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研讨!值得推荐给自己孩子和亲人看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来源:清华大学2021年09月18日

专家研讨会现场


纪录电影《大学》9月8日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举办研讨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电影艺术》主编谭政以及影片监制雷建军、制片人梁君健、导演孙虹、王静和柯永权等出席。与会专家学者对影片所传达的大学精神、知识分子情怀、清华品格以及艺术品质、纪录片探索都给与了很高评价,认为值得推荐给自己孩子和亲人看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好电影。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纪录并捍卫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光,是部能够净化心灵的纪录片。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四月在清华大学的讲话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新时代“大学精神”,正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发展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在阐释总书记讲话精神方面,纪录电影《大学》发挥了独特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自今年7月9日公映以来,吸引了一大批以年轻力量为主的观影群体,包括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大学生、教育及电影领域相关人群等。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400所中小学组织了《大学》集体观影活动,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实现了大陆地区全覆盖。影片所传递的“大学精神”,在激发青年学子奋发向上、勇于攀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致辞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认为《大学》是一部具有人文精神、探索意义和鲜明主题的优秀纪录片。影片中的四个人物展现了“进清华、守清华、来清华、离清华”的四种状态,相对应地体现了四种精神——“奋斗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同时彰显了清华人“家国情怀、外圆内方、天赋使命、厚德载物”的精神风貌。

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


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认为,“什么叫好片子?第一是能在若干年之后留下来当资料的,第二是这个片子可以给我的孩子看,我觉得这些是对一部片子最高的褒奖。我愿意把《大学》推荐给我女儿看,它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以青春之我建立青春之家,青春之国,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宇宙,青春之地球,青春之人类,整个片子就是一部青春万岁的青春之歌。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覃川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覃川作为影片“推动者”发言,“它不仅是为今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献礼,而是想把这几年,不管是学校的发展变化还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能够通过一些小的切入点,通过人物具有故事性的、具有个体化的影像记忆,在今天传播出去,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今天中国的高校,更希望在未来重新审视和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能够形成一个比较珍贵的记忆的载体,这是从我的角度来参与推动这部电影的经历和想法。”



专家学者发言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李舫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李舫从电影里看到了人文情怀、忧患意识、创新精神、报国之心,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影片紧紧贴着大地行走,葆有纪录片朴素的本心。片中的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规划都非常清晰,他们富有理想又脚踏实地,同时又拥有一颗高昂的头颅和一颗高傲的内心。” 同时她认为好的纪录片也需要好的受众,“让观众重新回到影院,特别是让年轻观众回到影院,纪录片也承载了这样的使命,我们怎样培养一批高品位、高学养、高素养,对未来有更强家国意识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我们今天的受众和未来的创作者,或者未来的参与者,这就是我们纪录片创作者的使命。”

图 | 《中国艺术报》总编康伟


《中国艺术报》总编康伟认为《大学》是当下纪录片创作中的一股清流,影片流畅、沉着而自信,充满了诗意的光辉,讲述了一群既充实又有光辉的人物的故事。“片中的4个主要人物都散发着各自的光芒,这种光芒既来自大学,也来自他们自己;既来自历史,也来自现实和当下,让人能够产生共情。”在康伟看来,影片起步于清华大学又不止步于清华大学。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从审美体验和文化传播层面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对于适应观众和受众问题,以及适应年轻一代的观看方式,包括纪录片良好的生态文化,《大学》做出了比较好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总体来说塑造了一部非常优秀的能够净化心灵的纪录片。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大学》是一部三观极正的作品,展现了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影片表面上没有展现时代,其实片中的每个人物都在折射时代。“影片的4个主人公既平凡又不平凡——他们都是天之骄子,但在清华校园里又都是普通人。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个性迥异,却都在做着十分了不起的事。”何苏六表示,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一个人应该做长久的、有价值的事情”具有点题的意义,“这句台词尽管看上去很平淡,其实格局很大。片中4个主人公为理想而坚持、而奋斗、而付出的过程,灿烂且浪漫。


北师大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乔锦忠


北师大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乔锦忠着重强调从影片中看到了“人类学的支持”,乔锦忠表示,“为什么这个影片看起来觉得有点感动?因为用了人文学的观察视角。一个东西读懂,一定是符合学术原理,符合了时代的脉络,但是又是悄无声息的。能有这样展示清华形象的作品,在这个时候出来,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节把握得非常好。”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认为电影中的四位人物构成了中国比较完整的社会剖面,涵盖了从院士到青年教师、从高考生到农村基层选调生等不同的群体。同时表达了对电影内在逻辑、故事衔接、音乐运用以及空镜拍摄等方面的赞赏,“纪录片有自身文本的需求,如果承载太多内容,可能会破坏影片的完整性,目前的成片已经保持了相当的平衡和完整性。影片传递了两个重要精神,一个是对成为人类文明的灯塔的追求,另一个是做有意义的事,几位清华人的人格力量和清华的“校格”力量都得到了完整的呈现,感动人心。



主创分享


纪录电影《大学》的导演孙虹


纪录电影《大学》的导演孙虹介绍了电影的拍摄与制作过程。电影从2018年开始启动,成片110分钟,有超过1000个小时的素材,“我们导演这三年的每一个春节都是跟拍摄对象一起度过的,片名虽然是‘大学’两个字,其实不只是一个机构,也指的不是一所大学,讲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大学,每个人求学的时光,每个人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片子呈现大学的精神。”孙虹表示,让他们欣慰的是影片上映之后得到了许多青年人,尤其是中学生的反馈,“有些学生的反馈让我特别记忆犹新,一位高三的女孩子说本来以为看这个电影会耽误做题,但是110分钟之后发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感和力量感。我们也采访了清华刚入学的新生们,他们说本来以为大学只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但看完电影后却发现原来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热爱、追寻自己的热爱。所以,我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把青年人的理想和信念不断传递下去。”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进行总结发言,他称自己“是观众,是评论者,也是作品的参与者”,尹鸿认为从创作上讲,《大学》完成了最初的想法,“就是以清华作为一个缩影,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而且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缩影,而且是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缩影,至少从人的角度完成了。这个作品在创作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沟通,我们写清华,但是一定要走出清华,包括这个名字叫‘大学’,不叫‘清华大学’,不完全是为了市场考虑,清华既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我们也把清华人当成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从青年知识分子到老一代知识分子,从缩影的角度来看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同时让尹鸿更欣慰的是,他认为《大学》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作品的突破,清影工作室曾参与制作《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600年》、《大河唱》等作品,“清影工作室就是这几位老师带着这几位‘老学生’,这个团队一年一年的进步。《大学》在写实跟写意,实与虚,繁与简,深与化,精致度与完整度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校园励志纪录电影《大学》

正在热映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发起专场点映

组团成功后即可观影


【责任编辑:曹竞】

烛照千载的文明火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7 12:06:23

读懂了《松花江》 你就读懂了东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6 18:25:46

《一生一世》开播 任嘉伦白鹿奉上小火慢炖爱情浓汤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6 18:25:44

解码世遗泉州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外首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6 19:43:37

“棒!少年”们有了新的“梦想教室”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6 18:18:03

《故宫日历》虎年上新,开启下一个12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6 14:32:48

《江姐》2021版首演,经典民族歌剧“新”在哪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2 17:19:00

欧阳立安传记出版 从上海滩走向共产国际的小革命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2 17: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