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锐评 >正文

照相的仪式感淡了 对影像的极致追求仍在

作者:南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1月18日

读图时代来了,照相机却离人们远了。

近日,日本佳能公司决定关闭位于中国珠海的工厂。据报道,这家此前以生产卡片数码相机为主的工厂,已经运行了32年。在2012年左右的业务高峰时期,该工厂员工数量约1万人,如今不过900人左右。

很多人已经不记得,小型数码相机或是“卡片机”这个更通俗的叫法,上次是何时出现在生活当中。几年之间,智能手机的拍照能力突飞猛进,迅速瓜分了“卡片机”这个曾经大红大紫的消费领域。就连更加专业的单反相机,也渐露明日黄花之态。近年来,多家主要摄影器材厂商明确不再发布新的高端款机型,更轻巧、更突出摄像功能的“微单”正成为厂商主推的领域。不过,“微单”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续单反的辉煌,市场仍无明朗答案。

然而,相机行业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图像的追求弱了。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读图时代”依然方兴未艾。在社交平台上,表情包和动图不仅是交流的点缀,更是人们表达微妙情绪的载体。“斗图”好像是新人类的“赛诗”,一字未言,却仿佛唇枪舌剑几百回合。仅仅使用手机拍摄、编辑的短视频,更是占据了互联网流量的半壁江山。

手机拍照性能的演进,以及“卡片机”的淡出,宣布着“影像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人都能进行影像记录,而且能方便地发布与传播。你的生活日常,很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爆款”,平凡人也能在“流量”的加持下,成为瞬间的“明星”。

这一切的发生,前提在于技术垄断的破除。过去,购买照相机需要成本,出门携带照相机也隐含一笔成本。再往前追溯,在居民收入并不宽裕、市场并不活跃的年代,拥有一台照相机,就几乎把持了社交圈里的“影像话语权”。

如今,模仿拍摄一张“风光大片”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据说,在一些网红打卡景区,出现了一种叫“摄导”的职业。“摄导”不仅对最佳的拍摄地点、机位和时间“门儿清”,还熟悉大片的光圈、快门,报名参加此类摄影团的游客,只需享受按下快门的刹那。

话说回来,我并不认为摄影成本下降意味着专业门槛将会就此消失。那些受到更多尊敬的影像作品,无论是静态图片,还是电影、纪录片,都是诸多专业人士竭诚努力的结果。来自“草根”的短视频当然令人愉悦,但吸收更深沉的影像力量,仍然需要耐心的品嚼与消化。

仅从技术角度而言,手机的像素不断增加,但人们对影像质量的追求并不止于此。电影大师探索的每秒120帧的高清动画,不是每个人的手机就能轻松储存的。手机留下的只是“素描”,而更见功力的创作,离不开专业素养和“十年面壁”的守候。

现存第一张有人物的照片,名为《坦普尔大街街景》。说起来,这张照片里出现人有很大的偶然,因为当时一张照片完成曝光需要十多分钟,只有街边相对静止的擦鞋匠留在了画面里。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难免感慨:这真是一个拍照仪式感十足的年代。

数码相机逐步从市场退出,渐渐消解了“照相”的仪式感。但是,代表专业追求的“照相”不会消失,而人类不断突破技术边界的努力也不会停止。况且,在预言里的“元宇宙”时代,也少不了“以假乱真”的高质量影像素材呢!

【责任编辑:杨鑫宇】

水上年市、水陆巡游、盲盒寻宝……乌镇春节怎么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17 20:28:31

“吃”这件小事 国博办了一个大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18 10:43:46

北京冬奥会交响组曲《冰雪相约》2月8日首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16 19:57:29

话剧《簋街》首演,演绎北京美食地标30余年变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15 22:38:14

音乐纪录片《恰克佩什》展现加拿大多元民族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15 22:38:15

叶锦添:新东方主义是重建中国视野中的世界观与自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15 22:38:21

爱国不含糊、文化超自信,年轻人2021在看什么视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2-23 20: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