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他们,致力于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来源:浙江大学2022年05月23日



编者按:2022年是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是学校立足新起点新征程、肩负新使命新担当、展现新班子新气象的关键一年。本平台特别开设“浙大新印象”融媒体专栏,全面展示各学院(系)在更高历史使命引领下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生动画卷,进一步弘扬求是创新精神,涵育校园文化,凝聚浙大人奋发进取的源动力和向心力,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坚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乡村振兴、中国饭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分量。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站在新的起点,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主动担当,坚决扛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凝聚智慧、躬身践行,以科技为栈道,以人才为支点,搭建了一座通往“乡村全面振兴”的“立交桥”。





扛起政治责任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立足学科特色,锚定精准育种、设施农业、绿色生物防治等重点研究方向,聚焦“种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种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没有种质资源就是无米之炊”,设计育种会聚计划首席科学家张国平教授说道。学院扎实推进创新2030“设计育种计划”,整合水稻、棉花、油菜、麦类等作物组学数据库,建成了生物信息与大数据技术中心,获得了一批提升农产品产量、品质、抗性、高附加值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基因和新材料;自主培育、推广了特色鲜明的农作物、果蔬新品种,实现产量高、口感佳、营养好、美感足。


生物信息与大数据技术中心西区机房。计算中心存储容量目前达1.5Pb,可以存储地球上约30万种植物的基因组序列(按照基因组平均大小1.2Gb,合计0.35Pb)



研发的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瑞丰125”与“浙大瑞丰8”均已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发展低能耗设施农业,喻景权院士团队阐明了设施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适应与调控机制,形成了“提抗性、增光合、促坐果”理论体系,攻克了设施果菜“除障因、增抗性”连作障碍绿色防控技术,为破解土地资源短缺、实现“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设施果菜“除障因、增抗性”连作障碍绿色防控技术

研发绿色防治技术,倡导农业绿色生产方式,通过打造“天敌工厂”、绿色农药及自动化检测系统,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陈学新教授团队三十年来专注蔬菜害虫天敌研究,提出了“天敌昆虫+”协同促增控害的关键技术,为我国重大蔬菜重大虫害的安全绿色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昆虫天敌应用技术,平均害虫防控效率达85%以上,减少农药使用60%以上

新时代下,一批批浙大农科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增强“造血”功能


乡村振兴需立足长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农学院多年来充分发挥学科资源,整合地缘优势,以“产业振兴”“科技造血”“美丽乡村”三大模式,把脉地域产业特色,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田野间的彩色水稻和油菜、荷塘里的脆稻鱼塘、大山里的茂密古树、石苔上的朵朵菌菇……从良种引入到品种驯化,从技术扶持到品牌管理,由学院团队打造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已成为新农村示范窗口,这些富民兴村的产业在新时代希望的田野中不断壮大,正带领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共发展、共获益。


兼具食用、观赏、油用等价值的“浙大七彩油菜”系列



脆稻纤维素含量较常规水稻显著要低,脆性更强,消化率高,适合做鱼与猪等动物清洁养殖的特殊饲料,谷杆两用。图左为普通水稻,韧性强,折不断;图右为脆稻,脆稻茎叶用手容易一折就断。

为增强“造血”功能,学院每年派出十余名科技特派员、岗位科学家前往云南、贵州、新疆等地进行技术推广与帮扶,叶明儿副教授因“35年如一日推广果树技术”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英雄”荣誉称号。生态引领,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徐礼根研究员等人依托矿山修复技术,实现变“荒山”为“绿坡”;成立“城乡共构”工作坊,探索构建集“景观、生态、社会、环境”为一体的现代美丽乡村样板。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贡献青春力量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

学院依托农科百十年历史资源,围绕“深耕理想”“塑造价值”“建设平台”三方面,汇聚多方合力,培育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浙大农科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诸多鲜活的教育元素,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学院结合青年运动史、农科发展史,建设了于子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子三园、子三报告厅、院史馆、农耕文化纪念馆等实体教育空间,成立了党员宣讲团、艺术团,传播一大批以于子三、蔡邦华、吴耕民为代表的农科前辈敢于牺牲、心怀天下、艰苦创业、专业报国的伟大精神。


浙江大学于子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多个实体教学点打造可看、可感、可参与的党员培训阵地,每年组织各类活动参与人次超1000人。




在紫金港、华家池校区建设院史馆、农耕文化纪念馆,展示百十年浙大农科奋斗史,弘扬农科先辈的璀璨精神


推进劳动育人、实践育人,丰富农科耕读教育载体。带上修枝剪,拎上锄头……学院的老师把课堂“挪”到了果园、菜圃里,“老农”带着“小农”们一同走进田间开展农艺实践,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每年暑假,师生组队前往田间地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深入调研乡情、民情,争做农业产业发展赶考人。


开设农艺实践课程,学生体验农事操作


每年组织200多名师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足迹遍布7省15地

聚是一团火,散是漫天星,学院牵头建设“乡村振兴”就业战略指导平台,设置一线走访、求职技能培训、选调生面对面、就业招聘会等专题项目,引导、支持学生以更从容的姿态加入乡村振兴“主力军”队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以科技筑牢堡垒,以智慧服务乡村,以人才振兴农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赶考路上,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批又一批浙大农科人正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担当书写着答卷。






在浙江大学125周年校庆之际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与读者一起助力“绿色中国”

学院基地自主培育的铁皮石斛花

入选浙产特色药材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具温和养胃、明目清心、舒缓情绪等保健功效


由浙江大学院校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项目

资助研发的大健康产品

铁皮石斛花复合花茶

分享融合自然与科技之美的养生好物


【责任编辑:曹竞】

苏州庆祝建团百年原创歌曲《青春永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2 12:10:39

和豹小花一起向未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1 22:02:00

“一带一路”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0 10:26:49

云游香港西九文化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19 22:14:42

微电影:传承初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0 08:30:00

MV|百年青春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0 11:00:00

青春云游记 | 良渚:“前中国时代”那颗最亮的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19 19:30:53

青春云游记 | 无梦到徽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19 17:06:26

艺术热土 鼓舞安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0 10:26:53

青春云游记 | 来看阳明先生出生的地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19 15: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