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方言挑战为何走红

作者:李梦馨 来源:大众日报2022年05月23日

“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僳族,傈僳族是这样叫,乌鸦叫做阿南,青蛙叫做欧巴……”最近,一则洗脑的短视频走红网络。视频的创作者是一位来自云南傈僳族的小伙“蔡总”,视频中,他留着一头飘逸的黄色狼尾发型,侧脸对着镜头,随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来回点头。这一略带土味的短视频,在发布之后却一炮而红,登上热搜榜单,并让网友直呼“上头”。于是,网友也纷纷开始自报家门,推出《我是河南的》《我是新疆的》《我是福建的》等各地版本,为自己家乡“上分”。

《我是云南的》原作者并非“蔡总”,为何在他的演绎下能够意外走红?博主本人颇有特色的造型,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吸睛的效果,是出圈的因素之一。另外,从词曲的角度看,《我是云南的》旋律重复洗脑,节奏感强,词的内容以地名和方言为主,简单可复制,模仿起来也不费工夫,具备爆款短视频能够走红的基因。因此,不光有全国各地的版本,就连高校招生宣传、消防队员普及安全知识甚至文物科普,都加入了对《我是云南的》的模仿中,各种场景、各种主体都可以灵活套用。

此外,在方言已成为互联网流量密码的背景下,《我是云南的》对方言的展示,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方言生长于一方水土,承载着乡土之情,是一种镌刻着深刻文化基因和情感记忆的语言。而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勃兴,方言并未走远,反而以一种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活跃在生活中。原本被贴上“土味”标签的方言,因为一些偶然性事件,就可以摇身变成流行的网络新梗,成为网络弄潮儿的标配语言。“蓝瘦香菇”“雨女无瓜”等梗的意外走红,让人们对方言投以更多关注,也让方言焕发新的生机。

互联网看似模糊了地域之间的差异,五湖四海的人们用同一种语言表达自己,一致的账号界面取代更丰富的身份信息的呈现。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地域身份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最近,显示IP属地,地域信息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显现出来,也有利于网友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其实,不管是现在爆火的《我是云南的》,还是之前流行的“山东曹县666”,这些出圈的短视频背后,都蕴含着视频创作者对于自己家乡的情感认同。而加入模仿热潮的网友,为家乡打call,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也同样是一种寻求地域认同的方式。

爆火之后,“蔡总”与《我是云南的》的作者茶雄军一起直播,称要借这个机会推广家乡,让更多人了解家乡,这是一个土味视频走红后令人欣慰的后续。短视频时代,让更多普通人拥有自我表达的空间和机会,也给予大家一个发现家乡和推广家乡的机会。

【责任编辑:李丹萍】

青春云游记 | 一日莒县客,千年齐鲁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3 11:11:16

青春云游记 | 我和我的家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3 11:11:09

青春云游记 | 南粤古驿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3 11:11:06

苏州庆祝建团百年原创歌曲《青春永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2 12:10:39

和豹小花一起向未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1 22:02:00

“一带一路”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0 10:26:49

云游香港西九文化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19 22:14:42

微电影:传承初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0 08:30:00

MV|百年青春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0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