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如何在交往中既做到尊重他人,又可以坚持自我?|强国学堂

作者:苏诗、王羽璋、田梦溪、陈昱霏、宋羿萱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8月20日

如何在交往中既做到尊重他人,又可以坚持自我?听完今天的故事,或许会从中获得启示。

欢迎来到中国青年报有声思政课强国学堂。您正在收听的是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出品的《学讲话 品典故》。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则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句高频典故。之所以说其高频,是因为这句古语,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博鳌亚洲论坛等多个场合被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及。这八个字究竟有何含义?总书记多次引用此句,又有何用意呢?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原文是这样说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在前三句中说,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物品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甚至还有相差千倍、万倍的。倘若将它们同等看待,就是扰乱天下。在后两句中,孟子以“巨屦”和“小屦”举例说明,并且以战国时期思想家许行的观点作为反例,进一步说明,如果做工粗糙的鞋和做工精细的鞋是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同意吗?按照许先生的道理去做,简直是引导天下的人去欺诈,这怎么能将国家治理好呢?”对于孟子的观点,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评注说,“孟子言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

从历史回到现实,古语的含义恰巧印证了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求同存异的态度和兼容并蓄的精神。不论是古时的儒家思想,还是今日的中国道路;是一国的政治制度,还是延续的人类文明,其中表达的都是“多样性”的内涵。

从中国学术思想史看,春秋战国时期,既有在积极有为里体现担当意识的儒家,也有在清静无为中实现超脱精神的道家,还有墨家、法家、兵家等等,如此百家争鸣,才有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从中国文学史看,以唐诗为例,既有大气磅礴、瑰丽奔放的浪漫主义,也有沉郁顿挫、悲怆忧思的现实主义,二者并存,才能真正以文传情、以文化人、文以载道。从人类文明史看,既有卢浮宫也有故宫,既有金字塔也有大雁塔,各国有各国的历史、国情、体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多元文化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各有特点的制度,让世界各国得以求同存异、协同发展。从政治到文化,从制度到历史,只有认识到差别,才能真正尊重别人、坚持自己。

本期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您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品味典故,了解中国智慧,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监制:唐轶 姜继葆

策划:苏诗 王羽璋

作者:郝思斯

文稿编辑:田梦溪

旁白:陈昱霏

制作:宋羿萱

制图:刘婧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王俊秀】

孙俪:埋在办公室里的“大女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8 19:28:52

从乐山到舟山,走一趟跨越2300公里的美食研学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8 17:08:08

《盛宴》:没有物质烦恼的婚姻,就坚不可摧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8 14:08:45

电影《柳青》:扎根大地,仰望星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6 23:50:36

去过“退稿图书馆”的人,会变得幸运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7 13:13:35

“大尺度”的《扫黑风暴》,再次印证真实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6 13:07:25

《闪耀的平凡:青春接力》探访复兴号背后的工程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2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