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之城催生双奥志愿者,14年间的变与不变

作者:杜沂蒙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2022年02月10日

主播君的话

2022年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在这里,也产生了不少双奥志愿者。

14年间,两次成为奥运会志愿者,有哪些变与不变?一起来看看这些亲历者的故事。

“感觉周围的能量气场都是欢快的氛围”

齐成龙

14年前,还在首都师范大学读研的他,经过层层选拔到奥组委国际联络部礼宾处做志愿服务。

他记得,当时心情特别激动,干工作也很有激情,他经常和志愿者们忙到顾不上吃工作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形象,齐成龙和志愿者们总会尽可能细致周到的提供服务,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外国友人的时候,对祖国的荣誉感就更加强烈,不想出现任何瑕疵。

吴亚娜

2008年还是一名大二学生,作为众多城市志愿者中的一分子,近距离感受到那一刻的北京热情。

城市志愿者,相较于赛会志愿者,离奥运会中心更外围一些,所承担的服务也更日常、琐碎。但是志愿者们并没有因此松懈。运用所学,为外国友人指路、提供咨询……14年前在石景山射击场馆外围,这是吴亚娜和志愿者伙伴们的日常。

张帅

14年前,在成为城市志愿者之前,鄂伦春族小伙子张帅和同学们分别经历了学院和校团委组织的筛选面试,还完成了一次奥运知识答题,全班43名同学,只有3人成为了城市志愿者。

他印象中,当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周围所有人都特别激动,积极报名参加,“感觉周围的能量气场都是欢快的氛围”。

那是张帅第一次做志愿者,虽然并不轻松,但是他觉得“一点都不苦,大家也都很兴奋。”50多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张帅至今都觉得那是段幸福的回忆:收获了友谊,当时的志愿者伙伴好多年后仍然保持联系,有种战友的感觉;锻炼了意志力,早上七点从学校出发,晚上八点可能才回到学校。开拓了眼界,可以跟很多其他学校的同学、师长交流。

在志愿服务中成长

齐成龙:从个人到带领一支队伍

14年后,已经留校担任团委书记的齐成龙,组织带领8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北京冬奥会。

这一次,他更淡定从容了,工作也更加细致周到了。齐成龙想的更多的是,怎么把这项工作做到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

这一次,首都师范大学扩大宣讲团队伍,一部分留在学校宣讲,一部分则回到家乡宣传奥运文化,让宣讲辐射到更多地方。

这一次,他们成立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队,力求为志愿者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北京冬奥会恰逢春节,志愿者们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学校就为志愿者家长寄去一封信,随信前往的,还有精心准备的围巾、保温杯,“孩子没法和父母团圆尽孝心,我们就代替孩子,把温暖带给家长。”

吴亚娜:从志愿个人到志愿家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城市志愿服务之后,吴亚娜并没有停下志愿服务的脚步。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吴亚娜积极报名参与城市志愿服务,在岗位上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为祖国庆生;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吴亚娜也是在志愿服务中度过。

这一次,作为城市志愿者的她,多了亲人的携手并行。

“我和先生都是有着1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都是2009年在学校的时候入的党,在我的家里,挂着2008年奥运会先进个人的奖牌,也会和家人分享之前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吴亚娜说,在她和先生的带动下,上5年级的女儿也很热衷于志愿服务,如今她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志愿家庭”,平时学校里举办的冬奥活动女儿都会积极参加,一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女儿也总是主动报名。

实际上,平常志愿服务中,吴亚娜总是和家人齐上阵,“每当女儿看到我做志愿服务为我举起大拇指时,我都更加坚信,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我们这个家庭也会一直走下去。”

张帅:从参与者到组织者

与14年前在学校团委的组织下参与城市志愿服务不同,这一次,张帅作为团北京市朝阳区委兼职副书记、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团委书记,不仅自己加入到城市志愿服务中,还组织了130多名青年律师参与到城市志愿服务工作中。

在朝阳区,来自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的7000余名志愿者,组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储备库,围绕冬奥村、主媒体中心、国家速滑馆场馆周边,朝阳公园等旅游景点,设置15个城市服务站。同时结合站点位置、区域特色、服务团队,为每个站点赋予特定青年主题,各站点在提供常规服务外,还结合主题,打造特色活动。

张帅带领的青年律师们与青年检察官、法官一起,打造了普法特色站点,为市民提供相关普法宣传资料。同时他还成立了青年普法公益律师服务团,在线上开展一系列普法课程,包括奥运标识的使用规范、文物保护规定、涉奥知识产权纠纷等内容。

多了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与思考

很多变与不变显而易见,但在这14年间,也有不少提升是潜移默化的。

2008年持续一段时间的奥运会结束了,但志愿服务精神却被留了下来,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也被更大范围的激发和带动。很多人在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后,开启了后续更多、更持久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次冬奥会,能够涌现大批双奥志愿者,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出这一志愿服务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志愿服务带来思想的熏陶

站在一名组织者的角度,张帅看到了这次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的不同之处,“当时的志愿服务主要都是政府组织,大家在学校、街道社区居委会等组织下参与,这次以朝阳区为例,全部选择社会化供给,包括各种公益组织、志愿团体、企事业单位。”张帅表示,这次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已经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组织的行为变为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可、全社会的共商共治。“志愿服务的精神已经在中华大地开满了鲜花。”

“志愿服务带给自己的收获不止是荣誉,更是思想上的熏陶。”张帅说。

“奥运志愿者经历让我感受到思想的鼓舞”

奥运会志愿者的经历让齐成龙感受到思想上的鼓舞。“青年人的爱国热情、责任与担当在那一刻得到最明显的体现。”齐成龙说,这样的实践能够让青年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发展和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此次冬奥会,首都师范大学派出8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超过300名是党员,其余大部分是团员。

学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冬奥志愿服务全程,通过聚焦国家大型赛会赛事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实现青年服务国家的靶向目标,提升学生政治意识,带领学生在与祖国同频共振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首都师范大学将思想引领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成立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团队临时党委和临时团委。

临时党委和临时团委下设多个党团支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工作模式,通过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带领志愿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与冬奥志愿服务实践紧密结合。

这只是作为“双奥之城”双奥志愿者的一个缩影。不止一名双奥志愿者表示,学生时代做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是从个体角度的简单参与,更多是激情与热血。而再次成为奥运会志愿者,除了延续与传承,更多了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思考,这些都成为促进志愿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陈凤莉,杜沂蒙】

故乡年味来自舌尖上的记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07 17:28:06

中美音乐人创作冬奥公益歌曲《燃烧的冬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06 22:53:00

诗文画中国 | 一带一路上的温暖瞬间—《潮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27 18:02:08

这把老刻刀传给了儿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27 17:13:10

当青春撞上“非遗”刺绣 | 温暖一平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26 15: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