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把5月20日包装成“520”(我爱你)的爱情节日,充满了网络时代的气息。百试不爽的谐音梗,跟爱情沾了边,就算是“破梗”也瞬间赢得了一众拥趸。毕竟,爱情的文艺表达,从“关关雎鸠”开始,就生生不息。
只是,有的年轻人啊,在网络上侃侃而谈,俨然爱情高手,到了线下却是想得太多,行动太少。她(他)的一个眼神飘来,伊心中早就绕了十八个弯:她(他)是不是喜欢我,我要跟她(他)表白吗,表白被拒怎么办,她(他)会不会从此不理我……在千回百转之间,对方逐渐消失在视线中,只落得个青春的回忆杀。
这时候,就需要“520”这样似是而非的爱情节日来推波助澜,借助社会氛围,给青年男女一个表达爱意的机会。再木讷的人,在这一天收到礼物或者邀约,也总该明白点什么。
所以,值此良辰美景,祝那些两情相悦的情侣百年好合;然后,回归到那个严肃而不得不说的问题,表白被拒怎么办。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提出了专业建议,“你可以继续喜欢对方,但要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避免自我给药。例如总是看对方照片,偷偷关注对方朋友圈,有意无意地和朋友聊起喜欢的人……这些过度关注对方的行为,会让自己越来越喜欢他,但对现实生活毫无意义,既无法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又无法吸引对方的关注和喜欢。
第二,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和丰富。注意,不是更加“优秀”,因为如果是出于让对方觉得自己优秀这一动机去做事,其实还是在不断加强对对方的关注,是有风险的。你可以变得更优秀,前提是你在做适合且喜欢的事。而让自己变得更丰富、更快乐、更健康、更有趣,有百利而无一害。
其实,表白被拒的学问,一直是心理学家、性教育专家们的关注话题。性与性别研究专家方刚博士在其主编的《男孩的青春期性教育》《女孩的青春期性教育》两册书中,回答了“暗恋要不要表白”“想拒绝一份求爱,怎么做更好”“爱上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怎么办”等一系列听上去就很纠结的问题。
表白被拒,是两个人之间的行为,我们往往关注被拒一方该怎么办,其实拒绝一方也需要学习。
方刚在书中表示,想拒绝一份求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时间、场合,既能清晰地表达拒绝,又不至于让对方受到伤害。比如对方用邮件,可能是因为没有勇气直接面对,那你也不妨用邮件回复;如果对方在公开场合大张旗鼓地表白,那你也大可公开地拒绝。拒绝求爱是权力,但也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坚定地说“不”,同时真诚地说“谢谢”。
爱情这门课,从古至今很少有人专门来开课,有的人能无师自通,有的人只能痛定思痛。幸好,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急年轻人之所急,开设了各种“爱情课”。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的“爱情课”从课堂火到线上;华东师范大学的“婚姻与爱情”选修课,讲告白,也讲分手,座无虚席。讲爱情,其实讲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性别之余,更重要的是尊重与理解。
还有一种爱情课,要算近来很火的恋爱综艺。屏幕上的人谈恋爱,花样百出,仿佛是在给现实中的年轻人“打个样”,可仔细想想,似乎又不是。综艺中的男女,多半外形姣好,现实无忧,身处轻松愉悦、天然适合恋爱的环境,一起去旅行,一起去露营,无生计之压力,无老板之催命。
这样的搭配,在现实中可遇不可求。人世间更多的相遇,是在一地鸡毛的日常中,而绝大部分的相处,更是在一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所以朋友啊,别过于陷入综艺的花体字和粉红泡泡中,那是恋爱的“卖家秀”。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溢于言表的浪漫,最大的浪漫,可能是你们吵完架,你摔门而出,走到小区门口的小店,又无意识地打包了一份他(她)最爱的鸭脖。
所以,坏消息是,放弃浪漫幻想,认清琐碎现实;好消息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有两个基于科学研究的数据:在100万人里,至少有6000人可以成为你的理想伴侣;而你和你的另一半之间,最多只隔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夫妻是通过一个人介绍认识或者干脆自己认识的原因。
在这草长莺飞的日子里,表白被拒怕什么,心理学统计表明,分手对心理的伤害最多持续3个月。快,你过来,我有场恋爱想跟你谈一下!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