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放弃入学不是新闻 不妨多些包容和理解
【第525期】
作者:李一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10-20 02版)
不妨多些包容和理解
福州大学119名本科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安徽师范大学105名本科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华南农业大学177人放弃入学资格……近日,多所高校发布新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处理公告,一时间引发诸多关注。
几所高校都是区域内的重点高校,其中福州大学是“双一流”高校,安徽师范大学也实力不凡,是省部共建高校。所以,一时间“新生录而不读浪费资源”“‘双减’把师范生吓退了”,各种解读纷至沓来。
但是,如果以“新生放弃入学”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不难发现类似情况并不是什么新闻,每年都有很多高校发布相关公告,不仅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不仅有一般高校,也不乏名校。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不久前就发布公告,39名研究生新生(其中硕士生36人,博士生3人)因个人原因放弃入学资格。
早在2011年,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曾指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因各种原因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数平均每学年为0.75%,即每学年约16万人。安徽师范大学每年招生6000人左右,105个人放弃学籍,其实属于正常范围。可以说,这次几所高校公示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处理公告,算不得什么新闻,只不过是被人发现,经过一番传播而成了新闻。比如,福州大学往年也曾公示港澳台本科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名单。
录而不读,是不是浪费了教育资源,甚至影响了他人的录取,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就福州大学的情况而言,放弃入学名单的119人中,有50多名来自港澳台地区,将近一半。放弃入学资格的原因有很多。疫情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港澳台考生可以选择学校的机会更多。而且,港澳台的招录名额不占学校的招录名额,所以不浪费内地招生名额。
即便是部分内地考生放弃入学名额,他们肯定也经过深思熟虑。这客观上确实会影响他人的录取机会,但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录取机制,而不应该把板子全打在考生身上,进而苛责考生。比如,考生对录取专业不满意,希望再来一次,也是人之常情。虽然当下大学转专业更方便了,但并不是想转就能转,在很多高校转专业的条件依然很苛刻。
高校录取本应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当下,高校选择考生,主要依据是考分,考生也凭借考分得到高校的认可,当然也有放弃的权利,双方之间并没有正式的契约,更像是一种邀约,所以也谈不上失信。考生合理利用规则,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
减少录而不读影响他人录取机会的情况,可以在预录取阶段增设确认环节。但更关键的还是进一步深化高校招录改革。只要高招录取仍然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种情况就必然会存在。而在现行招录制度未作出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妨对考生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主播 徐 蕴
剪辑 张新宇
视觉 杨渊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