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正文

陇中山区奏响振兴“协奏曲”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甘肃篇

作者: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06月27日

    盛夏时节,陇中太白山下绿草如茵,用于旅游开发的民宿建设工地一派繁忙,古老的元古堆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元古堆村地处甘肃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曾是贫困村。2013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亲切看望贫困群众,古老村子的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自然条件艰苦、世代贫困的渭源农村,很多乡村都和元古堆村一样,如今散发着生机和活力。脱贫的农民正意气风发、满怀信心地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旧貌换新颜 打通“致富路”

    2013年2月3日,陇中山区天寒地冻,习近平总书记绕过九曲十八弯,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元古堆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同乡亲们手拉着手唠家常。

    “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说。这些话温暖了村民的心,大伙儿志气高涨,开始在脱贫致富路上奋斗。

    短短几年,元古堆村引来了洮河水,村里人吃上了甘甜的河水,用上了动力电。村里还打通了“致富路”,通村道路全部油化,巷道全部硬化,连田间小路也平整了,村口的公路能直达县城。全村还圆了安居梦,家家住上了修葺一新的砖瓦房。

    彻底拔穷根,发展产业是关键。元古堆村大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百合、菌类等产业,农民增收有了保障。2018年年底,元古堆村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实现稳定脱贫。

    群众富了,村子美了,如今的太白山下,元古堆村美名远播,先后被评为“甘肃十大美丽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优秀示范村”,元古堆人开始谋划乡村旅游发展,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去年4月,元古堆村成立感恩山乡旅游公司,统筹开发旅游产业。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佟亚君就来该公司上班,负责元古堆村村史和村子变化的讲解。

    在道路、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的基础上,今年元古堆村引入北京一家公司进行设计规划。如今,游客接待中心、乡村会客厅、萌宠乐园和特色民宿等旅游基础设施都已开始建设,建成后将由村上的旅游公司统一运营,吸纳群众就业,收益向村集体分红。

    “元古堆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我们要不断充实产业发展,让更多的村民投身产业,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把元古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裕。”田家河乡党委副书记姜润东说。

    当下,前来元古堆旅游的游客数量正迅猛增长。这几天,佟亚君每天要讲解近10场,虽然辛苦一些,但他心里暖暖的。“讲述昔日贫困山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却让我骄傲和自豪。”佟亚君说。

    返乡青年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在渭源农村,33岁的申燕燕希望带动更多父老乡亲,驶向致富“快车道”。

    申燕燕家在渭源县大湾镇尖山村,以前,这里的年轻人争着往外跑。14年前,申燕燕大学刚毕业,就只身前往浙江柯桥,在一家纺织企业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

    “自从总书记来到家乡,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坚定了我回家乡发展的决心。”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渭源城乡面貌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令申燕燕高兴的是,家乡创业发展的环境也越来越好。3年前,申燕燕回到尖山村,建成了能容纳30多人就业的纺织生产车间,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达人”。

    从申燕燕有回乡创业念头的那一刻起,当地政府就全力跟进做好服务工作。厂房建设需要土地,县乡两级政府及时协调,免地租、解决场地需求;车间周转资金不足,政府出面协调注入东西协作帮扶资金220万元,解决了工厂运营的燃眉之急。

    村里开了纺织厂,很多乡亲赶来参观。看着车间机械化程度很高,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留了下来,选择在申燕燕的工厂打工。如今,55岁的上湾镇范家湾村农民牟俊德就在这家工厂上班,他的爱人在县城的养老服务中心当司机。

    “工厂有食堂,中午能吃上家常饭,还有地方休息。”牟俊德说,以前经常在外地干活,照顾不上家里,辛辛苦苦挣钱但有很多花销,如今在邻村工厂上班,干得很踏实。

    经过3年发展,申燕燕工厂的订单量保持稳定,效益良好,除了带动农民增收,每年还能给镇上分红,支持公共事业发展。“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也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一定要抓住机会,做大做强产业。”近期,申燕燕正筹划在县城工业园区建设新的厂房,已和江苏常州合作伙伴达成意向,打算上马新设备,扩大纺织品生产规模。

    昔日贫困地成乡村振兴“热土”

    渭源县上湾镇7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绝大多数地区生态脆弱、自然条件差。

    想脱贫先得挪穷窝。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 2014年年初,上湾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破土动工,搬迁点依山傍水、气候温暖,适宜群众居住和后续产业发展。

    搬迁初期许多农户虽然搬离了“穷窝”,但还是依靠原来的几亩薄田生活,“搬小不搬老,生活两头跑”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让群众“搬得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上湾镇坚持“挪穷窝”与“兴产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一条新路。

    在上湾镇陇源红沙棘加工厂,一堆堆红艳艳的沙棘果见证着丰收。“我们采用先进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生产沙棘油、枸杞油、当归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去年生产总值达600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周边近百名群众通过季节性务工实现增收。”该公司负责人张小龙说。

    张小龙一家世代在山上生活,因家境贫寒,在高一假期辍学打工,走南闯北10多年,后来回乡养鸡创业,又遭失败。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沙棘浑身是宝,便第二次创业做起了沙棘加工。

    在传统榨取沙棘汁的基础上,张小龙加大科研投入,成功生产出品质独特、附加值高的沙棘籽油等农特产衍生品,并常年为化妆品、药品企业供货,经常供不应求。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近年来,上湾镇积极探索“政府+农投公司+联合社+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农户+保险”的多方融合推进机制和运营模式,培育建成了沙棘加工、户用光伏、扶贫车间、设施农业、乡村旅游5个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路上群众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

武警部队发布网络宣传片《呼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9 14:38:09

敦煌研究院将携手腾讯建造全真数字藏经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5 14:59:32

钟南山2020年赴武汉车票等170余件展品亮相国博大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6 13:00:00

【温暖一平方】一间温暖的美术教室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4 20: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