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一定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红旗插在人类科学文化的宝库”

来源:兰州大学2021年07月28日

胡之德,中共党员,1931年12月生于四川省荣县,1953年5月入党,是化学系发展的第一个学生党员。195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 1985年3月至1993年4月任兰州大学校长, 2001年被评为兰州大学优秀党员,2009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9年获“兰州大学坚守•奋斗杰出贡献奖”。

一、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党是以科学的最先进的马列主义所武装起来的政党,为什么说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点:即①从党的统治纲领来说: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是为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斗争,就是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而奋斗,和为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到底。因此党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是从工人阶级的立场出发的,因此党必然也是从广大的劳动人民出发的,由中国工人阶级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是大公无私的,因此党的最高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②从组织形式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高的组织形式,这主要表现在中国革命是通过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党所吸收的党员是工人阶级中最优秀的人物,在吸收其他成分的人入党时,就必须符合党员条件的规定,始得吸收入党,也就是在入党前必须背叛本阶级而坚决站稳工人阶级的立场。③在党的思想领导上来说:党是以最先进的工人阶级思想为其领导,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以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由上述三点所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必然是以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巩固全党的团结和友爱,它又必须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政党,这主要表现在自上而下的批评和党要求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检查。中国共产党它又必须是理论与实践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党为政策和决议的执行而坚决斗争。中国共产党就是以上述各点来保证党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行动。

二、入党动机:正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是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到底的,因此党所负担的任务是艰巨而又光荣的,我为了实现这个崇高而又光荣的革命事业,为党献出我的终身,愿在党的坚强的革命熔炉里来锻炼和改造自己,使成为人民革命的坚强战士,我在党团的教育与培养下,初步认识到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是能够的,必然能够实现的,因为这是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谁也不能阻止社会的前进,又初步认识到一个革命青年,只有为这一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而生活和牺牲才是光荣的,因此我愿献身于党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为此,特申请参加中国共产党。

三、我怎样做一个党员: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我首先要坚决背叛本阶级,并站稳工人阶级的立场,当考虑任何问题时,都要从党的利益出发,愿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学习和斗争。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绝不背叛党和人民,并坚决保证党的领导,随时以党的利益来衡量自己,向危害党的利益的坏行为作不调和的斗争,经常加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及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以克服自己斗争性弱和联系群众不广泛的严重缺点,把自己在党的领导与教育下,锻炼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真正工人阶级的先进战士。

申请人签字:胡之德

1953年5月10日

▲胡之德同志的入党志愿书

胡之德同志访谈实录

1953年5月,胡之德成为兰大化学系发展的第一名学生党员,至今已有整整68年的党龄。从1956年毕业留校直至退休以后,他始终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坚持学习,不断吸纳新知识,为兰大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了胡之德同志,以下为访谈实录。

Q

记:您当初为什么入党?作为兰大化学系的第一名学生党员,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您认为自己是一名什么样的党员,在实践中如何做好一名党员?

胡:当时处于解放初期,据我所知兰大的各个系地下党员都很少,所以如何在没有党员的各个系建立党组织,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好在当时化学系有一名地下党员,叫朱庭珍。以他为主,要在化学系物色、培养和发展对象。当时化学系在解放以后建立了第一个大班,班上有70个人,我是班长,工作积极性比较高,就把我作为了发展对象,而且是主要对象之一。所以我入团一年后,到兰大就入党了。

我当时入党,是考虑到共产党和其它任何党派不一样,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他们做的事情对于老百姓而言,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那时我们所接触到的干部都能够随时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是当时很深的感受。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从来没有任何大小官员到我们村上来。一九三几年,我3、4岁的时候,遇到天旱,没有吃的,村民们吃观音土吃了一段时间,吃了之后拉出来还是土。解放前我失了学,但家里太苦了,我觉得还是要上学,就借了高利贷上学,借了八担谷子,磨成米卖掉以后交的学费。农村还没解放的时候,解放军到我们村来,打土豪,分田地。我当时是乡村干部,给村长当文书,同时做了两个月儿童团的团长,在十字路口拿上红缨枪站岗放哨,晚上还守夜,防止地主或其他坏分子逃跑。那个时候接触到解放军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亲切。而国民党的兵,老百姓把他们叫做“丘八”,因为他们对老百姓抢劫、偷盗、逼良为娼,无恶不作,这是很大的区别,所以当时我觉得共产党的兵都不一样,共产党一定是个很好的党。

到兰大来以后,看到这些干部对待学生就像对待子女一样耐心,所有的老师都能和学生同生活,同学习,而且在一个灶上吃饭。当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南方,来这之后生活上不是特别习惯,特别是没有大米吃。兰州气候也和南方不一样,最低温有零下30度。男生都是30几个人一个大宿舍,门窗到处千疮百孔,到了冬天风很大,也没有暖气,就是一个房间生两个炉子,每个人都穿衣服蒙头睡觉。在那种情况下,学校领导对学生的生活特别照顾,我们不用交学费和生活费,每天吃饭基本都是四菜一汤,吃饭时领导会从食堂穿过,来看看我们。

通过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这种对比,共产党比国民党好到天上去了。所以我就想既然已经加入团组织了,组织上也培养我,希望我能入党,我就一定要在工作和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在工作上要积极热情,把班上的工作搞好,学习上也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作为班长只有这样才能领导别人,否则别人不会服你。作为一个党员要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起模范表率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写了入党申请书。

我认为自己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的,这是没有变更的。党在工作中也有过失误,但是我们党的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我革命能力很强,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的相信党,不能因为一段时期的失误就否定它。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的入党志愿书基本上是按照党章党纲来写的。作为一名党员,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他的言论、行动、工作和生活等一切都要服从党章党纲的要求,因为党纲党章体现了党总的路线方针,包括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按照这个路线方针去实现最终目标。作为一名普通党员,首先是一个执行者不是决策者,要有执行力。第二,要联系群众,这是党的群众路线规定的。一个党员必须永远和群众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第三,要起表率模范作用。自己的岗位要做得比别人好一些,学习、工作都要比别人强一点,这样才能给群众起到示范作用。第四是不能考虑自己的私利,因为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不仅要解放自己,还要解放全人类。

在科研上,首先在思维上我阅读文献时会跟文献的作者交朋友、对话、讨论问题。第二,在工作上始终保持求异思维,考虑问题要与别人不同。要善于质疑,别人做的实验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合理,要勇于提出问题,因为作为科研工作者需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要起到添砖添瓦的作用。第三,要重视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你才知道你的质疑和求异思维对不对。第四,要在薄弱处寻找科研课题,在别人很少涉足的领域着手。这一点从党史就可以看出,毛主席都是从薄弱处进攻,比如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了胜利。我们党是创新型的党,党史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文社会科学上的思想用到自然科学上一样是通的。第五,要通过反复的纠错和失败来进一步证明你的思维是否正确。这样才能够在科研工作中证明研究的正确性、客观性,这是科研中最基本的工作态度。第六,要善于和周围的朋友、学生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据我自己的经验,正是根据这几点,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果,成为2014年到2020年的中国“高被引学者”之一,在科研上做到这些也基本符合一个党员的身份。

在社会工作上,我获得过色谱贡献奖。退休以后,教委领导让我把甘肃省所有的老教授组织起来,成立老教授协会,我们到监狱里对那些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做教育工作,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

胡之德在做实验

Q

记:在改革开放初期,您担任兰大化学系副系主任时,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鼓励教师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当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您能介绍下当时的情况吗?现在国家倡导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其中一项是“破五唯”,您怎么理解?咱们说“破而后立”,打破这种原则后需要“立”住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胡:我当时之所以提倡大家在国外3300种刊物上发表文章,首先是因为当时刚入学的新生说的“我不知道兰州大学,我是被分配到这里来的”对我产生了刺激,只有让大家了解兰州大学,才会有人报考这里,所以我要提高兰大的国内知名度。第二,我认为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是一个大学的中心任务,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要搞好教学和科研,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两者可以互补,也就是现在提倡的科教融合。老师只有做出科研成果,教学质量才能提高。科研工作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不管科研成功与否都是一种财富,如果失败,可以在教学中告诉学生不要走这条弯路。第三是要提高兰大的国际知名度。我除了教学工作以外,每天晚上都在资料室。资料室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如果在人类知识文化宝库没有中华民族的红旗,不仅是学校没有知名度,我们的民族也不可能被世界所知。基于这三种原因,我必须要鼓励教师在国外发表文章。我到学校大会上作报告,就把化学系在国外发表SCI论文的经验带到学校,提倡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一定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红旗插在人类科学文化的宝库,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当时做这件事的阻力很大。首先在客观条件上,当时无论哪个系几乎都没什么科研设备。第二,这些教师长期生活在旧中国,多数没有做过科研,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做科研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水平。后来遇到提职称,当时绝不允许提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在当时看来提职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必须批判。提职要有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老先生们就会发牢骚,意见一大堆,对我非常反感。在大家都很反对的时候,我看准了就一定要坚持。当时国家政策规定,必须是副教授以上才有资格申请项目,但当时兰州大学的教授和副教授很少,加在一起只有几十个人。他们没做过科研,写不了项目申请报告,所以我只能找在学术和科研上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人。我先后提拔了91个3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后来范围扩大到45岁以下),提拔以后给他们创造了条件,申请到了项目,也有了科研经费,很快培养了一批各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发表了一批论文,所以1995年美国《科学》杂志把兰大因发表论文评为全国排名第六的大学。曾经有人骂我,甚至朝我吐口水我都可以接受,因为我始终认为从兰州大学的实际出发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说的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说的“破五唯”,我认为以发表文章来戴帽子是片面的,但“破五唯”不是说不要发表文章,而是要发表高质量的文章。“破五唯”之后我认为需要“立”住的东西是要提倡高质量的文章,有利于提高国家声誉、国家创新能力,对培养人才有利的都是需要考虑的。所有学科都应该把自己创新的、高质量的成果发表文章,应用学科的人要考虑以专利为主。现在存在很多非常一般的文章和专利,这些都要摒弃。

1987年 胡之德会见雷丁格教授

Q

记:现在咱们国家的科研领域常常出现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卡脖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的培养能力”,什么是基础学科?您认为应该如何做好基础科学研究?做好基础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做基础科学研究?如何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营造基础科研的氛围?

胡:所谓基础学科,通常是指数理化、生地天。在基础学科里要有重大突破是极具挑战性、风险性和复杂性的,其效率和成功或失败受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多,评估难度也大,需要有一个良好且开放的环境,既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从事基础研究的内部环境是可能自控的,我认为内部环境可分为内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良好的硬环境包括相关的各种设备、软件及信息处理设备、研究实验室面积,水、电、药品、试剂等。良好的软环境包括学术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研究人员的层次结构和年龄结构、学科和专业结构、彼此交流合作与和谐程度等,其中学术带头人的宽容、理解与合作对成员们做基础研究的平等、公正及民主氛围起关键作用。

基础科学研究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学术带头人,学术水平高,包容性强,创新能力强,善于与人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如果任何一个学科带头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认为所有的工作都是我做的,这样就很危险。只有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凝聚成一个创新群体,比如国际上的玻尔研究所,没有人不服气的,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定要发挥团队作用。如果没有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人才。对待这样的人才需要给他们创造很多条件,给予人文关怀。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后富,这是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的。比如这次的抗疫,一声令下,全社会动员力量,大家统一行动,其他任何党派和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这样,能够集中力量办成大事。

在中国,人文环境某种意义上比自然环境还重要。中国历来有一个错误的观点是“枪打出头鸟”,谁做得好把他拉下来,现在照样存在,我们要克服这种思想。第二,每个人都要尊重劳动,尊重贡献。第三,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做科研的人全力以赴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和教学生活中去,不要有任何干扰。总结来说就是需要科研工作者做到“三干”:苦干、实干、真刀真枪地干,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要做好基础研究一是选题要是真正的前沿性、前瞻性、不怕风险性。二是抓好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团队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并让研究人员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新实践活动中,不要花费在不必要的社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活动上。三是基础研究是要经常冷静思考,反复推演,试错验证。常会有人说基础研究是花钱买无用,发表文章是废物等,必须要有思想准备,坐得住冷板凳,不怕人挖苦和轻视,看准了要坚持,自己要经常反省,与人讨论和交流,完善自己的思维,善于破旧立新,与时俱进。四是基础研究的准备和考核重点应放在选题能力如何、是否创新、创新性多大、掌握创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怎样、设计和实践能力如何等方面上。

1988年胡之德等在宁卧庄宾馆(右一马临 右二周芹香副校长 右三胡之德 右四邵逸夫)

Q

记:您当年做科研的时候,选择国内外研究很少的反相无机薄层色谱和反相纸色谱作为研究课题,看到了交叉学科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是比较具有创新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也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为什么要做好交叉学科?如何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

胡:交叉学科是对的,必须要搞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容易创新、出成果,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连通的。现在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是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

交叉学科已经发展了数十年,过去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在自然科学内部两三门自然科学间交叉融合,或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两三门间交叉融合,现在已经发展成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间的交叉融合创新,尤其新的信息技术、大数据和AI的出现,为大小交叉学科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方法,也驱动了各学科的改造和创新。

交叉学科的融合创新,史上有众多示例,如美国曼哈顿计划、NASA计划、中国的北斗系统、蓝天计划、南水北调、深潜规划、两弹一星,华为集团的5G创新等大平台,聚集了多学科群的交叉融合,都做成了大事。另外各学科的权威也组织了各自的交叉学科群体,都在通过交叉平台创新学科的发展,扩大各自学术影响力。

创新就是从0到1,我们国家现在战略性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战略性的科技人才要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要有未来观,能把近期、中期和长期的情况结合起来考虑。

当时还没有提出开发大西北,我就想大西北一定是有用处的,它有广阔的土地,人烟稀少但资源丰富,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就是大家不愿意来。所以我组织了一百多个人,主要是国内外和本校的专家,来研究西北的人文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在中央申请了36万块钱,在那个时候算是一大笔钱了。后来还成立了“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充分发挥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同各系紧密协作,建立了“生态学”、“冰川 冻土”、“国土整治”等7个研究室,研究西北的湿地、人口、少数民族、敦煌学等等,按照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对西部开发进行综合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作为交叉学科的实验,围绕西北搞大交叉研究。

建议兰大花大力气组织一两个文理大交叉的平台,如医学本身就涉及数理化生地天、生物合成学、材料学、心理学等学科。再组织一个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平台,逐渐形成交叉学科群,花精力弄平台一定有成效。对交叉学科要花力气培养他们的好奇心、终生学习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协作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智慧力等,交叉学科的考评重点应放在选题的交叉性、学习力、想象力、创新力、协作力,思维的求异性等方面。

Q

记: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

胡:现在的学生生逢盛世,中华民族现在是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是非常好的时代,大家都要珍惜这个时代,爱护这个时代,发展这个时代,在新的征程上要有新的起点。作为一个公民首先要爱国,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最基础的。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甚至占领各自的学术高地,我认为在培养过程中一是要树立当今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大交叉的兴趣和观念;二是要具有广泛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善于和勇于获取新的信息技术如网络、大数据、AI等并用于自身的专业和科学研究,强化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实践活动;四是要勤奋踏实,敢闯敢拼;五是要培养自省精神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六是要培养群团精神,个人利益小于群体利益。有了上述综合素质,走向社会一定是个有用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

现在有的学校选拔一些学生出来专程培养,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学术尖子,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我认为这带有一些主观的想法,培养人才还是要靠实践。给这些学生的待遇太好,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娇气和过分自信,我是不太赞成的,还是要让他们学会吃苦和真刀真枪的实干。

胡之德同志的学生

对他的入党志愿书的感悟

陈兴国:1984年6月,我有幸考取了胡之德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自那时起,在导师指导下,我先后于1987年6月和1994年6月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三十七年来,导师从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对我进行了谆谆教导,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导师从选题、实验设计、关键问题解决、科研论文撰写、科研交流等方面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使我掌握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其中印象最深刻并使我终生为之努力奋斗的是导师关于“重视学科交叉,培养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教诲。

研究生生源是影响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实现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目标,导师在上世纪80年代主持制定分析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时,专门强调要积极招收化学学科以外的优秀本科生攻读分析化学学科的研究生,并在招生简章中规定这类学生可以选考他们各自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这样做不仅从制度上保证了能招收到这类研究生,而且也为这些学生考取分析化学学科的研究生铺平了道路。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

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专业知识结构是影响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另一重要因素。为了达到通过学科交叉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目的,在为研究生选择理论学习课程时,导师一贯强调并引导研究生积极选择除分析化学学科以外的如生物、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相关课程,以改善丰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本人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就按照导师的要求和建议选学了无机化学、经济管理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改善了我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创新能力。

在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期间,导师也十分重视通过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求研究生要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获取实验数据、撰写研究论文,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正如导师所说,“我有11个博士后,只有一个是化学学科,剩下的全都是其余学科,如农业的、生物的、数学的、物理的……各科都有”。

据不完全统计,导师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10余人次,其中5人本科为非化学专业,3人获洪堡奖学金。这些人中1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人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1人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获得者,3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得者, 1人为甘肃省领军人才,5人为高校领导,绝大多数已成为教授、研究员。面对这些学生的杰出表现,大家都认为主要源于导师的培养,但导师谦虚地说:“这些合作者素质良好、适应能力强、表现优秀,是他们善于实践创新和奋斗的结果,但我本人的确付出了大量心血”。

鉴于在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贡献,先生所主持的“西部大开发中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探索”成果获2001年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陈兴国,1978年入学兰州大学,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命分析化学与原子分子工程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曹竞】

河道古街迎亲忙 古风婚礼正回潮

中国青年报2024-05-10 08:51:45

母亲节:长大后,你想成为妈妈一样的人吗

中国青年报2024-05-10 08:22:17

博物馆里的真心话大冒险

中国青年报2024-05-10 09:32:30

相信文学的人,会找到梦想的“阿勒泰”

中国青年报2024-05-09 20:23:25

青年范儿·文化场|你拥有怎样的母女关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08 22:23:40

旅行中,当严谨的J人遇上随性的P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08 22:23:42