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正文

领悟历史决议 筑牢信仰之基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端论坛”发言摘要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1月29日

编者的话

    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端论坛,11月21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聚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指出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称《决议》)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奋斗前行的号角。与会专家畅谈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论断、深入领悟《决议》的重要意义。全方位解读我们党如何以重大成就鼓舞人,升华的思想理论引导人,孕育的精神谱系感染人,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育人,沉淀的历史规律启迪人。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蕴。

    本期《思想者》特摘登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与青年朋友们分享。

    ---------------

    历史是怎样告诉未来的

    陈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研究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自身历史经验、把握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百年作了三个有关历史的《决议》,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自信,这在世界上的政党中,几乎是看不到的,这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所在。

    总结历史,目的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党的历史凭什么能够告诉未来?凭它创造的重大成就鼓舞人,凭它升华的思想理论引导人,凭它孕育的精神谱系感染人,凭它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育人,凭它沉淀的历史规律启迪人。

    由此,我们说,党的历史《决议》拥有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重大意义。

    第一,党的历史《决议》是代表全党意志作出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由此决定了它的重大意义。党的历史《决议》,是集中全党智慧,在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历史的基础上作出来的。《决议》从来不是一般的党史研究成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许多有关党史的讲话,结集出版了《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今年的“七一”讲话,许多观点都体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新的《决议》当中。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论述,为起草新的《决议》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是起草新的《决议》的指导思想。

    第二,党的历史《决议》产生在“重大历史关头”,由此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第一个《决议》面临的“重大历史关头”是:抗战即将胜利,必须把党团结起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为迎接和创造抗战胜利后的历史新局面作准备。第二个《决议》面临的“重大历史关头”是:如果不处理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是非,不实现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很难顺利前进。正是在通过《决议》之后,1982年顺利召开党的十二大,由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

    第三个《决议》面临的“重大历史关头”主要是: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势所必然。还有,中国共产党怎样走好新的征程,怎样推进自我革命,怎样在新的征程上提高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也需要通过历史《决议》作出回答。

    第三,党的历史《决议》的内容要旨,是提炼好党的现实成就和经验,由此彰显了它的重大意义。党作历史《决议》,是为了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办好当前的事情、谋划未来的事。因此,《决议》的要旨,是要把党的现实理论和实践提炼好。

    为此,第一个《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第二个《决议》专列“历史的伟大转折”部分,对新的实践作了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决议》中首次提出来的。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实践和理论都出现了新的飞跃。新的《决议》,重点是总结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从13个方面概括了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尤其突出的是,彰显了“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

    为此,党中央对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定位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可见其意义何其重大。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成就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事实上把党的历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

    这四个时期的划分依据是:每一代共产党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路上,面对的主要任务不同,要回答的时代课题不同,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有不同,甚至奋斗路上主体风采也不完全一样。

    比如,关于奋斗风采,在《决议》里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突出的是“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突出的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的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的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四个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呈现出递进累积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就,要旨在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里说的“根本社会条件”,主要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拥有独立自主掌握自己命运这个前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要旨在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里突出的是“社会主义”,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要旨在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在这里,“大踏步赶上时代”背后的历史叙述是: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英国、法国这样的世界强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又造就了德国、美国这样的世界强国。这些国家领时代之先。奥匈帝国以及中国的大清王朝,还有曾在大航海时代领跑的西班牙、葡萄牙,都因为没有赶上时代而落在了后面。这当中,中国的落差感受最为强烈。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中国迎头赶上了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进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就叫大踏步赶上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要旨在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专门强调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主要体现为精神上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体现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体现为“四个自信”明显增强。

    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决议》从五个方面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这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这当中,“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很突出的一个内涵是,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比如,我们的现代化,不是走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老路、不是走两极分化老路、不是走物质主义膨胀的老路、不是走对外扩张掠夺的老路。中国追求的是14亿人口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这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和新的文明形态的探索,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通过改变自身的努力来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所谓影响,就包括促进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两个确立”是时代呼唤、人民期待与党的郑重选择

    欧阳淞(中共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

    准确把握“两个确立”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指引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统一全党思想引领前进方向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工作和重大斗争,是知行合一的领导核心。

    只有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得以确立。只有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保证和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领会“两个确立”的相互关系和基本内涵,确保“两个确立”落到实处,做到情感上衷心爱戴核心,思想上高度认同核心,政治上绝对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紧紧跟随核心,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渊源和意义

    “两个确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一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因为有全党公认的领袖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拥有与时俱进经得起实践考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行动指南,一直是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两个确立”有着扎实的理论依据。翻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的权威和党的领袖权威,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条重要原则。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观点。

    “两个确立”有着迫切的时代需要。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能够统筹协调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蓬勃力量,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和历史总结中,习近平总书记当之无愧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的行动指南。“两个确立”有着坚实的实践依据和党心、民心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又将“两个确立”写进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这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是国家自信、人民自信、中华民族自信。

    认真落实“两个确立”的实践要求

    “两个确立”是联系的,也是实践的、具体的。我们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落实“两个确立”的要求,必须切实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

    落实“两个确立”的要求,必须坚决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必须切实遵守和坚决执行。

    落实“两个确立”的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好青年这个重点,要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道理讲鲜活,不断提振信心和斗志,凝聚智慧和力量。

    总之,坚决做到“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不断增强“两个确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

    顾海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自1921年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领导着中国人民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三个历史《决议》彰显了两个鲜明的理论特点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第三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决议》。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来看这三个历史《决议》,我认为,彰显了两个鲜明的理论特点: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自觉和高度的政治自觉。这三个历史《决议》都是我们党在总结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对取得的卓著成就与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政治思想与战略举措的全面总结,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与政治自觉。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时代担当。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提出是处于抗日战争的基本胜利,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阶段;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提出是处于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提出是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创时期。这三个历史《决议》都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与时代担当。

    三个历史《决议》是对三个“历史”探寻的过程和结果

    打开第一个历史《决议》,第一句话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论为开端的:“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

    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提出,但是第一个历史《决议》第一次以党的《决议》的形式对建党以来二十四年奋进历史给予充分肯定,同时突出强调了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作出的重要贡献。第一个《决议》里也提出1927年特别是遵义会议以后,是以“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为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的。我想“空前一致的认识,空前自觉的团结”,这是我们党对自己党的领导集体和党的领袖认可的一个思想基础,也是一个政治基础。

    所以,第一个《决议》的核心思想在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为思想旗帜和政治特征,并把这个“确立”视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实际上这已经提到了两个确立,因为我们党历经艰难历程,才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思想结论,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结论,成为我们党加强政治领导的深厚基础。

    第二个《决议》在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上结论非常明确——“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和成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政治方向。

    因此慎重而庄严地提出:“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强调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

    “两个确立”是建立在思想政治理论和现实基础之上的时代真理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从三个“历史”的结合上,对百年奋斗的五个方面“历史意义”和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上作出科学总结;从三个“历史”的结合上,对新时代、对十个“明确”的核心要义和十三个方面的伟大成就作出科学概括,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如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向新的历史飞跃,以及如何进一步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这些也都是三个“历史”的具体体现。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全会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是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作出的重大历史结论。

    从三个“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两个确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进一步提升“两个确立”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

    概括而言,“两个确立”的提出,是以思想政治理论和现实实践为基础的,其时代真理和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总结中得出的科学真理。第二,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证明的科学真理。第三,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真理。第四,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力量和智慧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和实现。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这次的《决议》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全新的重大判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关联,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判断有几点格外值得注意。

    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为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导。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首先,他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方针,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文化任务和文化目标,把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第三,阐述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育人。

    揭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展示其在当今时代的强大力量。

    第一,深刻揭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和根本的历史主题。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站在时代制高点上揭示中华文化的精神要义。这些精神要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国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维系民族团结统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构成了捍卫统一、反对分裂、维护尊严的强大精神枢纽。

    第三,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文化渊源。中华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包含着追求真理精神、追求理想精神以及使命担当精神、不懈奋斗精神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以及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精神,等等。中国共产党把这些精神和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组成部分。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加以深化,凸显其对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一是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传承文化基因,释放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三是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提出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增强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和心理认同,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另外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中华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上升到真理的、道义的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展现出当代性价值和持久生命力。

    总的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之中,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把历史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贯通起来,把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把中华民族的思想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华优秀传统化在新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

    ---------------

    全面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杨凤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从中共党史、中共思想史角度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发。

    历史定位和历史地位。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就开始了,进入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了高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论述与此前相比有三大特点: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进入实质性、全方位的阶段;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期望,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意义、又有当代价值的的价值观;三是广泛地用于治国理政。

    理论成果和理论成就。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达了在新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表达了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实践成果。《决议》对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创新实践中形成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从十三个方面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当然,制度的成熟定型是阶段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过去比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但和未来相比,还要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其“两步走”战略在制度方面的设计对应起来。

    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1978年中国的GDP3645亿元人民币,人均可支配收入171元,当时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6.4%,国民收入相当于世界平均国民收入的10.1%。经过改革开放,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43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了,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中国已经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地区。

    坚实的物质基础还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如今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万元人民币,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约为4亿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伴随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这是时代性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说明培育文化自信依然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前述物质基础、精神力量等,就是这一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

    从毛泽东早年的志业看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

    张太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部副主任、教授

    阅读了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全文,印象最深刻之一就是把“坚持胸怀天下”也作为一条宝贵经验。实际上,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一种典型体现。传统的读书人往往有一种天然的悠游感,特别是受到儒家思想洗礼以后,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兼济天下的抱负。

    但是,这样一种悠游感和抱负在近代中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以毛泽东为例,16岁左右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头一句便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其中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及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试想,习惯了泱泱大国、文明之邦和万国来朝的读书人,在得知国家陷入这种状态时,心情会是何等的沮丧。若干年后,毛泽东还清楚记得,这本书激发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与荣耀,成为推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投身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20世纪以后的中国,外国势力和因素在中国随时可见,不断扩张的西式教育和有关外国的书籍也进一步培育了中国人的世界眼光。毛泽东回忆这一时期他学了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在一篇讲美国革命的文章中,第一次听到美国这个国家,其中特别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些话,“经过八年苦战,华盛顿获得胜利并建立了他的国家”。在一部叫做《世界英杰传》的书中,他还读到了拿破仑、林肯等人。不难想象,这些杰出人物的壮举怎么样激发了他对自己国家的责任感,并使他开始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思考问题。不难发现,在中国人世界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处于弱势群体,由此逐渐产生出一种合理安放中国的世界主义。

    1917年,毛泽东与同学交谈时提出:人生不能单以解决衣食住为满足,还应追求世界主义,把人生理想与世界联系起来。充分表明那时的青年对中国与世界的鲜明感知。第二年,毛泽东与几位友人创建新民学会,同样是基于共同的感想——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经过讨论,最终明确了他们共同目的是:改造中国与世界。毛泽东提出“世界”,所以“明吾侪的主张是国际的”;提出“中国”,所以“明吾侪的下手处”。中国的问题本身就是世界的问题,同时中国改造不同于世界改造,这种改造定为狭义。之后,毛泽东会同何叔衡等28人发起组织长沙中韩互助社,公开支持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充分表明了那时青年的世界眼光和世界改造的实际行动。

    这样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念和担当,一直伴随着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定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通过持久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第三世界的支援;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由全球化进程的融入者,逐渐变成引领者和维护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动担当,如果把这些和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世界关怀相对照,那可以看出怎样的一种世界逻辑。

    ---------------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两大历史发展阶段历史定位依据的思考

    程美东(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对于党的四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贡献作出明确的结论,它是对我党历史上各个发展阶段历史价值的科学定位,在根本上是依据党在各个阶段的奋斗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效果来确定的,是以严格的历史史实为依据的,是被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所检验过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于改革开放迄今43年中的两大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定位,也有其严格依据。

    《决议》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里的关键词是“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体制改革是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政治体制改革是上世纪80年代的重点内容,邓小平同志在整个80年代谈改革谈得很多。1987年中央设立了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整个80年代,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到十四大的时候基本上达到了一个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此后主要是在具体的手段和内容上不断完善。在十八大之前,我们形成了总体上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政治体制。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进入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划,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1998年后搞了国企改革,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动与国际接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为中国经济腾飞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活的体制改革,我们的经济在这些年获得巨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978-1984年,我国农村生产年均增长4.8%,为1952-1978年的2倍。其中,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一跃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长了33.6%。加入世贸组织后不到10年,我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决议》对于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谈道,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目前,新时代的贡献就主要体现在制度保证、物质基础、精神力量这几个方面——

    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达到了成熟程度,“四个自信”深入人心,简单的崇西恐西心理大大减少,我们对于未来充满自信。

    经济制度比较成熟,公有制主体地位一直岿然不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尤其体现在控制力上。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繁荣发展。1978年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到现在有65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2700多万家民营企业,具有了“56789”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为32189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和发达国家接近。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我国城市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大病统筹,低保大规模覆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8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文化繁荣昌盛。2019年我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计22.02万家,从业人员164.59万人,营业收入8467.90亿元,营业利润1046.58亿元。

    这些事实以掷地有声的方式郑重宣告,两个发展阶段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稳步走在奔向复兴的大道上。

    ---------------

    铭记丰富历史经验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关海庭(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要以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方向意识,良好的政治生态反映了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的发展方向;二是底线意识,不良的政治生态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突破了基本的底线就要出大的问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海外危机,严格说都不是偶然性事件,而是政治生态长期恶化的必然结果。如果有了这些教训还不认真汲取,重复这些国家的老路是不能被原谅的。

    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必须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一个完整的政治生态由政治文化、政治信仰、政治行为三方面构成,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情感的积累形成了人民性的政治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取向。政治文化也正是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政治传统;二是政治心理;三是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有着优良的传统,良好的政治心理,明确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特色鲜明,这是党领导的文化基础。

    政治信仰是政治生态的核心,道德代替宗教,是中国传统社会区别于西方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迫切需要新的信仰体系引导中国人民前进。孙中山率先举起了三民主义的大旗,将政治提高到了信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毛泽东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信仰是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政治信仰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开拓进取敢于斗争,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改革开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政治行为是政治生态的表现,政治行为有三个基本的存量:一是政治路线、方针,二是政治政策,三是政治策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行为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毛泽东同志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喻为鱼和水的关系,这种比喻十分恰当,也比喻得很极致。政治行为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任何一个社会要想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凝聚精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主要通过政治信仰和共产党人的模范作用,为全社会树立榜样来完成一定时期的政治任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多次强调共产党人的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习近平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问题。

    在这个基本前提之下,党形成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自我革命的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成果。政治文化、政治信仰、政治行为,三位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将中国共产党的丰富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这些历史经验是我们构成新时代良好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政治态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坚持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关键一环。当代要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一定要坚持“两个维护”和“两个确立”,坚持“四个自信”全面推进,通过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建设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

    ---------------

    谈谈党史上前两个历史决议及其意义

    黄道炫(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这对于正确认识党的百年艰辛探索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次历史《决议》都是在党代表大会的当年或者前一年出台,这个细节说明什么?其实是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全党要统一思想,做一个对阶段性历史总结的文本,背后体现的是历史趋向。

    第一个历史《决议》和第二个历史《决议》的特点是: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反思,目标是在反思中前进。其中涉及对党的曲折如何处理的问题。

    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点是总结1927年以来武装斗争的经验,重点批判1927年-1935年间的三次“左”倾错误,特别是对1931年四中全会以后,王明的“左”倾错误做了系统梳理,从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说明“左”倾错误的表象和危害,分析了它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根源,这样做是为了在党内奠定克服“左”倾错误的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左”倾错误社会根源的分析,现在看来仍然十分精辟。同时,也特别强调:不要否定一切,指出犯了这些错误的同志并不是一切都错了,他们在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反蒋战争等问题上的若干观点,同主张正确路线的同志们仍然是一致的,这个时期的党应与广大干部、党员群众和广大军民群众在一起,进行积极的工作和英勇斗争,因而在许多地区和许多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仍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

    其中对实事求是的总结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之后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提供了特别好的样本。批判和否定不是为了否定本身,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在之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因此批评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既充分看到问题,也不是否定一切。毛泽东当时特别强调:“我们也不要否定一切。”

    邓小平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核心进行了概括,主要有三条: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定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二,建国三十年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哪些是错误,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工作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基本的总结,宜粗不宜细,做《决议》不仅仅是历史问题,其实是政治的大问题。总结过去,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争取在《决议》通过之后,党内和人民认识一致,历史上重大问题议论到此基本结束。这也是一个定调的《决议》。

    这个《决议》是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逐渐展开的特殊背景下作出的。《决议》在讲错误的时候,没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坚决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尤其强调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地位。这有利于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实际也有利于改革开放在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展开。

    前两次历史决议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树立了一个清醒、冷静的榜样。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两次历史《决议》面对的是历史,其实又处处回应的是现实。从两次历史决议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也可以看到处理历史问题的态度,值得好好体会。从思想方法维度看,两次历史《决议》分析和评价建党以来和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人民立场、唯物史观以及对历史采取分析态度的辩证法都没有过时,时至今日仍然需要我们坚持和遵循。

    ---------------

    筑牢信仰之基

    史春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建党伊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深深地刻在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百年来始终不渝。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仅仅体现在百年来通过的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中、在马克思主义文辞的反复提及和重申中,更重要的是精神实质。

    出台于党的重大转折时期的三个历史《决议》,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信仰的无比坚定,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第一个历史《决议》,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胜利前期这一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党将“不纠结于过去的错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主要思路。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此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次《决议》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应运而生。

    这三个历史《决议》都出台于我们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积极回应。前两个决议的重点是解决党史上的重大是非,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讳言失败和挫折,而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向未来。第三个历史《决议》着眼的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目的是让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规律、领航定向。

    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全党智慧的三个历史《决议》,充分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有特色。这三个历史《决议》起草和通过的过程,都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产物。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最早起草者任弼时,根据1941年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的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起草。1944年的初稿完成后,经过了胡乔木、任弼时、张闻天等政治局委员多次修改。1945年,毛泽东又在张闻天的稿子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七次修改。

    六届七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决定成立党内历史问题的决议准备委员会,成员包括任弼时、刘少奇、周恩来等八人。六届七中全会召开初期,又有很多党的高级干部参与此次决议的修改和讨论。

    1981年,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了近两年,组织了多轮大讨论。1980年10月发给各省(区、市)的决议草案的讨论稿达112页、5万字,这场“四千人大讨论”的实际参加人数更多,讨论持续了一个月。之后,又经过邓小平指定的四十余人讨论、政治局扩大会议、六中全会的预备会,多次讨论之后最终成型。邓小平最终评价:“这个决议是相当认真也相当仔细,总的说来这个决议是个好决议,这个稿子是个好稿子。”

    2021年,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诞生过程更是汇集了党内外人士的集体智慧。文件起草组整理形成了75.3万字的汇总本,党内外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议征求意见稿反馈了1600余条意见和建议,决议稿初步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547处,反馈意见吸收率达24.6%。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引领文件的起草,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前形成了决议讨论稿。与会同志又分成10个小组,在三天里围绕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和决议讨论稿共提出修改意见138条,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些意见、建议对讨论稿作出22处修改。

    信仰不仅仅要写在旗帜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我们党以优良的作风、精益求精的态度起草和通过这三个历史《决议》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事业的忠诚、责任与担当。

    这三个历史《决议》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奋斗前行的号角。深入学习这三个历史《决议》,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可以更深入地倾听历史的回响,可以远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可以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许革,聂北茵,张彦武,梅潇予】

电影《凡人英雄》上线,描绘疫情之下小人物的奋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26 22:21:13

《我的小尾巴》第二季开播,看四组兄妹“相爱相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26 20:32:45

没有舞美、没有灯光,这群上海农民当上了“编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17 14:42:30

从安妮宝贝到庆山,她最新出版散文集《一切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17 11:44:39

来看现场版《相和歌》,《舞动经典》启动全国巡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17 10:01:38

去古代城市,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15 20:48:39

梦黄山之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16 11:01:55

“家庭 家教 家风漫说书系”分享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11-03 16: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