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媒FM >正文

始于金牌 却不止于金牌 | 夜读

作者:夜读团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8月09日


8月8日,日本东京新国立竞技场,东京奥运会闭幕式现场。中青报·中青网特派记者  刘占坤/摄







第464

曹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08-09  01版)



从21岁的杨倩射落东京奥运会“首金”,到31岁的李倩拿下第32枚银牌,中国奥运代表团为这届特殊的奥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两天前,不少网友就已经开始盘算中国队能否最终占据奖牌榜首位,而最后阶段跻身决赛、有望冲金的拳手谷红、李倩和摔跤运动员孙亚楠,也就成了他们眼中的“胜负手”。

3场决赛,3枚银牌,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最终定格在38枚,没能超越伦敦奥运会,也没能保住奖牌榜首位。但计算归计算,当竞技大幕落下,圣火缓缓熄灭,没有多少人真的在意奖牌榜最后一天被逆转的遗憾,“骄傲”“亮眼”“争气”“厉害”纷纷霸屏,“不以奖牌论英雄”“平安归来”频繁与中国奥运健儿配对出现。

这不仅因为中国代表团取得了足以令国人骄傲的成绩,更因为奥林匹克精神已然冲破金牌的“束缚”,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从北京奥运会到东京奥运会,这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13年,也是中国体育实现跨越的13年——中国竞技体育除了不断巩固着举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项目的优势外,中国体育健儿还不断在欧美人的“世袭领地”里实现着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不管是田径、游泳、赛艇这样的基础项目,还是击剑、帆船、自行车、花样游泳这些欧美国家的强势项目,中国体育人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摘掉了看客的帽子,还大方登场万众瞩目。尤其是苏炳添在东京百米赛道上的风驰电掣,让中国速度惊艳世人的同时,也让国人相信所谓“天花板”,不过是用来击穿的目标。

更让人欣慰的,是国人心态的转变。我们赞美金牌,争取金牌,与奥运健儿一起感受夺金的喜悦,但我们不再“唯金牌论”,不会去责怪与金牌擦肩而过的刘诗雯、谷红们,看不得那些攻击成绩欠佳的奥运参赛选手的言论,“拼过”“努力过”的运动员都是国人心里的奥运健儿。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理性的分析——三大球折戟沉沙,背后可能源于中国职业体育多年来的徘徊不前。唯有迎难而上且遵循职业规律,方能迎来中国职业体育反哺国家队的高光时刻。

而这些转变的背后,恰恰是大众体育正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化,是体育大国正一步一个脚印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是13年来中国大众体育播种覆土、孕育成长,终于迎来质的飞跃的历程。

从竞技的看客,到运动的践行者;从金牌至上,到拼搏最美,体育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体育特有的教育意义,譬如坚持、努力,譬如协作、公平,譬如团结、理解,也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青年一代。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不管是“学霸”杨倩、“教授”苏炳添,还是“奶音”张家齐、“小丫”全红婵,他们呈现给世人的除了运动场上的舍我其谁,还有或有趣或可爱或率真或谦逊的性格特点。一个个努力进取且鲜活灵动的形象,不正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青年榜样吗?

2021年8月8日,是新冠肺炎疫情中艰难重启的东京奥运会的闭幕日,也是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80天的日子。就在东京奥运会圣火逐渐熄灭的时候,远在北京的武大靖、韩聪、隋文静们正在厉兵秣马积极备战,一大批工作人员正在如火如荼加紧筹备,而在过去几年里逐渐成为冬季项目爱好者的无数国人,也渴望能够亲历北京冬奥会。

这是一届令人难忘的夏奥会,2020东京奥运会注定会因其特殊性被写入史册,而2022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同样会令人难忘,因为那也将会是人类共克时艰与病毒抗争的历史缩影。

始于金牌,却不止于金牌——这是过去13年奥运会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变迁,其实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一直渴望赋予人类的精神家园。


主播:徐蕴

剪辑:聂如菲

摄影:刘占坤

视觉:杨渊凯

【责任编辑:曹竞】

“理想与你皆耀眼”,纪录电影《大学》首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7 12:37:36

西安兴庆宫公园“升级”迎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6 20:58:34

首套浮雕触感邮资明信片在福州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7-06 20:42:56

像胡杨一样守望南疆|中国吸引力•蓝焰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9 14:20:35

石竟男:兴趣是不会说谎的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8 13:39:27

《空巢》:带着伤口,讲述老为何物

新民晚报2021-06-07 10: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