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前 一场瘟疫所引发的……
元好问
白朴
蒙古灭金
1232年,汴京城发生了一场瘟疫,史料记载中并不多见,甚至到现在都还搞不清当时究竟是哪一种瘟疫,却造成了死亡人数百万以上,最终导致汴京城破。学界认为正是由于金国朝廷的不作为,汴京城逐渐被瘟疫推向覆灭边缘。回看这段历史,或许可以总结出一条并不新鲜的结论:面对大灾大疫,一个负责靠谱、拥有强大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的政权,是有多么重要。
元好问将白朴抱在怀里六天六夜,终于救回他性命
800年前,汴京城有一场瘟疫。知道这场瘟疫,是因为元好问和白朴。白朴的《天籁集》前序里说,白朴小时候,曾跟着元好问逃难,后来染上瘟疫,元好问将他抱在怀里六天六夜,终于救回他性命。看到这一段,实在动容。
白朴染瘟疫不知是在哪一年,但白朴七岁的时候,也就是1232年,金史记载着汴京城的确发生过一场大瘟疫:瘟疫大概持续五六十日,首尾三个月,各城门运出去的死葬人数达九十余万(如果算上贫不能葬者,总数估计至少在百万以上)。
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
——《金史·哀宗纪》
及壬辰、癸巳岁,河南饥馑。大元兵围汴,加以大疫,汴城之民,死者百余万。
——《金史·后妃传》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
——金 元好问序李杲 《脾胃论》
金末,汴京大疫,诸门出柩九十余万,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其灾可谓至矣。
——明 于慎行 《谷山笔麈》
这场瘟疫,虽有记载,但知道的人并不多。史上的十大瘟疫里,还没有它的座儿,甚至到现在都搞不清它是哪一种瘟疫,可能是流行性肠胃病,可能是流行性感冒,可能是肺鼠疫,可能是伤寒……
金宣宗避战迁都汴京,人口暴涨
有些事情,看起来好像很远,但它却会一步一步,走到你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地方。
1214年,蒙古军挟着雷霆之势,连破金国九十郡,所过之地无不残灭。
1215年,蒙古退兵,吓坏了的金宣宗不敢继续留在中都,于是带着宗室、百官把都城迁到汴京。这是汴京城瘟疫遥远的开端。
1231年,蒙古再次剑指金国。
1232年,在金军输掉三峰山大战后,三月廿二(公历4月13日),蒙古第一先锋速不台直扑金国最后的都城汴京。
为了守住这最后的都城,金国不顾一切地打算拼命。金哀宗宣布全城戒严,并将城外的军民以及南渡的将士家属全部迁入汴京,同时命令附近城市的军民也携带粮食迁入城内,再加上因迁都南渡的移民和逃难而来的黄河以北各族民众,汴京城人口立时暴涨(据说可能在两百万至四五百万之间)。
人多,很多时候是好事。人多了可以保证守城的人手,也可以增加民夫运送武器粮食,能供给军队的物资也多。金哀宗估计就是这么想的。
但,人多,也容易失控。北宋时候的汴京城全盛时期大约十万户,约百万人上下,一百年后金国的汴京城地方没有大多少,人口却是其两倍到五倍,过度的密集会带来什么?
——在亡国边缘摇摇欲坠的金哀宗,没有时间想更多。
天气异常奇怪,汴京瘟疫全面暴发
蒙古兵和拼了老命的金兵激战了十六个昼夜。四月初八(公历4月29日),蒙古撤兵(撤兵的原因,据说可能是蒙古兵已有人染病)。
蒙古撤兵以后,汴京城中人人弹冠相庆,四月十四(公历5月5日),汴京城宣布解严,疲惫的兵士出城采集给养,却不知道,一场更大的灾难正悄然逼近。
五月十一(公历6月1日)这一天,汴京城的天气异常奇怪,都过了立夏了,却冷得像大冬天一样。
五月辛卯,大寒如冬。
——《金史》
汴京瘟疫突然全面暴发。金国名医李杲记下了当时瘟疫病人的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非常怕冷。也记下了瘟疫蔓延的可怖:“没染病的人,一万人里面也没有一两个……每天运出城的亡者,大概有两万人。”
民中燥热者,多发热、痰结、咳嗽。
——李杲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能御其寒。
——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
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凡三月。
——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
李杲当然也想过这瘟疫是怎么暴发的。蒙古兵围城三月,城中士民的神经早已绷到极限,怕自家打不赢,又怕蒙古屠城,又因为人多物少,饥一顿饱一顿,吃不好睡不着,又疲于劳役,精神和身体上都早已透支,这时候人就很容易生病,病了以后又诊治失误(就是元好问说的“壬辰药祸”),那就等死了。
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所失,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也。
——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
后世的研究说,瘟疫的源头可能在蒙古兵里,他们撤退以后金兵出城采集给养,有可能接触了染病的尸体或者物品,在不知不觉中把传染源带回汴京城里。但李杲没有提到这个。
总之,瘟疫在疲惫、虚弱、人挤人的汴京军民里迅速蔓延开来。一天之内,运出城的亡者竟有二万人之多。而这样的情形,延续了五十天。
元好问留守,认为瘟疫是“壬辰药祸”
蔓延的瘟疫引发了更大的恐慌。每个染病、未染病的人,都想尽快逃离这座死城,甚至连守城的军士们都纷纷夺门而逃。
面对飞速蔓延的疫情和极度动摇的人心,朝廷显然束手无策。史料上没有记载金哀宗曾经组织有效的官方救济和医疗应对,于是李杲等民间医者自己组织起来施救,然而神秘的瘟疫使对症下药成为难点,多数医者的误诊和错治成为疫情恶化的催化剂,元好问甚至认为大瘟疫的锅应该甩给这些个庸医来背——他说这是“壬辰药祸”。
不知道什么原因,除了李杲的医疗手记、元好问的诗文以及元人编的《金史》,关于这场瘟疫的详细记载,极少极少。
后世只知道,瘟疫大概结束于当年的六月上旬,连跨四、五、六三个月。大疫让数以百万计的人死去,又逼使无数人逃离汴京。没有死去,也没有逃走的人,在躲过大瘟疫以后,迎来了大饥荒。
到了这年的冬天,汴京城的局面已经一塌糊涂,米价高涨到一升值银二两,富贵人家的士女沦落成街头要饭的,城中触目都是瓦砾废区……金国最后的都城,再一次沦为萧条之地。
壬子,京城人相食。癸丑,诏曹门、宋门放士民出就食。
——《金史》
金哀宗不得不在当年的十二月放弃汴京逃亡蔡州,他带走的文臣武将里,就有白朴的父亲白华。而白华的结拜兄弟,左司都事元好问,则和另一些文臣武将留守汴京。汴京城到这个时候,已垂垂死矣。
第二年正月,蒙古兵卷土重来,留在汴京城里的金朝官员、将士、百姓再次陷入围城之乱。白朴的母亲可能就在这时因为是官眷被掳掠或失踪,元好问顾不得自身难保,竭力将白朴姐弟带在身边。
1233年三月,汴京城破。
1234年正月,蒙古与南宋联军猛攻蔡州,金哀宗不想当亡国之君,匆匆忙忙把皇位传给大将完颜承麟,完颜承麟当然不肯背这个锅,金哀宗就劝他:“我身体肥胖,跑也跑不远,你身手矫健,说不定将来还有复国之望!”
完颜承麟于是勉强答应,第二天,联军破城,金哀宗上吊自杀,完颜承麟带着残部与联军巷战,不久战死,那时离他登基还不到一个时辰。金国就这样走到了最后一步。
压垮汴京和金国的,不止是一场瘟疫
如今我们回头望去,800年前的汴京城大疫,其意义绝不只是故纸堆里一团没人看的笔记而已,失败之处呼之欲出:
一、汴京城人口太密集。大疫暴发时,疏散、隔离人群,尽可能切断传染源,是重中之重。若不是汴京人挤人,瘟疫本不会传得这么快,死的人本不会这么多。
二、民间医者诊治失误。元好问说这是“壬辰药祸”,李杲认为大部分医者都开错了药,导致疫情一再激化。在汴京瘟疫中,或有其因。大疫发生后,医者是最应当正确面对、分析病情从而对症下药的,切不可轻率。
三、朝廷不作为。金国朝廷面对疫情的措施,史料竟无记载,大概即便有,采取的也是敷衍了事的态度。如果朝廷正视疫情,给予民众足够的救治措施、物资准备和安全感,起码,民众的恐慌和惊吓会减少许多。学界据此认为,因为金朝廷的不作为,汴京城逐渐被瘟疫推向覆灭边缘。
亲历大疫、亲历城破,又亲历亡国的元好问、白华、白朴都没有死。汴京城破以后,元好问带着白朴,随百官一起被蒙古兵解送聊城羁管。金亡后的二十余年,他长期流离在齐、鲁、燕、赵、晋、魏之间,一个人倔强地整理往事,以寸纸细字,亲自记录,决心编纂金诗总集《中州集》和史学著作《壬辰杂编》。
白华在金亡后,投降南宋,做了均州提鲁,不久,又北投元朝,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后来元好问访到在真定落脚的白华,将白朴姐弟送还。白朴回家的时候十二三岁。大疫、城破、亡国在白朴心里留下了永远的阴影。成年以后,他仍然走不出亡国奔命的记忆,在多次拒绝元朝廷的荐举以后,他最终弃家南游,表示与元朝廷永无缘分。
供图/任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