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锐评 >正文

漫长而孤独的征程 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田小园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8月12日

    读博,就像攀登一座不知海拔的山峰,不去亲自体验一下,永远无法理解别人口中的难或易,无法领会沿途风光是荒芜或繁盛。为何读博,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维度广阔的问题。从决定升博、攻读博士,到如今博士毕业成为高校教师,不同阶段的个人经历,让我对此有了数个层次的体会。

    6年前,当我决定去做这件事的时候,还是个一腔热血、满怀抱负的小青年,带着对好好读书这件事的推崇,想象着自己将成为一名“女博士”,心里还有一点小雀跃,勾勒出毕业后成为教师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样子,一时生出几分神往。在这样的期待中,我将自己的人生道路转向了读博与科研方向,在一个已学习生活6年、极为熟悉的旧环境中开启了自己对学术的探索,同时也揭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不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攻读博士学位的路线大抵相似,规定动作都是完成课程、考核、小论文、大论文等基础学习任务;不过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大有不同,文史类研究并不像理工科那样需要长年累月沉浸在实验室当中,当他们面对仪器、试剂、样本、数据难免会出现的偏差而发愁时,我的焦虑更多产生于苦寻不到的历史文献或觅而不得的访谈对象。

    在这样颇有差异的攻博场域中,博士生在自己的天地中奋力耕耘、各自挥洒。回头看自己读博的4年时间,最大的感受便是身心愈加“内化”,研究方向的精分和深入使我们即便处于同一个专业,每个人的领域和问题变得更加具体化、细致化,这让我们的得失与感悟都变得更加独特。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读博的过程中,自身的体验才是最真切的。很多硕士阶段之前的同学在进入职场后,向我流露出对读博的向往,在他们眼里,文科博士自由、读书科研轻松、校园环境单纯,相比所谓的“社畜”,读博好像时代洪流中的“世外桃源”,因此他们总是为我的博士生涯打上“令人羡慕”的标签。也有朋友在决定申请读博前向我咨询意见,入学、毕业、考核的难易程度是大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他们犹豫踌躇时,我的回答往往是另一个问题:你是真的喜欢这个研究方向吗?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常听人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放到最高等的教育阶段,它依然适用。攻读博士学位并不如一些朋友想象的那样轻松,浩如烟海的文献、独自前行的孤寂、物质世界的吸引,是每一位博士生苦恼的来源。当自己还在冷板凳上一坐多年,为了一个实验数据或一篇文献综述抓耳挠腮时,同龄人已经在事业、家庭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当自己的发际线愈加上移、脱发越来越多、而钱包依然羞涩时,博士的焦虑也会与日递增。在这场孤独而漫长的征程中,信仰和坚定格外重要,对我而言,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将研究兴趣转化为动力。

    博士生涯的研究过程虽然不乏收获,但更多是日复一日较为枯燥的探索,因此有些爬山者因看不到终点而中途弃权,当他们无法从研究中获得乐趣而只剩压力与痛苦时,急流勇退成为另一种选择。因此,保有兴趣并借此驱使自己向前,是成为一个博士的必备条件,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怡然自乐,摒除外界的杂音,持续向照亮迷雾的火苗中注入能量,帮助自己不断探索一片片新领域。

    如今,我已经博士毕业,进入高校继续自己的科研之路。回顾过去4年,不得不感慨一句“知易行难”,我们都知道山在那里,却不知山的陡峭超出自己预想,也不知漫漫长路独自前行多么容易消耗人的热情,更不知在未知地带开辟自己的路波折重重。然而,这一切也正是攻读博士的魅力所在,迎难而上、遍览风光、内心自足,在攻克身后大山时对眼前新的挑战愈加坚定,在知识的钻研与转化中创造社会价值,在对科学、自我与人生的探寻中向前奋进。

田小园 来源:中国青年报

“非一般锡山”点亮非遗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10 15:27:29

【海运仓暗房】第十八期:2008 奥运记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08 16:07:48

移民管理警察热血高歌《我爱你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07 15:57:35

海拔7546米的少年梦想|温暖一平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07 21:04:21

“巧媳妇”的“非遗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08 16:08:44

青年相聚“上合之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8 21:19:30

​艺术展、儿童剧、早茶客……乌镇无尽夏生活节启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8 23:00:32

变粪为宝!动物粑粑课堂开课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8 0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