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生的“社恐”日记
📻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进行检索,相关话题达上百个之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亿次。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
能线上解决的事情,就绝对不会选择线下;
能文字交流,就绝不会选择发送语音;
出门害怕遇到熟人,总是想尽各种办法避免跟别人打招呼;
遇到接下来有饭局,总是会担心和紧张很久;
偶尔遇到手机铃声一响,都会心头一震……
小北就是这样一个有点“社恐”的大学生,她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社恐”时刻。
2019年3月5日 晴 🥑
从开学到现在,我加入学生会已经好几个月了。对于学生会的工作也渐渐得心应手。但有一个困难却是我无论如何都克服不了的,那就是和刚认识的老师或同学沟通工作。每每遇到这种事,我总会手忙脚乱,羞于如何开口。每次和老师或同学沟通前,我总会在对话框里对每句要发出去的话删删减减,做许多修改。记得有一次,和另一个部门的同学沟通,我纠结于是该直接叫“同学”,还是叫同学的名字纠结了半个小时。还有一次,学姐让我跟一位老师对接工作,老师叫我下午三点直接跟他打电话对接,我从上午就开始紧张,嘴里一直不自觉地演练下午可能会说的话,脑子里也会不断过着打电话应该会发生的场景。最后,我把可能会写的话整理到纸上,才敢给老师打去电话。
这个问题好像已经有些打扰到我正常工作的开展了,该怎么办呀?
中青校媒记者 于闯/摄
2020年9月25日 雨 ☔
今天下楼拿外卖时,塞着耳机又掩着口罩的我隐隐约约地感觉走廊对面好像有个似曾相识的人在跟我打招呼,我赶紧低头,假装玩手机,为要不要打招呼思前想后。
没想到,她径直向我走来和我打招呼:“嗨!我刚刚就跟你打招呼,你怎么不理我呀?还有你怎么拿个外卖这么短的路还戴着耳机?”听着她连珠弹似的问题,我更觉尴尬,嗫嚅到:“这么巧啊!刚刚确实是没看清……”还没等我说完,她又很热情地聊起了别的话题,我强忍着尴尬,微笑地应和着。好在很快,她就被她的朋友叫走了,我抓紧把耳机声音开到最大,拿到外卖就赶快跑回宿舍。直到这个时候,我依然觉得“惊魂未定”。
戴着耳机和口罩早就成为了我的习惯,这样我就可以以看手机为由避免跟不太熟悉的人寒暄,也可以让自己的面部表情不易被察觉,可以很好地在人群中“隐身”。她怎么不明白呢?
算了,下次还是少出门吧,这样就不会这么尴尬了。
中青校媒记者 杨勇/摄
2021年5月6日 晴 🌻
今天我去图书馆自习,刚走到五楼自习室的门口,远远地就看见我的一位同学在自习室里学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寒暄,我赶紧转身出门,在系统上约了四楼的另一间教室。有时候和不太熟的人相遇,转身走掉不太合适,我实在“无处可逃”,不得不打招呼。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从距离五米我就开始焦虑,大脑自动开启“三连询问”模式:要假装没看到吗?不能假装的话怎么打招呼?是说“hello”还是说“拜拜”呢?说完“hello”之后还要说什么?要怎样打招呼才能显得没有那么尴尬呢?距离一米,四目相对,说出“hello”时,前面三秒的自问循环已经让大脑有些缺氧,脸也不自觉地涨红了起来。
社交真的好麻烦!
中青校媒记者 李正阳 眭艺钟/摄
2021年7月15日 晴 🍉
今天是我第一次线下实习,从前一天晚上,我就开始焦虑。不是焦虑明天该穿什么,而是焦虑明天门禁系统如果不能识别我的脸,我应该怎么跟门卫解释;报到第一天我应该怎么跟新同事打招呼。好不容易完成了入职,但尴尬的是,第一天单位并没有给我分配任务,我只能对着电脑研究一些我看不懂的资料,身边的同事都在热情地讨论工作,我仿佛空气一般存在于他们身边。想要喝水,但水房在走廊的另一头,这期间会遇到很多其他部门的同事,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不尴尬地去接水。
好巧不巧,今天晚上还遇到部门团建,一想到我要和那么多不太熟的人聊天,甚至会成为“焦点”,我就觉得头皮发麻,但这是我第一天上班,我又不太好拒绝,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去。去到之后,我显得手足无措,只得坐在角落里,不主动插话,默默地吃摆在我面前的那道菜。
“远处”的茄盒看起来好好吃……算了,实在想吃一会回家点个外卖好了,要么下次和朋友一起约着来这吃饭的时候再点这道菜吧。
延安大学官方微信工作室/供稿
2021年10月4日 多云 ⛅
早上坐公交,公交车上十分拥挤,人群中能站住就已经很难了。车到站之后,眼看着车门已经关闭了,我还没能“跋涉”到后门。
“我到底要不要在这么多人面前喊司机停车?”
“我应该怎么喊司机停车?”
“我是应该直接称呼司机为‘司机’”,还是称呼司机为‘师傅’”
“我是直接让司机停车,还是告诉他我要下车”
……
在车门关闭的短短几秒内,一串又一串的弹幕在脑海里不断循环,甚至脆弱的大脑隐隐有宕机的信号,直到车上有人高喊了一句:“师傅,麻烦再开一下车门!”我瞬间感觉如释重负,跟着一起下了车。
如果后门有下车铃可按就好了。
中青校媒记者 袁迪 乔宇晗/摄
也许在生活中,“社恐”的人同样会遇到很多小北日记里记载的时刻,能发消息坚决不打电话;聚会能不去就不去,去了只想埋头吃饭,并且只好意思吃摆在自己面前的菜;宁可绕路,也不愿打招呼;就算坐过站,也不敢说下车……
生活压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害怕社交,变成“社恐”,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每一个“社恐”的人很可能都和小北一样,一边恐惧社交,一边又挣扎着想走出“社恐”的阴影。但是,克服“社恐”也许只是一个瞬间的事情,如果一直没有遇到这个瞬间,那么请一定要先尝试着自己迈出第一步。
就像小北一样。
中青校媒记者 袁迪 乔宇晗/摄
小北在2022年2月的时候又找到了一份新的线下实习。像是一个循环,在入职的第三天,她再一次很巧地赶上了公司团建。得知这个消息后,小北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找个理由请假躲过去,但自己又是真的很想摆脱“社恐”的现状,她咬了咬牙,坚持去了。
活动开始之前,小北的内心各种焦虑不安,光是想到聚会的场景就尴尬到脚趾抓地。但到达聚会场地之后,她鼓足了勇气主动跟几个同事聊天。她发现气氛没有那么尴尬,同事们都很好沟通,大家很自然地就聊到了一起,从吐槽天气干燥聊到皮肤保养,从通勤时间多久聊到了租房,单位里一个稍年长的同事还专门给小北分享了租房经验。
那天的团建小北过得很开心,一场聚会下来也十分有参与感。后来的小北慢慢开始经常和朋友们出去聚会,即使聚会中有第一次见面的人,小北也能从容地跟对方沟通。
所以请试着向前迈出一步,与人交流并没有那么可怕。下一次路上再遇到朋友,不妨笑着挥挥手,主动和他说一声:“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