这就像一个人在充满大雾的海面上航行,我们行驶的时间越久,就越是能绘制出自己的人生地图。”在他看来,随着经验的积累,生活的迷雾会慢慢被拨开。

面对工作中的迷茫,受访者会选择尽早开始尝试,例如早点开始实习、实践(65.81%),尝试感兴趣的多个领域、为选择铺路(62.23%),多多学习积累、提升职场竞争力(59.61%),勇于对不满意的现状说不、开启新的尝试(43.44%)。

“现在很多公司的招聘有学历要求,有的还要求丰富的实习经验”。徐吉尝试转型去做校园记者,也开始为考研做计划。学校请一些知名的媒体从业者来做讲座,他都主动去请教经验。“我打算寒假的时候去给媒体投简历,实地体验一下究竟是不是我理想中的样子,让自己对未来要走的路更加明确。”

在学生时代,邵涵彬在同学中的实习经验并不算少,但工作后他发现,他对许多工作流程并不熟悉,“前期制作演示文稿、如何与合作方沟通、讨论会上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想法”都是摆在他眼前的现实关卡。第一次接到做演示文稿的任务时他十分苦恼。当晚,他反反复复翻看着十几个文件,慢慢找到了制作技巧。“第2天花了一天时间,才搞定了这项任务。”交了第一份差,轻松之余他又觉得不应止步于此。于是,他在视频网站上学习演示文稿的排版设计,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创造性,让每天都有点“新的东西”。

受访青年的态度让崔庆龙看到了年轻人的“生命张力”。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一个人的生命张力来源于由抱负感所产生的热情,以及由理想所引导的目标方向,由二者所组成的心理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提升,不断够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在这样一个连续过程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存在感和意义感。”崔庆龙说。

“2020年到2022年,研究生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感谢在这里遇到的所有人。”这是张妮娜近日的一条朋友圈,正式告别后,张妮娜跳槽到某互联网公司,开启了毕业后的第2份工作。张妮娜觉得,找到自己擅长的工作很重要。在面对以前不擅长的工作时,前辈给过她指导:“你是可以去学习,但是人没有必要在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上较劲术业有专攻,只有找到擅长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工作上需要达标,但“创造”这个词在邵涵彬看来更加重要。毕业前夕他就觉察到了这一点,他在朋友圈中提醒自己“你真的在变得优秀吗?还是只是变得越来越熟练?你变得更有创造力了吗?”崔庆龙观察发现,在一个领域走得比较远的人,他们所擅长的东西总是尽可能和自身的独特性相关联,“我们要最大化地避免做那些模仿的、机械的事情,避免那些和你自身禀赋完全无关的事情,避免那些不能激发自身表达欲望和创造热情的事情。”


“爱对方的同时也要学会爱自己”得到受访年轻人的认可

如果说爱情是一本习题集,28岁的刘小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解惑的。现在,刘小花正在努力解答“爱情”习题集中的一道难题——“奋不顾身地向爱人靠近”。去年腊月,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刘小花和“兵哥哥”郁达刚在家庭聚餐中第一次见面,“那天我害羞得不敢看他的脸,只是偷偷看了几眼,但我记得他的长相很端正。那天他穿着白底蓝色印花羽绒服,蓝色灯芯绒裤子,白色运动鞋”。不久后,他们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春节后,他俩开启了异地恋,但这并不影响爱情按部就班。他们在今年8月1日领证,并准备在11月1日举办婚礼。“这个日子对我俩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调查发现,爱对方的同时也要学会爱自己(71.42%),不过度依赖对方、保持独立人格(62.17%),尊重对方和自己的差异、多换位思考(53.03%),要甜言蜜语的同时、也要共同面对困难(30.74%),是受访年轻人最期待的感情。

刚刚走出分手阴霾的宋南回忆起上一段感情,内心五味杂陈。刚开始的两三个月还处于热恋期,他与对象相处的十分愉快。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慢慢消失,对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待感情变得越发随意。“就像一块捂不热的石头。”宋南觉得这样的情感并不健康。

崔庆龙曾经提出爱情的二阶段论,第一个阶段是靠荷尔蒙就能“搞定”的浪漫期,它对任何人都没有挑战。褪去了理想化的滤镜,想要把关系延续到第二个阶段,就需要在去尊重、关注、共情、理解、分担等,只有两个人都不觉得亏损,都觉得获益,这段关系才能健康地维持下去。

遇到情感中的困惑或问题,年轻人原则的最多的处理方式,是主动沟通(79.57%),积极学习、主动寻找课程攻略等(53.75%),求助他人(52.37%),也有人想采取拖延战术(12.33%),或不知道如何处理(13.62%)。

异地是刘小华和郁达刚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刘小华开始积极寻找解决方法——8月开始,她每天晚上都会上线上课程,整理好笔记后才能睡觉——她准备重新找一份工作,追随郁达刚到他所在的城市。虽然在工作、生活上都要重新开始,但在刘小花看来,这不是她对感情做出的牺牲,“这是为了在一起共同的努力,他在努力给我一个家,只是他的情况特殊,那就让我来靠近他”。


“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值得去做有价值的事”

“丰富”是邵涵彬形容自己的另一个关键词。花上一整天看电影是他的常态。一些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老电影,他饶有兴致。最近,不需要做太多思考的休闲活动也成了他业余时间的选择。

调查显示,年轻人最期待的生活体验是努力工作,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59.89%);发展爱好,拓展自己的生活乐趣(51.86%);广泛社交,结交更多好友(46.44%)。崔庆龙认为,这是非常务实和健康的需求,世界上最体面的事情,莫过于享受自己所创造的有品质的生活。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帮其他人定义好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那种千篇一律的范本远不足以覆盖每一个人。

兴趣和放松如何平衡是邵涵彬反复纠结的事。爱好是要付出时间、精力和心血。而下班回家后,他只想做些轻松的事,就算是到了周末,他也很难像学生时代一样精力充沛。不安于现状的他,下定决心要让生活更加丰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不断地刺痛自己”。在周末,他开始关掉手机、专心看电影,研究影片的艺术价值,或者带上相机,出门记录城市中的独特瞬间,尽管不能每次都能拍到满意的照片,但这件事本身让他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对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胡子涛而言,最近的一个困扰来自专业与理想的错位。初入大学时,出于就业考量,他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填入了三分之一的语言专业。但在前两年的大学生活中,他逐渐发觉自己并不适合。“机械地记单词对我而言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总是得来回背诵。”

一次机缘巧合下,他去听了一位当代作家的选修课。在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写诗。当别的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他却很轻松地将自己的想法倾泻在纸面上,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抒发情感的快乐。

自此,他决定走上研究文学的道路,并在学校的古典学研究中心实习。“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支撑,我无法胜任文学的研究工作,所以我已经在着手准备跨考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他的书架上,比较文学的相关书籍已经占据了大半的空间。

“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值得去做有价值的事”,邵涵彬的经验是要不断克服惰性,“尝试每天阅读半个小时书,去聆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对生活保持敏感。去拓展人生的广度、去认识更大的世界。”

【责任编辑:曹竞】

听檀健次唱起《粉笔》,向老师们道声“辛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3:33:57

打腰鼓、做彩陶、编戏曲操……有请多才多艺的老师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2

当传统文化的月光照进校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5

祝勇:从故宫出发,探索中华文明源头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30

展现岭南风情 民族舞剧《醒·狮》佛山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8:58

马丽魏翔再度搭档,喜剧《哥,你好》中秋档上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12:39

第十届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22:49:19

葡萄酒+文化+旅游,“酿造”宁夏紫色梦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8 13:44:01

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7 22: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