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一说“科创”,就变成“三头六臂”!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2021年12月20日

它步履矫健、雄姿英发,不管是斜坡、台阶还是泥路雪地,都能来去自如。


它力大无穷、稳定可靠,承载4人也能健步如飞。


它凭借着“聪明的大脑”,能够跨越障碍、自主导航……






滑动查看更多“BIT-NAZA”作品展示


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超级英雄,这是北理工自动化学院运动驱动与控制研究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黑科技”机器人“BIT-NAZA”的生活日常。


5年来,北理工自动化学院运动驱动与控制研究学生团队凭借“BIT-NAZA”“北理游龙”等多项大学生创新作品斩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竞赛奖项14项,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道路上,写就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个大学生团队创新不断、屡获佳绩的“秘籍”究竟是什么?




三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三种能力


司金戈是运动驱动与控制研究团队2020级博士生,曾以作品“‘BIT-NAZA’六轮足机器人”夺得全国机器人锦标赛一等奖。作为一名多次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老兵”,谈起团队获奖的秘籍时,司金戈说,“那是因为我们团队真的有‘三头六臂’”。


司金戈(右一)与团队成员做实验


“三头六臂”中的“三头”指的是团队打造的“三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三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用以科技合作为代表的应用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用以课外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为代表的学科竞赛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运动驱动与控制研究团队”人才培养模式


“我以前只知道自己埋头干活儿,不懂如何组织其他人一起工作。通过团队的培养和锻炼,我学会了如何带领团队协同作战,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我也经常会指导学弟学妹们参加竞赛,指导他们如何做PPT、如何演讲、如何统筹规划项目等。”在这种模式的培养和锻炼下,司金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学生科技创新骨干。


具备了创新、实践、综合能力,学生在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中就更加游刃有余,这正是运动驱动与控制研究学生团队在竞赛中屡获佳绩的秘籍之一。



“六臂协同”,科技创新更高效


“叮叮当当、滴滴答答……”实验室里,“如影随形”无人机智能移动机场项目团队正在做实验,搭建装置、调试设备,忙得热火朝天。2021年,团队获得了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目前正在紧张地筹备全国比赛。


“如影随形”项目团队做实验


“如影随形”项目团队是一支全部由本科生组成的队伍,他们面临着首都各大高校的竞争对手,能够取得“挑战杯”北京市特等奖的成绩相当不易。那为什么“如影随形”能够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呢?“这得益于我们特有的“六臂”,具体来讲就是‘两个团队’和‘四种机制’的协同配合。”指导教师汪首坤教授介绍道。


汪首坤教授(中间)指导学生团队


“两个团队”分别为导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导师团队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组成;学生团队则包含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两个团队协同配合让“理论变现实”的过程更加高效。“学生有任何创新想法,都能很快的落地实践,以往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装置,我们几天就能完成,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完善改进作品。”汪首坤说。





滑动查看更多“如影随形”作品展示


“四种机制”分别为实验平台开放机制,即研究团队的所有实验平台全部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自由使用、灵活调配;资源配置与激励机制,即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科研学习,对取得科研成果、作出贡献的学生,充分表彰激励,调动学生们的科研热情;师生协作机制,即根据学生兴趣方向为其提供相同或相似的科研项目机会,形成师生合力;交流讨论机制,即定期召开组会,专门研究学生在科研项目和竞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为学生保驾护航。



用内驱力驱动脚下的“风火轮”


除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外,研究团队还十分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其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理想信念内化为内驱力,在创新实践中探索无限可能,实现人生价值,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一批批科技创新人才的砥砺攻关。科技创新既有趣又枯燥,想到新点子时是兴奋的,但反复验证和实践的过程又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内驱力,才能用坚定的毅力去攻克重重难关。”团队负责人王军政教授谈道。在每学期初,团队老师们都会给学生带来精心准备的“开学第一课”。国家相关领域的重大突破、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优秀学生的创新故事……既立足行业发展,又聚焦个体成长,老师们用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在科技创新的路上阔步前进。 


团队部分获奖证书


“今年暑假,我和陈志华等几位同学几乎没有休息,一直在实验室做实验、调试设备,支撑我们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心中的理想信念。”司金戈回忆道。2021年,陈志华带领团队凭借“六轮足机器人多模态运动控制与规划”创新作品获得了“兆易创新杯”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司金戈带领团队凭借“旋翼式无人机地面自主回收系统”创新作品获得了二等奖。


未来,团队将继续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斗不辍,以研促赛,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注重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创新成果应用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责任编辑:曹竞】

《节庆里的故乡》为时代保留一份乡土记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2-17 16:35:00

真实展现中国航天30年奋斗史《问天》央视开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2-17 15:57:52

“微度假”兴起 广州周边民宿预订持续走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2-17 10:48:14

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2-16 11:55:09

章红艳:怀抱琵琶,奔赴音乐的远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2-14 18:37:08

全景式展现援非抗埃事迹,《埃博拉前线》开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2-08 23:46:07

张大千佳作、《石渠宝笈》著录之作,将现华艺秋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2-08 23:51:21

北京中轴线,一张三千年前的图纸仍在施工

中国青年报2021-12-07 06: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